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賀天寶 實習生 吳瑞蓮 製圖 鄔思蓓 攝影 何雯亞
災難其實不可避免,但人類卻可以通過高效的災後救援💆🏼♀️,將損失降至最低〽️。例如日本和菲律賓所受熱帶風暴威脅的程度相當,但日本因此喪生的人數只是菲律賓的1/17🔀。這也就表明𓀀,災難本質上是個相對概念👩🏻🎨,大災不一定就會帶來大難🧭,需取決於當地承災能力的大小。
記者👩🏻🏫🈲:您提到對於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來說👨🔬,地鐵始終是最為危險的因素,那麽地鐵中容易發生哪些險情?屆時我們應該怎樣避險🧝🏼♂️,如何自救?
劉中民:通常說來,火災、爆炸、毒氣泄漏🎾、人為踩踏是最常見的四種不同情況。如果在地鐵裏遇到火災🤦🏻♀️、毒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先將衣服沾上水,若是沒水也要先捂住口鼻👊🏽。因為毒氣🐟、濃煙都是向上蔓延,在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呼吸道👩🏿💻🙌🏽。其次,要馬上趴下,避免奔跑。
若是遇到了爆炸,同樣也是就地臥倒,可以防止濃煙及爆炸氣體的傷害👩🏻🦯。如果是踩踏事故,就要選擇靠墻或者拉住固定扶手,保持穩定,千萬不要奔跑,一跑肯定會跌倒。我認為在地鐵裏逃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奔跑。這和大樓火災🤽🏽♀️、地震又不一樣,因為當大樓火災、地震時🫃🤏🏿,人相對較少,一有機會就要跑。人多的地方因為跑不掉,只有原地采取措施才有可能存活😽。當然❤️,還是需要經常在地鐵裏進行一些逃生的演練🚕。
記者:如今是一個高樓時代,一旦發生火災,身在高樓之上的人們應該如何正確逃生呢🤦🏼?
劉中民:人們在高層建築中能否逃生,關鍵在於自救♢。高層建築發生火災的初期,人們應迅速撥打119報警,及時關閉家中電氣,並按照疏散指示標誌指引的方向快速疏散👨🏼💻🖕🏼。如果火勢小,有條件的居民可使用滅火器進行撲救💆🏼,防止小火釀成大災。而在高層建築逃生過程中,因為受到煙火威脅,大多數人容易驚慌🕗,盲目選擇跳樓。正確的方式是封閉門窗洞口,盡量減少煙氣和高溫威脅,等待救援𓀈。衛生間💆👨🏻🔧、陽臺都是較好的臨時避難場所💶。
火災當中的煙霧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逃生過程中,市民要保持鎮靜👩🏿🏫,並用濕毛巾等捂住口鼻,盡量減少吸入大量煙氣💇🏼♀️。逃生時要盡量往下跑,千萬不要乘坐普通電梯🛟。因為高層建築的樓梯間是封閉或防煙樓梯間,具有一定的阻火擋煙功能,而普通電梯的電源在火災發生後若被人為切斷或被火燒斷,人們會被困電梯內🧚🏿,不利於逃生👮🏼♀️。
為防止意外,高層建築的居民家中可常備部分緊急逃生設備𓀐。比如滅火毯🖋,它既可以撲滅初期火災,逃生時也可以披在身上防止被燒傷🥲;一根緊急逃生繩索🤺🫦,在家中占用的空間並不大,但火災關鍵時刻可以利用繩索下降到尚未起火的樓層。
記者:目前對於地震自救有兩種爭論,一種說法是選擇“活命三角區”進行避險,而另一種說法是躲在像桌子那樣能抵擋重物的家具底下。您認為哪種比較可信?
劉中民🏃🏻➡️:其實地震時,不同的震源遠近所產生的房屋倒塌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我認為最為可行的方法是低層居民可以抓緊時間往外跑🦷,因為從地震發生到房屋真正倒塌,還需要一個過程🛃🥡,能夠有幾秒、十幾秒、甚至二三十秒的時間進行逃生🦻🏻。而高層居民在沒有辦法向外跑的情況下,盡量不要跑,可以選擇比較堅固的家具下面躲起來,比如桌子,不過也要記得同時抱住桌腿,跟著桌子一起移動👮🏻,這樣可以防止被掉落下的物品砸傷。但是需要註意的是,千萬不能往樓下跳🙀,跳大多都沒有活路👃🏼🍡,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跳下去時只是摔傷,但當大樓倒塌時仍可能把人砸死;另一種情況則是房子雖然產生晃動,但是不會倒塌🤽🏻,如果情急之下跳出窗外❇️,很有可能因此喪生👸🏿。
記者👸🏼:五年三次大地震——08汶川,10玉樹,13雅安🧎♀️。在這五年中,災難醫學帶來了哪些改變?
