最近📕,國內媒體就東南大學校長卷入博士論文剽竊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有人稱:它“暴露了國內博士生培養問題的冰山一角”🤹🏽♀️。那麽在美國🐼🙎♀️,其博士培養製度是不是就很完善🔉?導師和被指導的學生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記者試圖告知讀者一二。
學習計劃要由學生本人、導師、系主任三方簽字認可
美國的大學分研究性大學和教學性大學♑️,研究性大學一般的學科都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本科生大學畢業以後🕒,如果想繼續深造⚒,尤其是向科學方面發展,可以直接申請攻讀博士學位。學製根據具體情況🤸🏿,可長可短👩🏼🍼。一般而言⛽️,被錄取為博士生以後🎐,系裏或本專業會委派一位教授做這個學生的課程導師。這位導師主要負責給學生製定出一個學習課程計劃。美國各專業的博士項目都有規範的一套選課要求,比方說🤲🏼,如果語言學專業要修24門課,其中文學類8門,語言學類10門🪬,其他學科6門。在各類中還要再分,比如文學類中還分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世界文學等🎬,然後再分階段等等。理工科各專業則根據本專業特點規定一套博士課程👨🦽🧚🏽。在訂課程計劃的時候🐗,導師會參考學生以前的程度和修過的課程,酌情加減必選課程。計劃訂好以後,便要由學生本人💲🧑🏻🦯、導師🚴🏽、系研究生主任簽字認可🚤,然後再報研究生院備案。但是,這個課程計劃絕非不可更改🦏,相反🏌🏻♂️,在學習期間🤹,學生可以根據情況變化,隨時跟導師商量,修改這個計劃。一旦學生修完了計劃中所有的課🫱,便可申請博士資格考試。至於一個導師指導多少博士生🫏,則跟各學校、各專業以及博士生的數量有很大關系,少則一兩人,多則十幾人都是很平常的。
自己組建論文指導委員會
通過博士資格考試以後,學生便稱自己為ABD———準博士(Allbutdissertation),意思是離博士就差論文了🍊!ABD跟前幾年比🤎,因為不用再選課了🗞👰🏽♀️,就有了很大的自由🤟🏿,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有很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盡快確定自己的論文題目,同時組建自己的論文指導委員會🆖。每個人的論文指導教師就是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對於每一個博士候選人來說👩🏿🚀,組建這個委員會是自己能否最終拿到博士學位的關鍵。要考慮的因素,除了導師的學術水準👃🏼,自己研究方向的前途之外,還要顧及委員會成員是否能合得來👩🏽🎓🔪,自己的導師是否能“鎮得住臺面”等等📃。一些沒有經驗的學生選了年輕👩🦽、沒有終身教職的導師🎢,結果委員會其他資深成員不把主席放在眼裏,每次會都開得不順利,不走運的還因此通不過答辯呢🙆🏽♂️。
一般而言🎁,走到這一步,只要有耐心,選好導師,堅持把論文寫完,即使在答辯會上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最終還是能戴上博士帽的。指導論文的導師同樣視具體情況💁🏻♀️,量時量力而行⚙️,多則帶十幾個學生,少則帶幾個學生👨⚕️,沒有什麽規定。
導師署名是慣例
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會根據自己科學試驗的進展,寫出一至多篇論文。如今🔴,因為每個試驗都有多人參與,所以每一篇文章都要署全體參與人員的名字🧑🏽🔬。執筆人或主要課題主持人通常為第一作者,指導教師通常為最後一位作者,但是是聯系人♣︎😶🌫️。在科技界,這似已成慣例,跟導師出力多少沒有任何關系。
據記者所知,有些導師自己寫了文章🌧,照樣署主要負責的學生為第一作者,而有的導師根本沒讀過學生的文章,甚至對試驗情況也不甚了解,但照樣任學生署上自己的名字。
博士帽不等於高收入
美國每年“生產”的博士大約都在4萬人左右,總數量占世界第一。根據聯合國人口處1998年發布的一個統計資料,七大“博士生產國”是這麽幾個國家🧚🏽♂️👳🏼♂️:
美國42215
德國22849
日本13632
法國10963
英國9761
印度9369
中國6042
韓國4462
瑞士3804
加拿大3356
其實,雖然美國從絕對數字上“生產”博士最多,但是從人口比例上看🤾♀️👩🔧,瑞士👩🚀、德國🧭、法國、英國都超過了美國🙋♂️✋🏼。
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從精神上有一定成就感。但是博士帽絕對不等於高收入🥃。根據美國2000年《勞動力統計資料》,美國文科博士平均年薪是3.07萬美元,理工科博士的平均年薪4.02萬美元。這種收入遠低於專業學校畢業生的收入,所以在美國🙎🏽♂️,讀博士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美國人都去讀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等專業學校去了。
《環球時報》 (2003年0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