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中的海洋經濟
什麽是海洋經濟?作為陸地經濟的對立面🥕,海洋經濟的概念其實並不清楚🧏🏼。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海洋產業之首“濱海旅遊”占總值1/3👩🏼🔧,其實那是把逛城隍廟、登電視塔都算在內🐗,和海洋不見得有直接關系,用作海洋開發利用的標誌並不合適👩🏫𓀔。盡管如此,與十多年前漁業占海洋產業1/2以上的局面相比,中國的海洋經濟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在國際海洋產業總值中,海底油氣占1/2以上,而在中國還不到10%🧎,可見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海洋的開發利用,歷來是指“漁鹽之利🧘🏻♀️,舟楫之便”,都是在海面。現在海面的漁業🤙🏼𓀄、航運等產業還都極為重要,而且借助於高科技都有了改朝換代的大變化;同時在海洋空間、海水利用上🧎🏻♂️,也都開辟了許多新途徑💆♂️。然而海洋產業最大的變化💧,在於從海面拓展到了海底。隨著技術進步和油價飆升🧣,石油業逐步從陸地向淺海、再向深海推進。2004年海洋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34%和28%🪙,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39%和34%。新世紀十年來發現的大油氣田,40%是在水深超過400米的深海👨🏼🚒,20%在淺海,陸地已經退居第二位。
石油開采向海底轉移🚰,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從油氣輸運的海上船只和海底管道🙎🏿,到海底施工以至監控設施🤽🏼♂️,都是高科技的產品🐱。中國海上油氣從“白手起家”,到2010年底建成“海上大慶”,已經占國產油氣的1/4;2006年開始又在南海發現了深水大氣田,即將建成開采👕,成績卓著👩🏿💻。但是無論規模或者能力,中國的海洋油氣還都只能說處於起步階段。
深海發現展示前景
地球的表面其實是以深海為主: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占據六成,而所有的大陸加起來還達不到三成🕶。隔了平均3800米深的海水,人類對海底地形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甚至不如火星的表面。人類關於深海的知識🛅,絕大部分來自二次大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先是發現地球上最大的山脈在海底,這才弄明白地球表面分成板塊🧖🏿,生成板塊的海底山脈上會噴出熱液,板塊消失在海溝底下會引發地震。後來在深海發現了地球上居然還有第二個生物圈:與我們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的生物圈不同,深海的“黑暗食物鏈”見不得陽光和氧氣;甚至於幾千米深海底下的地殼裏📙🚐,還生活著依靠地球內部能量的“深部生物圈”🙋🏻,這個黑暗的微生物世界居然占地球總生物量的30%🕵🏽♂️。可見開發深海資源的潛力🤞🏼🫵🏿,遠遠不只是石油天然氣🕵️♂️。
但是資源不等於產業,深海產業究竟是什麽🧔🏼♀️,幾十年來並不明確🙅♀️。最先被註意到的是金屬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太平洋的錳結核(多金屬結核)走紅,接下去是海山上的鈷結殼🤦🏿♀️,最近的熱點移到大洋中脊熱液口的金屬硫化物👨🏻,然而迄今為止都還沒有轉入正式的商業開采𓀑。現在最引人註目的,反倒是新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即所謂“可燃冰”🖕🏿。據估計“可燃冰”中碳的儲量將超過全部礦物燃料的總和,有希望成為未來能源的主體。最近日本又發現太平洋深海底的稀土資源,據說可采儲量超過陸地1000倍☀️。可見,海洋產業向深海拓展既有極大的潛力🤓🦆,又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海洋產業概念的不成熟🥟,反映的正是人類認識海洋的局限性。
意義更為深遠的突破,發生在三十余年前的東太平洋,在那裏發現了上面所說的深海熱液和地球上第二個生物圈🤸🏻♀️👩🏽🎓。和我們以氧和葉綠素為基礎的有光食物鏈不同🦣🏃🏻,深海“黑暗食物鏈”的基礎是還原環境下的硫細菌。這種“另類”的生物對人類究竟有什麽用處或者害處🫱🏽,目前都並不清楚;清楚的是我們原來的海洋概念要糾正,深海海底決不是地球上各種過程的“終點”🐢。原來海底是“漏”的,從海底向大洋深處不斷冒出來自地球內部的物質和能量🚣🏽♀️;海洋是雙向的,海裏既有自上而下,還有自下而上的物質流和能量流🏌️。隨著陸地資源的枯竭,深海資源的潛力必然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可以預料🦽,今天深海發現的國際競爭🥅,也就是幾十年後海底開發之爭的前兆。
新世紀的海上之爭
深海的發現固然偉大🦞,但是參與其中的只是少數發達國家。金磚四國除了俄羅斯本來是海洋大國外✌🏼,巴西就是靠深海石油才得以“興邦”,中國和印度現正徘徊在深海俱樂部的大門內外🫄。但是國際海上之爭的現實正驅使各國趕緊拿定主意,如何去應對新世紀海洋開發的前景👇🏻🧨。根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占有島嶼就可以將周圍200海裏範圍劃為專屬經濟區☹️,近年來國際海島之爭不斷升溫,其根子就在於海底資源👩🏼🎤。但是與陸地不同🖕,海底的開發完全依靠高科技。沒有下海🚴🏿、深潛的能力,即便坐擁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興嘆👩🏽🦱👮🏼♂️。因此,新世紀的海洋之爭其實是科技之爭。當年依靠炮艦爭奪海面,現在依靠高科技爭奪海底。2007年俄羅斯在北冰洋4000米海底的插旗之舉👶,原因是北冰洋可能蘊藏著全球未開發油氣的1/4🍦;日本在沖之鳥礁石上人工築島,為的是在西太平洋占據比它本土面積還大的深水區🩵。