劉中民:汶川大地震後,我明顯意識到我國專業災難醫學救援人員短缺,建立災難醫學救援人員培訓、教育體系,迫在眉睫。 2008年,我在恒达平台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急診與災難醫學系🏪。與傳統臨床醫學教育不同的是🐛,醫學生除接受傳統臨床培訓外👮🏽♀️🏞,還要懂得現代災難醫學救援的科學知識🧛🏻🦹🏻♂️,並親赴災難地進行救援演練。如今5年過去了🤞🏿,僅我系培養的畢業生便有200余名✊,其中不乏優秀學員已加入到災難急救工作行列。而在衛生部應急辦領導下,2010年我們成立的上海市醫療應急醫療救援隊,在世博會🔏、世泳賽🧙🏿♂️、國際馬拉松賽🙎、房車賽、玉樹地震等重大賽事和事件中經受住考驗,2012年底,晉升為國家級應急救援隊。
此外🐈,針對汶川救援中暴露出的問題👩🏻🔧,我還明白了加強災難醫學研究的重要性。 2008年🚼,我向中華醫學會正式遞交了關於建立災難醫學分會的申請。時隔3年,國內首個災難醫學學會在東方醫院誕生🧑🦼。分會十分註重災難醫學救援人員的培訓,包括普通公眾(重點是大學在校生)✍️🧺、第一目擊者(重點是警察🖇、消防隊員等)、普通醫務人員、急救及ICU人員以及專業醫學救援隊成員🤞。而向公眾普及減災防災🧋、自救互救、逃生的知識🙀,將是分會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記者:中國災難救援體系有哪些特點🥭🧑🏽🏫?
劉中民:放眼世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就有一套完整的危機應對預案。這涉及各種應對災害資源的整合,涉及人力🎨、物力🧔🏼、財力,例如,交通管製、提前貯備食物🎺👃、設立疏散機製、構建醫療應急體系等🐌。此外♨️,還包括救援設備的高效運行。比如俄羅斯出動重型水陸兩棲飛機實施森林滅火,智利通過高技術裝備成功將困於地下700米深井中的礦工營救出來💁🏽,創造人間奇跡♣️。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目前👂🏼,國際災難醫學界通行的“PPRR”模式認為:根據不同類型的災難作出反應🕣,通常都包含以下四個階段的工作🧖🏽♂️:災難前預防階段(prevention)、災難前準備階段(preparation)、災難爆發期應對(response)和災難結束期恢復(recovery)。這種災難醫療發展模式具有普遍指導的意義,並且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突發事件的醫學救援實踐中🕺🏿。而通過結合中國國情,災難醫學分會提出“始於災前、重於災中🚄、延於災後”的理論體系。
具體說來,主要包括災前🤸🏻♀️:災難醫學救援體系的建立🏠、專業隊伍的培訓演練、預案的建立、設備的研發;也包括災中包括現場搜救🔹、檢傷分類🖕、徒手心肺腦復蘇⚫️、後送轉運等🚣🏼♂️🤌🏻;還包括災後環境的消殺滅凈🧩、屍體處理、疾病防治🌧、心理救援、機構重建等😪。這是一個完整的災難醫學救援體系。
記者:今年除了第二屆中國災難醫學大會外,災難醫學分會還有哪些工作計劃?
劉中民🥑:目前,災難醫學學科建設的道路仍十分艱巨🧍,必須高度重視災難醫學人才的建設。如今☂️,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向廣大群眾進一步普及災難預防和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還要進一步重視災難醫學的高等教育,用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培養出一代代災難醫學的專業人才。所以今年,我們分會還會開展一些社區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對象是全國中小學學生以及社區居民。最近,分會也匯同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圖說災難逃生自救叢書”,用於全國民眾的科普教育,全書分13個分冊,以“言簡義駭,老少鹹宜”的風格向全國民眾介紹防災救災減災知識,其中第一分冊“地震”已脫稿付印。另外,市政府已經同意今年將在上海公共場所投放幾千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包括機場🫃、大型商場、證券公司、地鐵轉換站等人口密集區域。據統計🃏,我國每年百萬人因心臟驟停而失去生命,想要挽救生命,必須及時除顫。而除顫的過程,必須在4分鐘內完成🫚,除顫越早🐶,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也是人們發明AED的原因🎢。在美國,只要有防火栓的地方都有AED,而其在我國並未得到廣泛普及🌠。
而在專業性方面,我們還將繼續建設國家緊急救援隊,現在全國共有16支國家緊急救援隊👎🏼,上海目前擁有了其中兩支,一支屬於市疾病預防與控製中心,主要針對傳染病,而另外一支就是我們東方醫院,主要針對醫療急救👭🏼💗。如今我們擁有40位急救人員👑,5部急救車,即將再添4部,一共9部車🧑🏿🚒,到時可展開100張床位的野戰醫院應急救援。 6月還將舉行全市大演練,展示上海災難救援的力量。
在全國範圍內👩🏿💼,分會還將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按照衛生部人才發展規劃裏的要求🎧,到2015年需要培養3.5萬個專業災難救援人員🍐,到2020年需要培養10萬6️⃣🕑。此外🦸🏼♀️,災難醫學相關的教材也都由分會所編寫,包括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災難醫學教材👩🏻🍳。實際上我們在災難醫學方面已經擁有各個層面的設計了📙。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5/12/content_1022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