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早晨8時,韓紅總會準時出現在武漢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工程系的某門專業課課堂上🥭🤦♂️。但她並不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是坐了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從武漢另一所高校趕來“蹭課”的。韓紅說🏌🏼♀️,她本科讀的是分析化學專業👸,明年考研報的是金屬腐蝕與防護專業👈,聽說武漢科大這邊的課講得不錯👵,所以特意趕過來👭🏼。
像韓紅這樣跨校“蹭課”的學生👨🏿🌾,眼下在武漢各高校漸漸多了起來🏚👍🏽。武漢大學法學院學生張羽稱,教室裏經常出現一些互相不認識的同學,原以為是其他專業選修的學生🕵🏽♂️,可一打聽,不少是外校甚至是社會上準備考研的人👈。
據了解,各高校最容易被“蹭”的課,一是名教授上的專業課;二是文科藝術類的課。不少“蹭課”學生棄本專業課程而“蹭”其他專業課程,也有的嫌本校的專業課程比別的學校師資力量弱,因而不辭勞苦地跨校“蹭課”。一些正在備考的自考生和考研一族,甚至社會上的人士也加入到“蹭課”行列中來,享受著大學課堂這個“免費的教學資源”。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課堂上🎞,記者找到了幾個“蹭課”的學生🚣♀️。他們有的是外地準備明年考研的👩🏿💼,有的是進修教師,有的是自考生。一位來自武漢市黃陂郊區的年輕老師說:“為了考研,我經常到各高校‘蹭課’4️⃣,比起在外面上培訓班🫴🏿,這樣既省錢又能受到一種氣氛熏陶。趕上研究生導師上課🥳⚧,還有機會套套近乎,了解一下考研的最新信息🎧😇。”
更多的“蹭課”者是一些本科在讀學生🦸🏻🦣。據悉,每年11月份以後🧚♂️,一些高校高年級學生的逃課現象十分普遍,有的老師只好采取課前點名並聲稱考勤計入成績的辦法🐦🔥🫸🏼,但收效甚微。為了應付老師點名,有的學生甚至想到了雇人聽課。武漢某高校人文學院一位學生對記者說,總有學長請他幫忙聽課,但出錢的不多。有的老師則稱,知道代聽課的事,只是沒有較真兒。
不少為了考研而“蹭課”的學生表示👨🚒,由於已是高年級學生,每天課本身就少,實在有沖突了👈🏽,專業老師一般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喜歡“蹭”藝術課的學生小李說🥙,自己是機動作戰,有時間就上,沒時間就算了🛠,如果覺得老師講的不好,馬上就撤。
武漢科大教務處處長盛建龍說,到本校聽課要拿學分或旁聽都需經學校同意,由學校統一安排。按政策規定,作為校方,“蹭課”是不允許的,一經發現,任課老師可直接“請其出門”。但不少高校教務處負責人表示,現在各高校一般不需要聽課證之類,座位也不固定🥮,拿本書就可進課堂聽課,而且學生們的面孔都差不多,查人點名也不是很具有實際操作性,效果也不好🏄。一般如果不要求學分,只要控製好人數,影響不大也就默許了。
大學生跨校“蹭課”究竟好不好👏🏽?老師和學生們看法不一。
中南民族大學新聞系學生海丹婷說,“蹭課”主要是興趣使然,既不用交學費也不用期中🏜、期末考試,能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何樂而不為🐈⬛?
武漢科大學生張凱認為🏊🏻,這是大學生擴大學習領域,多方面發展自己的表現👨🏿🦲♦︎,其學習精神可嘉,是好事。向義同學也認為,現在很多學生經常不上課🙏,教室本來就有空位,外校學生來聽課🤽♀️,對自己影響不大👨🏽⚖️,而且他們的認真態度對我們也是一種激勵🥱。但武漢大學法學院的一些學生向記者反映,“蹭課”學生搶了自己的座位♌️,造成他們無法正常聽課。
武漢科大副教授李燦華認為,這是大學教育走向開放的體現,實現了一種資源的共享🤦🏿。目前武漢7所重點大學互相承認學分的做法應該是一種方向,值得在更大範圍內提倡和推廣。但武漢大學一些老師則認為,“蹭課”現象嚴重幹擾了正常教學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學好本專業的熱情,導致部分學生湧向熱門專業,所以,還是不提倡為好。(雷宇、張雙武)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