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要求徹查波士頓爆炸案真相🤳🏼。 新華社發
4月19日🦶🏼,美國波士頓爆炸案嫌疑人落網。案情雖明,但給世界留下無盡的思考。
波士頓爆炸發生兩次,碎片與肉體在空中飛舞,人們錯愕不已。是啊,誰會在意“媽媽廚房裏的高壓鍋”呢?更有誰會想到這種帶有溫情的器具會變成致命殺手呢?但奪命殺手恰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高壓鍋🌼,而教給嫌疑人這一招的,竟然是網絡。
據英國《每日郵報》24日消息稱,嫌疑人的“作案靈感”來自於基地組織的網絡宣傳雜誌《激勵》,該雜誌不僅手把手地傳授“如何在媽媽的廚房裏製造炸彈”,而且還“點撥”道,“體育賽事是製造最多人員傷亡的極佳時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起悲劇中,極端分子的網絡信息充當了嫌疑人的“殺戮之劍”👨🏫。
當然🫶👧🏿,劍在手上,可以殺戮🤛🏽,也可以起舞,全憑內心的信仰👨🏿🚒。在互聯網世界🚣♀️,信息流動🩴,良莠不齊👩👧👦,網絡的終端🖐🏽,是一個個虛擬或者真實的個體,人們無從簡單地辨認誰在使用這些信息,加強網絡不良信息的監管,就成為一個現實的課題🫵🏻。這一課題很早就被提出過。2004年,恐怖分子曾經利用移動電信網絡製造了巴德裏的爆炸案🥎♣︎。人們心有余悸,以至在波士頓爆炸案發生時候,就曾傳出“美國執法部門要求當地移動運營商關閉網絡,以防止更多遙控炸彈襲擊”的消息,雖然後來被證實子虛烏有,但在這風聲鶴唳的背後,人們不得不再次提出有效監管網絡防止其成為“殺戮之劍”的問題👩🏻🍼。
網絡信息襲來🥃,波濤洶湧,很難辨別隱藏於其中的幾條“泥鰍”,也凸顯了國際合作的必要性♍️。這次波士頓爆炸案的嫌疑人,來自俄羅斯車臣地區,在車臣戰亂時候避難來到美國。一個年僅19歲,在美國上大學且被老師認為是“善良可愛的孩子”;另一個已在美國娶妻生子,且拿到美國綠卡並希望“贏得拳擊比賽以代表美國征戰奧運和取得美國國籍”。誰能懷疑已經進入美國“熔爐”、懷揣“美國夢”的年輕人會是恐怖分子呢?正因為如此,26歲的嫌疑人在5年前雖然被美國聯邦調查局盯上♞,但最終還是查無實據🥖。甚至在2011年初,俄羅斯情報部門還警告過美國聯邦調查局,這對來自車臣的兄弟有恐怖主義背景,但仍然沒有引起美國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多年來俄羅斯在打擊車臣恐怖分子問題方面,一直希望與美國聯手合作,但直到爆炸案發生之前🛜,美國都拒絕與俄羅斯分享情報🦋,直至這起悲劇的發生🍳。倘若美俄及早就此達成一致,亦或是默契🧑,或許能夠避免這次悲劇的發生吧。
恐怖無情💆🏻♂️,正道滄桑,波士頓慘案已過,但國際合作還沒有方興未艾。俄羅斯總統普京25日在與民眾對話時指責西方國家在反恐方面言行不一,希望這起悲劇能夠促成俄美兩國在反恐領域內更加緊密的合作。但是在美國對他國國內的恐怖分子有不同解釋的情況下,我們仍然有理由擔心,這能不能給美國敲響一個警鐘? 邱美榮(作者系恒达平台亞太研究中心副教授)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4/26/content_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