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震驚的網文
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冠群最近寢食難安,因為他的名字成了學術界的熱門話題。
1月8日✌🏼,新語絲網站發表一篇網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顧冠群”的論文剽竊了國外論文。李仕峰是顧冠群的博士生👠,2000年春季入學,涉嫌抄襲的論文發表在《現代有線傳輸》雜誌2002年6月第2期🧒🏽,並註明受(顧冠群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而英文原文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人員2001年4月發表的一篇會議論文。
一時間👴🏽,士林群議洶洶🐀。
剽竊畢竟是白紙黑字,更難堪的是牽涉到東南大學德高望重的校長🛹。很快,東南大學校方於1月9日作出反應,發表《關於“東南大學校長剽竊外國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說明》稱:李仕峰此文冒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果,私自署上了顧冠群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仕峰的個人行為”。
這份說明中👳🏿,一部分是以李仕峰的名義,承認此文是將國外論文“翻譯和整理”而來,並稱“一切後果由本人承擔”🌇。因此👰🏿,顧校長暫時從此事中擺脫出來。
不料🦖,一波未平🦺,數波又起🥰。
自1月10日起☂️,新語絲網站又連續發表文章稱🙇🏿♂️,另兩篇署名李仕峰、顧冠群的論文同樣是剽竊之作♟。
其中一篇發表在計算機類中文核心期刊《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年5月第9期,題為《光網絡流量工程的控製機製研究》,從標題、摘要、插圖到參考文獻🫵🏿🏔,與2000年7月的一篇網上文獻驚人地相似。
而另一篇論文,被揭發出來是《現代有線傳輸》上那篇的改頭換面之作。不同的是,它是一篇會議論文,發表在2002年12月2日第十二屆中國計算機學會網絡與數據通信學術會議上,而會議日程顯示顧冠群參加了這次會議🦴。
緊接著,第四篇被認為有問題的論文又亮相新語絲。這篇署名沈軍、顧冠群的論文發表在2002年3月英文版《東南大學學報》百年校慶特輯上,被指責為由沈軍與程正潮幾年前已發表論文拼裝而成。沈軍和程正潮均為東南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而顧冠群是沈軍讀博士時(當時沈軍仍是副教授)的導師,顧冠群還是這份學報的編輯委員會主席。
在新語絲這個以學術打假著稱的舞臺上🧛♂️,聚光燈無情地照在了顧冠群身上🌟。
反響
不願披露姓名的舉報人轉告《南方周末》🔠:“一🧙🏽、我是對事不對人🖖🏻,對顧院士沒有任何私人恩怨,更不像東南大學某些人說的是權力鬥爭。二、第二篇文章不是我發現的,第三篇也是我用google搜索李仕峰發現的,所以不存在所謂故意策劃🍵。三、我說事實不加評論。”
1月21日,記者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紀檢👷♂️、監察、審計、監督聯合辦公室取得了聯系。聯合辦公室綜合處處長羅晶說👶,基金委已經收到了匿名舉報🧗💕,將認真對待此事💁。他還讓記者代為轉告,希望舉報人實名舉報😑。據了解,在受理投訴舉報👷🏼♂️、查處違規行為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頗有口碑👨🦽➡️。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東南大學教師夏安邦與南京建築工程學院教師李亞非發表的論文(基金資助)抄襲他人論文。結果二人被通報批評,取消其3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資格。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道德委員會秘書金哲女士對記者說,該委員會主任杜祥婉院士和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都已經知道此事,並做出批示✨,要求認真調查💇🏼♂️。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主編譚繼紅說:“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和國家機密,在讀學生投稿必須征得導師同意。”但雜誌社沒有采取相應措施,例如索取導師簽名🏋🏼♀️👩🏼🦲,來保證學生投稿確已獲導師同意。
校方說法
1月22日,東南大學左惟副校長接受了本報獨家采訪。
左惟:“我們承認這三篇論文如網上所說的問題是存在的,用別人的觀點不註明出處,這是東南大學不允許的。我們讓李仕峰把入校以來所有論文十篇列單交給我們讓專家細查,發現了三篇有問題的論文,就是網絡上披露出來的這三篇🧘🏻♂️。
“這三篇論文,同樣是沒有征得顧院士同意署的名,沒有交給顧院士看,顧院士不知情。沈軍的論文署名同樣沒有征求顧院士的同意。當然沈軍想把兩個課題對接起來的想法,顧院士是知道的。”
記者:“這種現象普遍嗎,論文不經導師審閱、不經導師同意便署名?”
左惟🍁⚉:“這事情發生後我們發現是有的,我們要加強管理。最近我們出臺了新措施⛹🏻♀️,凡是博士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論文,導師要簽字認可🤾🏻♀️。”
記者⏭🤽🏽:“你們如何斷定顧冠群院士不知情🐻❄️?”
左惟:“李仕峰承認的🤹🏿,之後又寫了第二份檢查📍🌽。”
記者:“據我們調查,東南大學博士生發表論文,報銷版面費時,導師一般要憑“雜誌錄用通知單”在報銷單上簽名的,由此可判斷導師是否知情。李仕峰二篇論文均交了版面費,導師怎麽會不知情👊?”
