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硝煙卻到處刀光劍影的“用戶爭奪戰”正在吉林高校之間燃起。有的加大對就業指導部門的投入🙏🏼,增加“軍費”,增調“兵力”🤒;有的提出“全員育人、全員就業”,所有教職員工都挖掘自己的社會關系🤽🏻♀️🤦🏿♀️,聯系用人單位🧛🏻♀️,推銷本校畢業生
“市場只有這麽大,消費者也只有這麽多,產品卻源源不斷從廠家輸出,這就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行情。如果說⛺️⬜️,畢業生是一種人才產品,用人單位是產品的消費者,作為生產廠家的各類高校🎖,不可避免地被逼進了一場戰爭———搶奪用戶的戰爭。在2003屆畢業生就業高峰到來之際9️⃣💁,很少還有高校能無動於衷坐而待‘畢’。”吉林大學就業指導辦主任呂麗華說。“用戶爭奪戰”被眾多吉林省高校老師形容為是一場“沒有硝煙但到處刀光劍影的戰爭”。為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眾高校紛紛加大對就業指導部門的投入👩⚕️,增加“軍費”🧗🏼♀️,增調“兵力”,運籌帷幄,各出奇兵。
在長春工業大學,2003屆畢業生比2002屆猛增一倍,達2500余人,就業壓力可想而知。
該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楊龍告訴記者,為拓寬學生就業渠道,該校上至校長、書記,下至講師🔽、輔導員,已“全員皆兵♊️,共同參戰”。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全員育人、全員就業”🏊🏽♀️,即學校所有教職員工都充分挖掘自己的社會關系👏,與用人單位聯系,推銷本校畢業生。“就業直接影響到招生,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我們學校,以前多是等著老客戶來要人,等著人家主動與我們聯系💁♂️,今年則轉變戰術,開始主動出擊。”長春大學的孫松國老師透露,學校正著手擴充就業指導中心的師資力量。
目前🐢,該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正帶著幾個院系老師在廣東“奮戰”,明年🤱🏻,他們計劃組成作戰小分隊🤘🏼,從東北👩💼、到華北👩🏽⚖️、華南,挨片“掃蕩”🍩。
記者了解到💇🏻♂️,延邊大學5月份便派出了處長級幹部🆎,到煙臺、青島⬆️、大連等地回訪老客戶🐪,並召開專場推介會🧑🦽,向潛在客戶群宣傳自己的特色優勢🏌🏻♂️。“我校學生的最大優勢在語言方面,尤其外語專業學生基本為四語復合型人才:漢語、朝語,主攻外語和二外🤙🏽。因此,外資、合資、特別是韓資企業👼🏿,是我們的主攻方向🚽。”延邊大學吳寶嘉老師說,這種打法已初見成效🗣,如今該校就業信息數據庫裏的用人單位已經達到1800家左右,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2003屆畢業生數量突破萬人、高居全國第一的吉林大學更是“結集重兵⚛️、全面出擊,不遺余力地擴張地盤”🏄🏽♂️🟥。
2001年6月份,吉大率先在全國成立了首個“就業工作研究會”🧺🫶,聘請了近200家用人單位做理事,隨時傾聽來自用人單位的聲音⏰。
本學期伊始🧑🏽🏭,吉大又派出20余名精兵強將🔣,跨黃河、越長江,分3次奔赴全國15個城市,向運行狀況良好的用人單位發起強烈攻勢🦹🏼♀️。“幾個小組分頭行動,每天走訪10多家單位,向人家介紹2003屆畢業生情況🖐🏿,打探用人意向,邀請其來校舉辦招聘會……”吉大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就業管理科科長鐘新告訴記者,付出自有回報,自11月20日到目前🧑🏽🍳,吉大已累計召開各種規模招聘會70余場,比去年同期上升40%🧚🏽♂️。“我們要利用5年時間,鋪設一個覆蓋全國的客戶網🦸♂️,也就是人才吸儲網,我們把它叫做‘吉大畢業生就業基地’🙎🏿♂️。”吉大就業辦主任呂麗華充滿信心地說👐🏽,“初步設想是‘建立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和東北地區為龍頭的畢業生就業的重點地區;確立以汽車、通訊👩🏼🏫、航天、地礦👸🏿、石油🐝、化工👨🏿🚒、醫藥、機械、傳媒等行業系統為支柱的畢業生就業的重點行業⛑。以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為基礎,輻射周邊,面向全國🧑🏻🎄,建立大基地。以‘大基地’帶動‘大市場’🌝,以‘大市場’促進‘大就業’🔚。”
吉大計劃每年投資40萬元用於基地建設,工作人員每年要走訪20個城市、100家單位🖥,讓更多的單位了解吉大,使用吉大畢業生。據了解,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建設⛪️,目前這一基地已初具規模🙋。“走出去”的同時,學校還非常重視“請進來”的工作。呂麗華主任告訴記者💂🏿🧜🏽,就業辦把對用人單位的接待工作放到重要地位🤷,無論是用人單位到學校搞招聘會,還是宣傳會🩰、報告會,或者參觀調查,就業辦都會為其在場地📇、設備⚧、生活等方方面面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用感情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真心與用人單位交朋友👩🏻🦽➡️,對絕大多數高校來說🔛,這已經成了一條不可更改的法則🏌🏼。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