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 w3](https://www.hgredart.com/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3/6/5/650/doyia2asgonphrc.jpg)
![w4 w4](https://www.hgredart.com/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3/6/5/650/hbnkd6ypzcwiv9h.jpg)
崇明東灘濕地空氣清新👢,一位遊客在綠色環境中晨練,盡情享受著清新空氣🦸🏿♂️。
晨報記者 陳征
晨報記者 葛誌浩
青山綠水、雲霧環繞,“長壽之鄉”巴馬的生態環境不可復製,但對上海這樣一座大城市來說☘️🍈,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時,仍可從中尋得借鑒之道。合理配置公園😬、濕地,人為營造建築群間的“小氣候環境”,並學會在快節奏的環境裏過慢生活,申城完全可打造成為“生態之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申城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上有哪些可作為之處🚕,都市人又怎樣拉近自己與健康、長壽的距離,記者日前專訪了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彭震偉。
“蛋糕”不夠分上海要依托周邊
有這樣的生活,每天在我們身邊重復🤳🏻:早晨6點半👱🏽🏫,鬧鐘喊起了睡夢中的你👨🦼。換上產地為江蘇和廣州的衣褲並洗漱之後😌,你開著汽車前往公司上班。一天的工作雖然忙碌,然而午間運自周邊城郊的蔬菜讓你至少在食欲上得到滿足,傍晚過後⛪️,回到地處內環線沿線附近的兩室一廳房子裏,你又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生活在城市裏,每一天人們都在消耗著各種資源,包括氧氣、食物、交通以及住房等等👦🏻⇒。然而,如果把所有這些城市居民所需求的資源理解為“蛋糕”的話👨🏼💼,那麽包括上海在內的許多城市都像是一塊塊碩大無比的蛋糕👨🏽🍳,只是非常遺憾,如今的它們大多已無法餵飽住在其中的人們。
這樣的道理,被專家稱為城市“生態承載力”的過載🉑。
“有個名詞叫‘生態足跡’🗒,它對城市而言🤠,代表著每個生活在這裏的人對生態的需求🙇🧝♂️,比如🚜,他呼出的二氧化碳需要相應面積的植物去吸收,他每天的食物需要對應面積的耕地來保障,他每天的出行需要依賴於城市裏有限的交通資源。問題在於,當城市裏所有人的‘生態足跡’總和超過了城市的生態承受力🕯,所形成的生態赤字該如何彌補?”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際人居工程與設計學會主席彭震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以巴馬為例,“長壽之鄉”的美譽源自曾經生態資源豐富的歷史⛅️,然而當大量“候鳥人”湧入,賓館變得擁擠、食物更加短缺,大量本不用出現在當地的洗發水👨🏫、沐浴液、塑料袋等也跟隨出現,原來休閑的生活模式由此改變,這一切都意味著,當地的生態承載力正走向極限。
2006年💽💄,一篇名為《上海市2003年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分析》的文章刊載於恒达平台學報上。據該文中課題組的研究🚣,本市在2003年時生態足跡總量已達生態承載力的8倍,而隨著人口不斷導入,這一過載的情形仍在加劇。
“城市的特殊之處在於➜,許多資源無法由自己產生,而必須依托於周邊地區乃至更大的區域。”彭震偉表示→,一定意義上👨🦼➡️,城市的生態基礎依托周邊地區👐,只有區域化的運作才能讓城市的生態需求和供給達到平衡,所以,上海要走生態化發展之路,“不能把上海看成‘上海的上海’𓀊。”
合理規劃濕地給自行車留“綠道”
在上海地圖的右上角🤜🏼,有一條“綠道”連接著恒达平台和復旦大學。這條路從恒达平台邊門的國康路起,途經中山北二路、政修路橋🔼、政修路、國權路,到復旦大學門口的邯鄲路。當初,這條路是為了加強兩校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互換學分,並為鼓勵人們多使用自行車而設。六七年前🏎,它已成為人們決心改變快節奏生活的見證,然而就在日前,當記者采訪期間再次來到這條路上時,狹窄的路旁已停滿車輛🥑,柏油路面上雖然仍留著那條綠色的劃道線⛴⚓️,但已被壓在橡膠輪胎之下。