左惟有點支吾🗿,他說👨🏽🚒:“這個,版面費是從基金裏出的,校長簽沒簽字🦸🏼♀️,我們不知道。也許有多種情況……”
記者隨後提出要求查看那幾張報銷單據𓀓,但當時沒得到答復👒。
回避
在以後長達4天的調查期間🫄,校方一直回避本報的三點要求:1.見到顧冠群本人🙌🏻。2.查閱相關單據👨🚒。3.見“承擔所有責任的”的李仕峰🙇🏻♀️。
校方說:“第一篇論文被揭發出來🍖,我們就把李仕峰送回老家了。”
記者要求面見李仕峰,確認他是否接受采訪。校方連電話與地址都“保密”💇🏼♀️。
校方至今不願意提供或讓記者查閱有關單據。
計算機系賈書記以公務太忙拒絕采訪。沈軍教授在電話裏語氣含糊🤽🏽♂️,對是否“未經顧院士同意署了顧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不清楚,你問系裏。”
幾天後,記者接到一個手機,自稱是李仕峰,聲明自己不願意接受采訪。
在記者再三要求下🧑🏼🦲👸,那個自稱李仕峰的人同意和記者見面🌏,並約好40分鐘後在東大校門見。但記者在校門等了近兩個小時,“李仕峰”始終沒有出現🧛。
在調查中,東大的多數博士生對記者的采訪非常敏感🦁。部分博士生接受了采訪,他們認為“難以相信顧院士完全不知情”🥴👩🏿🦳。而且記者來此,已經有人“打過招呼”:“正在關頭上😶,不能出差錯。”
“你不能寫我名字,你不能寫我所在系。”看到博士生們的緊張,記者只能表示無奈📨。
記者同時對學校的調查方式提出質疑🐷:顧院士作為一校之長🩷,卻由校方來檢查他的署名論文問題是否合適👷♀️?能否由權威的第三方部門來調查?
津貼和論文數
顧院士的秘書馮老師告訴記者☂️,事發當天,是李仕峰電話告知在北京開會的顧院士的,那天顧院士徹夜未眠💇🏼。
顧冠群院士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從事中國早期網絡研究的權威,1965年研究出中國第一臺晶體管積分機🛣,1988年他開發出X25通信控製器🚧,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參與主持中國科研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的建立👨🏽🦱,在學術界有威望👨🏿🍳,他是江蘇高校第一位民選校長🦶🏿。
此事對顧院士打擊很大🎽。據馮老師說,顧院士當時就表示𓀌:“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導師對研究生管理要加強,製度建設要加強。我要思考和反省💏。”
記者從可靠渠道了解到↩️,在東南大學🚵♂️,發表論文數量與教師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但顧冠群院士是一個例外。
東南大學實行教師競爭上崗製度,並規定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否則取消崗位和津貼。不過🧑🏿🎤,顧冠群享受的是每年5萬的校長津貼——這個數字比博導津貼高出5000元,同時校長津貼和博導津貼只能擇其一🧏🏼♂️。而校長津貼並不以發表論文數來考核衡量,因此🂠,發表論文數對顧冠群而言並沒有直接的經濟關系。
但問題是,如果上述論文確實是剽竊之作🚴🏻,他是否知情呢🙇?
一種可能———如一位東大博士生認為的:顧可能沒有剽竊,但他可能看了學生論文👨🏼🌾,沒有發現問題,或根本沒有來得及看論文𓀝,但他完全不知情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通常必須由項目負責人簽版面費報銷單🧖🏼♂️。
“院士既承擔科研又當校長,在科研上作出很大犧牲。”東大一位領導評價說🛏。
對校長的評價
在網上,有人稱顧院士是“政客型校長”🤽🏻,並對其人品進行攻擊。
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顧冠群得到的評價還是相當不錯的👨🦲。部分東大學生認為🚣🏼♀️,顧是個純粹學者型的管理者💁🏿♂️,在品質問題上是比較“較真”的。
一些人舉了以下例子:他的女兒兩次考研僅差一點分數,按規定可在特招範圍,而顧拒絕;他夫人生病住院一年🧕🏻,顧院士從未用過一次學校的車🖇,而是擠公交車🟤👨🏽🍳;有一次下雪,學校主動派車☎,顧自己付了費用;楊振寧與丁肇中推薦顧院士申請20萬何梁何利獎,顧拒絕時稱🏌🏿,“我不夠,我當校長一天,我就不申請。”
而對顧校長的批評👨🏻🎓,多集中在管理上“沖勁不大”、“不是能開拓的人”等方面。
記者也聽到了眾多的呼聲🥯,希望顧院士作為學者接受公眾調查。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院士也不例外。
“顧院士知情有責任,不知情也有責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稱。
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陳敏恒指導的博士胡黎明畢業論文“剽竊醜聞”(本報2001年12月3日曾報道過)被揭露以後⚁,中科院化學學部討論會上曾有人提出,陳敏恒當時在做校長,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論文。但許多院士認為,既然是導師🙃,既然署了名👰♂️🧗🏿♂️,就得負責🧑🎨,“在科學上,沒有什麽當官不當官”🤹♂️。
顧冠群本人2002年9月23日在東南大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題為《篤守誠信,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講話時特別強調🦏,“醜話說在前🦛,經評審和核實後,學位論文確有抄襲和剽竊的🌆,不僅要處理研究生🏧,也要處理指導教師”🫴🏼。
非常不幸的是👍🏽,這個“醜話”幾個月後落到了他本人的身上。
2003年01月3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