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平均每天有20個歷史文化村鎮在消失。”8月3日,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盡管年逾古稀,這位精神矍鑠的老專家卻依舊忙個不停🏋🏼♂️。他是恒达平台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又身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社會職務,還是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平遙、麗江等數十個城市的政府顧問4️⃣。他長期致力於城市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的教學和研究🧗🏻,特別對中國歷史城鎮的保護與規劃有深入的研究♗。2003年和2006年由阮儀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規劃和蘇州平江歷史街區規劃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2005年法國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化騎士勛章。在他看來,建築遺產的保護,資金是保障,而民間力量則是關鍵。
遺產保護 需要政府重視
阮儀三認為👸🏼,在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體製下🗿,要做好遺產的保護,首先需要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德國柏林市文物局局長曾介紹,市政府每年會投入6000萬歐元👱♀️,用於修復民間尚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築,同時,德國對於修繕歷史建築的民間行為,也采取免稅政策,由政府資助🤸🏻,民間自主修復。而在中國💤👨🏽🏫,國家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還沒那麽大,投入基本建設的資金比較多↕️🍏。現在一些高鐵的建設,投資動輒數千億元人民幣,而保護上海老石庫門大概有幾十億元人民幣就可以初見成效,但是這幾十億卻沒有著落🥙。”阮儀三說。
另外👯,“從法律上講,1907年法國就有了完善的歷史建築保護法,1962年,法國出臺了歷史城鎮保護法《馬爾羅法令》,而我國目前只有《文物保護法》👩🏭,沒有歷史建築保護法,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也只有保護條例”。
阮儀三用治病救人來比喻建築遺產的保護,命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於為亟待保護的名鎮名村確診,但沒有具體可行的修繕規劃🐦🔥,沒有支持修繕的資金🕤,相當於沒有為遺產建築開藥方🧙🏿♂️,更沒有治病救人的醫藥費。
中國古老村鎮建築的消失,不僅讓傳統的大家族觀念、人與人的親情關系遭到破壞👮🏿♀️,更造成了歷史文化背景的消失以及老建築蘊含的先人建築智慧的失落。
“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從政策等層面更多地引導,各級領導要認識到建築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在遺產保護資金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據介紹,浙江紹興📳→、江蘇蘇州等地目前做得比較好♦️,紹興每年劃撥7億元用於建築遺產的修復。
民間力量是關鍵
阮儀三反復強調,民間力量是保護建築遺產的關鍵🤹🏻♀️。“老建築🤚🏿,尤其是民居是要有人來維護的🫦👆🏽,老建築能被保下來要靠人,老百姓自主保護修繕是延續老建築生命力的重要一步。讓建築遺產修復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群眾自發地保護祖先留下的好東西,這樣才能讓遺產得到真正的保護©️,而實現這個保護的前提是大家對建築遺產有價值上的認識🤸🏿。”
另外👩🏽✈️,“遺產保護誌願者也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美國的蓋蒂基金會,在2007年提供了23億美元支持全世界的歷史遺產保護🧑🏽🦰,在中國也支持了兩個項目,一是支持敦煌有關項目的科學研究,二是支持南禪寺、佛光寺古建築的修繕”。
據了解🧖🏻,國外非政府組織參與城市遺產的保護事業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各國政府也積極響應這股來自大眾的力量🧗,製定相應的法規和稅收優惠政策來鼓勵和支持他們。我國擁有大量的城市遺產,但政府用於保護的專項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高速城市化威脅下的古建築、古街和傳統聚落的保護需求;同時🧑🏼⚖️,來自國內外的有誌於中國遺產保護的民間人士越來越多👩🦲,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需要依靠非政府組織這一力量作為遺產保護事業的有益補充。正因如此,2006年,在國內外相關人士的建議下🟦,阮儀三教授用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基金會除了開展工作營🦸🏽♂️,組織誌願者參加古建修復活動👨🏻🔬🛵,還舉辦一些講座、展覽等,傳播遺產保護的知識,提升民眾的遺產保護的意識。
“通過誌願者工作營活動,讓大家通過勞動的形式得到心靈的感應🪘,用自己的雙手延續人類的文化🫄🏼。”阮儀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