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諸多不平事
“體製外就業已經成為我國就業的主體。”勞動科學研究所郭悅博士說⚜️,“可是,我們的社會👱🏼♀️、政府部門對此準備得還遠遠不足。”
不久前,北京某報紙刊登這樣一條新聞🎋🤵♀️:外地人租車不再需戶口擔保。文章說,外地人、外國人有望在今年10月享受在北京的汽車租賃業務🧎🏻➡️🫷🏽。
報道這條新聞的劉小姐,本人就是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打工的。國慶前🪡,沒有北京戶口的劉小姐在打聽租車消息時,發現了這條“新聞”🙉。盡管文章很短,目前也只有一家租賃公司推出這項業務,但版面編輯還是將它作了突出處理🪝。他知道🦸♀️,關註這條新聞的“北漂族”有數百萬人🪔,其中讀過大學的就有幾十萬人。
一張寫著外地地址的身份證,給異地生活、工作的人增添了無窮麻煩🧑🏼🤝🧑🏼👺。除了就業買房、結婚生子這些人生大事,在買手機、租車這樣的小事上,戶口都構成了不小的障礙。“這不公平!”留在北京打工的羅先生很激動👱🏻。他所在的電視臺每年底都有廣告分紅🚣🏼,然而🙆🏼♀️,這個差不多抵得上一年工資的分紅,必須是在人事部門有檔案的正式職工才能拿♍️,“就連看大門的大爺都有份,為啥我們編采人員卻沒有”?
不僅如此👰🏻♂️,小羅說,因為臺裏不和他們簽訂勞動合同👫🏻👳🏽♀️,所以解雇人很隨意。那些“正式工”犯了錯,最多也就一個處分而已,而“臨時工”因為一個小錯或不小心得罪了領導🧖♂️,就會被臺裏“開”了。
比起小羅的“憤世嫉俗”👩🏻🦽➡️,王軍明顯“現實”多了。“要想在北京漂著,你必須有錢!”畢業於四川某大學的王軍說這話時聲音明顯高了許多,盡管現在只掙了人生的第一個10萬元錢🧟♀️,但他自信憑自己的能力加上北京的機會,35歲前能夠達到小康。王軍對“小康”有自己的理解🤶🏿:在北京有車有房,有相對穩定的事業。王軍知道,幾年前外地人在北京買車是不能上牌照的,現在據說政策有所松動,但手續依然很煩瑣👨🏫。更麻煩的是買房💁🏿,有北京戶口的人可以買經濟適用房,而外地人只能買高價的商品房了,所以必須有錢。
亟待法律保護的人群
“大學畢業生不再稀缺,加上這些剛出校門的孩子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因此在就業中🎪,他們格外需要指導和保護,而我國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部門對此還沒有足夠的關註🚛。”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石美霞建議在今後的勞動立法、政府決策中應充分考慮到這個群體⏰。
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不簽勞動合同情況,石美霞教授提醒即將離校的大學生說,無論戶口在哪裏,都應該主動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這是保護自身權益最起碼的手段🐪。但王軍卻認為,供求比例的懸殊,讓他沒有底氣提這些條件。“當初招聘我時,公司告訴我不簽勞動合同👨🏿🎓。那時我敢說不行嗎?”王軍說,就這份工作🌁🧔♀️,他身後還有好幾個人排隊等著呢🏇🏿。
石美霞教授建議王軍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舉報他所在企業不簽訂勞動合同的違法行為👊🏿。她解釋說,勞動監察部門是監督💡、督促用人單位按勞動法規辦事的行政部門👩🚒。這樣做可以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沒辦就業證也是王軍的一塊小小心病,他的一位同事小馬就曾因此“吃過虧”。小馬大學畢業後,留京與一家廣告公司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勞動合同,期限為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可是第二年5月🙆🏼,公司卻以小馬違反公司規章製度為由,對其作出辭退決定,小馬不服,訴至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
官司還沒打,小馬的訴訟就被仲裁庭駁回🎹。理由是,申訴人作為外地來京務工人員🌈,未按有關法律規定,辦理相應的證件🤘🏼,即“四證一卡”:身份證🧎♀️➡️、暫住證👨🏻🦼➡️、就業證🏦🐕🦺、健康證🧑🏼🏭😰、外出就業登記卡。申訴人屬非法務工,雙方當事人所簽訂的勞動合同及由此所確立的勞動關系屬違法建立。故不應得到法律支持。
害怕被公安機關遣返🤶🏼,所以王軍和小馬都辦理了暫住證𓀎,但他們不願意辦理外出就業登記卡和就業證🦹🏻,因為“那是給民工的”。王軍的參照對象是那些解決了北京戶口的同班同學,“他們為什麽不需要🦸🏿♂️,僅僅是因為一張戶口卡”?
曾經在北京市總工會法律部工作的宋東律師同樣不理解許多地區關於辦理就業證的規定🙋🏻,“勞動法不但沒有規定必須辦就業證才能就業🥇,而且保護人們選擇工作地域的自由”。但他說🪄,既然有了法規🤷🏼♂️,就必須執行⇾。宋東說🧑🏼⚕️,法律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𓀂🦻,而不會區分誰是大學生誰是民工👨🏼🏫。他希望選擇體製外自主擇業的大學畢業生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
缺位的社保體系
盡管戶口是許多人的心痛💂🏽♂️,但專家最擔心的卻是“這些年輕人的未來”,因為戶口的藩籬正在逐步被打破🫴🏿👩🏼⚕️,而體製外就業者的社會保障還未提上日程👨👩👦👦。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還不健全📨,大多數體製外單位並沒有納入進來👊,在體製外就業的人自然就無從交納了。”郭悅博士希望有關部門的步伐更快一些,或者提前對這些新生勞動力采取一些特殊保護辦法,包括讓大學生在學校時進行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
勞動經濟學家莫榮先生也指出🔴,中國應盡快建立起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讓每個人有一個伴隨終生的社會保障號碼🐢。無論你到哪個城市就業,都可以繳納各種社會保險。
石美霞教授提醒說,一方面我們必須等國家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員工也應該主動爭取自己的權益。比如說🥅,許多單位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原因就是這樣可以免交員工的社會保險,這時員工就必須主動爭取👈🏽,甚至不惜把單位訴至勞動仲裁部門或向勞動監察單位舉報💂🏽。石美霞說,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覺著身體挺好,醫療保險似乎沒多大用處,可真等得大病時就知道了。這是一個人在市場經濟下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還有養老保險🧑🏽✈️,這些今天看來不怎麽重要的事情🧘🏽♂️,退休時就變得重要了。
在專家眼中,人事檔案製度也與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極不適應。在我國,人事檔案還殘留著計劃經濟的痕跡,它記錄的是工人、幹部的身份。而在西方發達國家,檔案只是記錄一個人個人信用和主要職業生涯的工具。另外💇🏼,一些專家還對重建新型的企業文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多年從事中國單位製度研究的楊曉民說,體製外就業機構的迅速成長,意味著個人與社會關系模式發生了變化。目前的體製外就業機構確實不能滿足人們曾從傳統單位組織裏曾獲得過的集體主義精神、安全和歸宿感等。因此🧘♂️,一種既能符合社會穩定的需要,又能滿足個人全面發展的新型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的匱乏,顯得尤為突出。“盡管還有許多不完善🏂🏻,但那只是孩子與衣裳的關系🧖🏽♂️。我們要做的是把配套的衣裳做大,而不是讓孩子不長。”郭悅感慨地說🧑⚖️,“因為,體製外就業的增長是擋不住的,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