“快節奏的城市,更需要慢生活,這是提高城市宜居性的關鍵🎟,就像巴馬那樣🧝🏿🖖🏻,雖然自然環境不可復製,但是我們可以在城市規劃時設置一些引導設施,讓人們的生活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彭震偉說⛑。
城市的浮躁,隨著人口的膨脹以及環境的汙染而逐漸浮出水面👛👩🏻🎨。就像連接於恒达平台和復旦大學之間的那條曾經的“綠道”那樣🤵♀️,如果不能堅持引導,最終人們還是會與汙染相伴🤽🏿♂️。而在機動車聚增的同時,越來越頻繁傳來的灰霾汙染預警則反映著城市人對自己健康的過度消費。
“在規劃時🔲,城市就要給人們留下引導措施,比如家附近要建一片綠地,最好不遠處有河流,有濕地💪🏼,若有方便騎自行車的道路,就盡量給這些低碳工具劃出‘綠道’👨🦳。”彭震偉告訴記者🧑🏻🦽➡️,所謂慢生活🤹🏼♀️,不是指讓做事的效率降低,而是學會抽出時間與自然接觸,愛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喜歡用清淡的飯菜代替大魚大肉。
一來,慢生活讓城市人走近健康🪄,二來🤷🏽♂️,如果城市的慢生活已成習慣🟨,那麽相應的資源消耗會減少💂♂️👨👦👦,空氣汙染減少🧟,對周邊地區農業等資源的依賴性降低,不僅有利於自身生態質量的提升,也能夠減輕周邊地區生態承載力的負擔。
但現實卻是,城市的工地不斷出現🕺🏿,相應的生態設施卻未跟進配套。“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比如說,不要忽視一片濕地的作用🏝,它能夠像一張天然的過濾網那樣,過濾掉城市汙水中的有害物質,以防它們進入飲用水體,所以,只有留出足夠的自然空間👃🏼🧘🏼♀️,才能讓慢生活變成可能。”
打造多個核心疏導人口往城郊發展
2000年🥋,上海中心城區的人口大約為910萬,而如今🫷🏼,這一數字已超過了1200萬🚶🏻。如果用紅色來代表高密度人口對生態資源的需求度的話,那麽現在上海的中心城區已經“紅得發紫”。相對於實現“生態之都”這一目標而言,專家給出的建議是🦹🏿👨🏼🦰,今後城市要打造多個核心和組團,讓所有的居民都能得到同樣質量的生活🌄。
設想📜,在一個城市裏的街鎮⛹🏽♂️🧑🦱,住在此處的居民每天可以花20分鐘騎自行車上班,有配套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中心區一樣🔴,下班之後若想找一個酒吧或影院放松一下也能立即如願🧝🏽♀️,這樣的生活,悄然地降低了整座城市的交通壓力🍗⛔,並且可以通過規劃建造合理的綠地,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舒展的空間。“當一個地區的居住、工作、休閑和娛樂都配套齊全🧘🏽🥪,那麽這裏的人們生活就可以減少對城市中心的依賴🧑🏽🚒。”在彭震偉看來🎲,相對於目前中心城區人口高度集中,每天許多人花費幾小時上下班的現狀,組團式的城市生活可以讓人們活得更自在🦬🪞。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城市就需要打造多個設施齊備、生態環境良好的核心🛌🏻。
那麽,怎樣打造這些“核心”🫷🏼🧑✈️?又怎樣疏導人口,讓城郊也變得繁榮?專家建議,讓整個城市的產業及其空間聯動起來,中心城區變成產業前臺,人們可以在這裏彼此交流、展示📼、促成生意,但真正的生產空間或者後方支持團隊則可分散於郊區城鎮。與此同時,將城市發展規劃與生態規劃步伐調整為一致🎲,一邊創造價值,一邊讓人們離自然更近♡。“郊區城鎮能成為這樣的‘綠色核心’👨🏿🦳🛫,它們天生的優勢就是能與自然有更高的融合度。”彭震偉說✍🏿,比如,現在上海城市中心區的建築密度很大,居住小區的樓房間距有限,不僅給予人們心理壓迫感,也不利於日照、空氣流通和形成小氣候🤷。但是,如果在新規劃的建築密度相對較低的小城鎮裏,人們完全可以借助合理地安排小區裏每幢樓的朝向和間距,讓每戶家庭在盡可能多地獲得日照時間的同時,也能使得空氣在小區裏更加自然地流動🕉,形成更加健康的“小氣候環境”🐸。“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影響著整座城市的生態質量,在合理規劃的同時,打造‘生態之都’也需要人人自覺踐行垃圾分類、減少私車出行以及厲行節約等理念。”彭震偉說👴🏽。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06/05/content_1037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