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信息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講座信息 > 正文

治理水環境 最好讓它回到原生態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06-05-26  瀏覽:
  崇明島前衛村科技示範園的中心湖裏👱🏼‍♀️,一項“原汁原味”的生態修復工作正悄悄進行🦻🏻。從樹種到魚類,科研人員反復調查,想要搞清楚水環境的“前世”並希望應用於“今生”🥁。這一名為“水資源保障與水體生態修復技術與示範”的項目,在崇明生態科技創新基地環境科學與汙染防治實驗室的主持下進展順利。如果繼續保持這個勢頭,該水景區年內就將以新貌示人,並為蘇州河、黃浦江等其他水環境治理提供樣本。課題項目負責人之一🧑🏼‍🏭、恒达平台教授李建華日前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秘訣🧑‍🦱。
  景觀效果≠生態效應
  凈水🐻‍❄️、種樹、養魚👩‍💻,這就能讓水環境“長治久安”嗎🖱?答案是否定的。水體生態修復不是硬性地種幾棵樹或放養幾條魚👳🏿‍♂️💓,也不能只滿足於水質的幹凈,而應根據其水文🤸、地質及氣候特點,將被幹擾和破壞的水環境恢復到原有、自然🧍🏻‍♀️、穩定的狀態,以滿足各種生物的需求。李建華再三向記者強調👏🏿,最可怕的就是一些看似生態、實則不可逆轉的破壞性工程措施。如上世紀70年代末被引種到我國的“互花米草”,由於有超強的生存能力,目前正瘋狂地霸占著九段沙和崇明的海灘,掠奪了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間,而現在再想將其根除已成難事。
  “如果說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那麽河邊的植被就像是眼睛上的睫毛。密密長長的睫毛既能為眼睛增添光彩🫶🏻,又能保護其免受灰塵異物的侵害。但若種植了水土不服的植被就好像給眼睛粘了一副假睫毛💂‍♀️,即使漂亮也只是暫時的😍,長此以往還可能產生傷害。”
  老植物煥發新神采
  溝渠內的蘆葦和狹葉香蒲非但不清掃👨‍🏭,反而全體保留。科研人員說,這對修復和重建水生態大有好處。
  前期調查顯示,蘆葦和狹葉香蒲正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植物,用它來打造自然環境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不用擔心出現排異現象🩳。李教授表示,從河床到岸坡的完整生態體系,都是鞏固和長效維護水環境治理效果的重要“責任人”。硬質護岸會破壞生物棲息環境🪤,乃至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應盡可能地保留溝渠內原先存在的蘆葦和狹葉香蒲等本地種植物。
  對崇明前衛示範園的中心湖,考慮到湖內養魚及旅遊業可能帶來的汙染📙,研究人員在休閑島周圍原有的集水溝和硬質護岸作了整修和生態改造👩🏽‍🦲。在截除和控製汙染源的基礎上,風能提水機加快水流速度,太陽能水凈化系統“模擬”原來的水流質量,高效泳動床吸納“水葫蘆”等漂浮物⚀🧑‍🎨,人工濕地預防地表徑流汙染🩲,為魚兒“還原”往日清潔🏩、美麗的生活環境。讓植被自己長出來、讓魚兒自己遊回來,才是水體生態修復的真正目標🧽。
  新技術等待大應用
  最近,實驗室正在前衛示範園區湖心島上的溝渠內做一項試驗,將柳條扡插進稀松的土壤裏🧿,既能發揮固坡🦏、護坡作用,又修復坡岸生態👩🏼‍⚖️,緩沖和凈化降雨產生的徑流汙染,是一種既簡便、又低成本的坡岸生態改造措施。
  同時,對於不再有種植余地的陡峭堤岸,也能用一種不占用河道空間的方式垂直增綠。李建華介紹,將多孔的火山巖經特殊工藝處理製成等厚度的“生態貼面磚”固定在混凝土堤岸上,不但能凈化水體,還會使堤壩在垂直方向長出植物來🫂。火山巖上長出的苔蘚和其它微生物會與河水中的魚類等水生生物形成食物鏈,有助於水生態修復功能的自然形成🕵🏿。這項試驗對今後黃浦江、蘇州河的堤壩綠化改造也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文/見習記者 徐婉青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