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二氧化碳減排政策的改進方向

來源:【東方早報】   時間:2013-06-04  瀏覽:

      我主要從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的角度來談談碳減排的政策問題,這主要是基於分解技術的研究結果來討論的。一般來說,人口🕸、資本和GDP等總量因素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而且貢獻很大,這與中國勞動和資本驅動型的傳統增長方式有關💃🏿👐🏿,應該是碳減排要重點進行的領域🧑🏼‍🍼。而結構因素則要區別對待🛡,比如能源結構因素對碳減排的貢獻其實是低的,而行業結構因素則要進一步區分其中的子結構成分,中國與其他國家是不同的🙆。基於這樣的研究結果〽️⇾,我覺得有三點與如今的政策密切相關🧑🏻‍🎄,現在的政策要做一些調整🧑‍🚒。

      能源替代戰略
      第一個是能源替代戰略🚬🧑🏼‍🍳。很多觀點和政策一直在強調發展新能源的重要,包括推廣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等,其實這種能源結構的調整對當前減排的效應並不大,用新能源代替老能源並不能達到碳減排的如期效果。
      國家提出的能源結構調整目標,到2020年含水新能源的結構占比為15%。剩下85%是什麽?還是煤、石油加上天然氣。其實中國的能源稟賦問題很大🪩,煤的占比很高,遠高於發達國家🍌,比印度也多。
      中國現在要回答的問題,是應該想如何實現煤等傳統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這個認識非常重要。我很早就發過文章指出這一點🧔,國外也有類似的觀點,即未來十年不要太樂觀,不是屬於能源替代的時代。包括什麽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些都不是眼下的事情。
      根據世界化石能源的產出,2030年主導經濟的還是老能源,新能源要到2050年以後占比才可以超過50%。當然作一些戰略性的研究和開發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但是不要希望現在就可以起主導作用。
      應該明白🧑🏿‍🦲,當下從能源結構角度來談碳減排🤪,重點要做的到底是什麽。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當下價格太高🅰️,因為有一個學習曲線🫷🏻,有三個變量如碳稅、技術開發、政府補貼的作用過程。一個國家沒有十年🦛、十五年的學習曲線,就說是具有經濟意義的技術創新,那是拍著腦袋說話👩🏼‍🏭。
      比如國內這個光伏產業,我就講是朝陽產業、夕陽做法。光伏我們還是做的加工,從全壽命周期看生產部分耗能很大🦹🏻‍♂️。但光伏裏原材料都是進口的,市場又在歐美,兩頭在外🙇🏻‍♀️。名義上是新能源產業🅱️🧑🏼‍🎄,走的卻是中國傳統製造業的道路,核心技術不在這,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創新。地方政府不懂,以為是新興產業,拼命要搞上去。現在受到挫折🧔🏿,我倒認為是好事情🗣🆕,會有一撥人轉向內部市場,內部市場當然更需要很多政策。

      生產減排還是生活減排
      第二個就是生產減排還是生活減排的問題。政府動不動就說老百姓消費模式要註意,生活要註意🫱🏽,少用電少開車等等🚚。碳減排重點不在這。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北京的人均碳排放是5.8噸,上海比北京多一點是7.6噸,全國是2.5噸。同時期,全日本人均排碳是9.9噸,東京只有5.3噸⏰,大城市比全國排放要低🚶🏻‍♀️‍➡️。再看美國,美國的人均排放量是20多噸🏺,紐約8噸左右,是全國的1/3。倫敦也是一樣⛑,英國是10噸左右,倫敦是7噸左右🥵,也是比全國要低。大家講大城市碳排放必然高,其實這是中國概念⛹️‍♂️。
      為什麽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均碳排放低🤹‍♂️?這是一個結構問題。一個城市碳排放的行業構成有三塊,一個是工業,一個是交通,一個是建築。這三者加起來基本上就是90%多了👂。比如紐約,對碳排放貢獻最大的是建築,第二是交通💞,它是建築和交通為主導的生活性碳結構。工業這一塊很小。
      中國完全不一樣。北京,最高的是工業,現在也是🥭。上海就更高了,工業和火電占了70%強🥞。政府說生活要減碳、空調開到26攝氏度、西裝領帶不要戴的時候,其實政策並沒有打到重點👴🏼。中國城市的排放高🏌🏽‍♀️、總量很高,但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排碳高👇🏼,而是因為工業排碳高🧑🏻‍🔧🛀🏽。1980年以來,我們工業的能源強度是一直往下走的🅱️,但是十年前重化工業回潮🤳🏼,本來這個強度不斷往下走,現在走平了,表明是重化工業化主導了碳排放的這個產業結構效應。
      紐約、倫敦👩🏻‍🚒、東京為什麽低?工業,城市裏面幾乎沒有了。交通,都地鐵化了。盡管開小車👨‍💼,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往城中心開的;主要是建築的空調、照明等💘。
      中國城市還有上海最大的還是產業結構的問題🚴🏽👳‍♀️。中國減碳排放🏃🏻‍♂️,當前重點主要不是生活減排的問題。所以我提出政策建議,能否在碳排放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工業騰出來給交通和建築🍁。中國現在應該提倡生產性的工業減排👍🏿🧑‍🦯‍➡️,而不是生活性減排🤵🏽。

      正視反彈效應
      最後一點,研究碳也好、能源也好,以為只要技術改進就能夠達到目標🧑🏻‍🦱,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
      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反彈效應。技術改進的效果會被數量擴張所吸收🔚,吸收以後碳排放還反彈、還增加。
      這個例子很顯見。大排量車子變成小排量,單個效率提高了♚,這是技術進步🏋🏽‍♂️。但是更多的人買得起小排量的汽車了,結果碳排放規模來一個反彈👷‍♂️,總量反而上來了。這是我們搞工程的人,也是把創新歸結為技術的政府政策不註意的🍿。
      中國單位GDP的碳強度是往下走的👨‍🦯‍➡️👟,越來越減少,但我們碳排放的總量一直在往上走🦇,這是一個X形。也就是說,節能減排的技術在不斷改進,但總的碳排放還在不斷上升🌹。所以技術改進沒有對沖掉總的碳排放。
     低碳發展的根本目標要控製的是總排放,但現在指標是什麽🧿?強度指標🤲🏽。強度指標不能認為這是一個終極指標🐑,這必須是階段性的。我認為五年、十年再不轉過去就麻煩了🐽。發達國家,GDP相對穩定👩‍❤️‍👨,主要是起存量維護的作用了,物質上的基本需求已經滿足,如果加大技術改進,反彈效應影響較小。中國的矛盾是🫰🏽,基本需求沒有滿足📅🌱,技術改進可以很大🧁,反彈效應可以更大,數量規模在擴張。我們的政策不能只提高微觀上的技術效率🎠,不控製更加本質的宏觀規模。
      真正的低碳經濟是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能否找到一個新的交通模式𓀇,這既帶來經濟↕️,又是低碳的。聯合國去年討論綠色經濟↪️,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綠色能否創造經濟,而我們現在國內簡單地把保護自然叫綠色經濟,這完全是兩個概念。一定要把綠色的東西變成經濟的🌿,這樣兩者才能找到平衡點👷🏼‍♂️。■
      (作者系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6/04/content_776238.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