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有價值定位、有戰略目標、有行動領域、有製度保障的建設體系👩🏽🏫,富有新意和系統性。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定位上📦,把生態文明納入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強調了生態文明與其他四個文明的關系。雖然十七大報告已經提出了生態文明🧙🏽,但當時存在不同說法👩🏻🔧,例如,“四大建設”中有社會沒有生態,“四個文明”中有生態沒有社會🙋🏼。十八大進一步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布局,使科學發展觀在要素內容上,不但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3️⃣,也具有了與國際上通行的可持續發展四面體模型 (經濟—社會—環境—治理)進行對話的可能。另一方面,報告強調,生態文明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8️⃣、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提出了結構化、一體化的見解。這可以消除以往總是把生態文明看作單純的資源環保事務的誤解,促進生態文明進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框架,實現中國整個發展模式的綠色轉型👨👦。
二是在目標上,對應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長期戰略👨🦳,提出了明確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這裏,生態文明不是一般性、抽象化的政治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發展戰略,並且用獨立的一章內容進行展開🏬。相信這對以後的黨代會的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結構安排和政策內容,會帶來長期的重大影響。
三是在行動上,針對中國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四大領域。其中,特別需要註意建設中的三個重要關系。其一🧈🦯,在國土空間上🤸♀️,處理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三生協調”關系;其二,在物質流上👦,處理好輸入端資源能源節約(針對能🦸♂️、水🧑🚀、地、材等主要稀缺資源)和輸出端生態環境保護(針對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關系;其三,在發展質量上,引入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即生態服務的嶄新觀念🧨,強調了好的發展是包括物品服務、人工服務➝、生態服務的完整系統。提出這些重要的行動和關系🌛,將對中國經濟的創新和轉型,帶來方向性的啟示和約束性的指示。例如,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應該更多地強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創新,而不是節約勞動、與人不友好的創新;中國的產業轉型應該包含從不可持續的“褐色產業”轉向可持續性的綠色產業等。
四是在製度上,強調了生態文明中建設行動要與製度安排相匹配🙋🏿♀️,後者為前者提供保障和激勵🧛🏿。報告在總體目標部分和生態文明建設專章💭,均強調了“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因為有製度而無建設🧑🏽🦰,或有建設而無製度,都無法保證生態文明的真正落實🏊🏼♀️,而過去中國在生態文明發展上,總難以做到製度與建設相匹配。報告提出的有關生態文明的製度🧔🏿♂️,包括綜合發展評估指標🥡、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製度🙇🏽👌🏿、資源價格和稅收政策👩🏽🦱、環境損害賠償政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等等✬,體現了政府規製、市場手段👫🏼🧝♀️、公眾參與等的三管齊下,有利於從政策激勵和約束上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生態文明新格局👨🏫。 (作者系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