中國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海洋都是我們的軟肋☠️。19世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就是從海上的失敗開始;20世紀的淞滬戰役,我軍防線也還是從金山灣海上被突破🥍、最後導致南京大屠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性地以陸地大國自居、對海疆並不經意🍓🤏🏿。但是今天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全球化🤍,再也經受不起由於缺乏海洋意識而造成新的失誤🛻。能否從高科技入手形成進入和開發深海大洋的能力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新世紀經濟發展的前景。
振興華夏走向海洋
近年來,中國對於海洋科技給予了空前的重視🙆🏽♀️。海洋事業👾,正在經歷著鄭和下西洋以來,六百年不遇的發展良機。在科技領域👩🏻,中國已經開始從近岸走向大洋。上個世紀90年代起步的大洋專項,已經取得了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和印度洋金屬硫化物的專屬勘探區,我們的極地考察船也已經遊弋在南大洋與北冰洋;五六年前,我們在南海北部發現了深水大氣田👩🏻💻、采到了深海“可燃冰”💆🏿♂️,在深海資源的勘探上前進了一大步。
當前深海探測的主要技術,在於深潛🤾🏻♂️、深鉆和海底觀測。深潛技術是深海探測的尖兵,從三十多年前深海熱液的發現🥠,到最近卡梅隆導演單身下潛萬米深淵🥀◽️,都燃起了深海探索的國際熱情。中國已經建成了載人和不載人的深潛器,“蛟龍”號繼去年5000米後又將下探7000米的深海底。大洋鉆探是對深海底下進行直接探測的唯一手段👩🏻🦲,四十來年的國際合作🐌,始終引領著深海和地球科學的學術前沿🏌🏿♀️。中國於1999年成功主持了南海第一次大洋鉆探,目前正在爭取第二個航次的實現,然而執行任務的都是美國鉆探船🦋,我們的目標應當是建造自己的大洋鉆探船🧎🏻♂️➡️,爭取在十年左右的時間裏進入國際深海探索的最前沿🥔。海底觀測系統是新世紀海洋科技的熱點,它將各種觀測儀器放置海底,通過光電纜連接上岸🧎🏻♀️➡️🧗🏼,對海洋進行長時期的實時原位觀測,相當於把“氣象站”和“實驗室”設在海底🧑🦯🤦🏽♀️。“海底觀測網”的建設提出了控製深海的全新思路🦶🏿🙏🏼,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與海洋的關系。
在發展深海技術👵🏼☣️、開展海底調查勘探的同時,中國也於去年啟動了預算1.5億元的基金重大計劃“南海深部過程演變”🤷♂️,成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深海基礎研究計劃🐜,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如今深海科學考察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學術範疇。一項成功的科研計劃和國際合作,可以在海洋開發中既發揮主導作用🧖♀️,又促進互惠關系,在海洋和諧開發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南海的現實告訴我們:科技在國際海洋權益爭奪中的作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突出☮️;科學界對於海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
面向海洋再鑄輝煌
近年來,沿海各省紛紛提出進軍海洋的各種規劃,正在為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本身已經是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基地之一👐🏼,當前的問題是滿足於現狀👩🏻✈️,還是面對新形勢提出更高的發展目標🫷🏿?能不能進一步發揮上海的優勢👩🏼,為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對此,我們建議上海以深海大洋為目標,從海洋高科技入手🫱🏿🤴🏽,為未來海洋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上海的海岸線較短🧑🏿🎓👨🏻🎓、海域面積有限,如果簡單地效法兄弟省市🔳,以發展“海上上海”為目標🧔🏻♂️,其實際價值比較有限👨🏼🔧🏃🏻♀️➡️。上面說過,深海大洋是振興華夏🪱、發展海洋經濟的大方向🚶🏻♀️。“進軍”深海屬於國家行為,但是國家總要落實到某個地方貫徹執行,這方面上海和長三角地區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因為這裏集中分布著中國深海科技上最具優勢的單位。從科技基礎與經濟支撐的實力看,上海應當義不容辭地挑起建設我國深海科技基地的重任。
海洋經濟的特點在於投入大、周期長;而通過深海科技發展海洋經濟,則要求有更長的視野和更大的決心。一方面要求決策層的遠見,能夠提出跨任期的目標;另一方面要求采用新穎的運行模式,克服現有體製上的瓶頸📍🏃➡️。中國海洋事業的宿疾在於經營體製分散、合作機製匱缺。科學與技術分頭模仿國外,科研和企業各自尋求出路,導致追求目標的小型化和投入回報的低效化,而這正是世界各國海洋事業發展中的大忌❤️🔥。然而正是在這些方面,上海在中國沿海省市中享有優勢🛄。近年來,上海市政協多次舉辦推動海洋事業的各種活動;本市科技界在市科協的主持下,也連續五年通過“從長江口走向深海”的系列活動🙈🏊🏽♀️,促進著海洋科技的發展🔟。上海市政府已經在2010年設立跨單位的“上海海洋科技中心(籌)”,力爭通過實際項目的執行,形成強-強聯合的跨系統海洋科研基地。目前🫳🏽,“中心”已經在海底觀測系統的建設上取得初步成績,期待市政府的進一步支持🤹,爭取國家大科學工程落戶,最終在長三角地區建設我國深海科技的南方基地😏,成為國際海洋科技競爭的勁旅。
長江龍頭東海窗口
上海作為世界超級大都市,你從哪裏來✌🏿,又往哪裏去🛌🏼?上海從海上來🛌🏻☛。7000年前,上海還淹沒在海水之下🧜🏻♀️🧓🏽;是長江的泥沙,堆起了上海。從當年列強角逐的十裏洋場,建設成今天舉世矚目的東方明珠🧑🏿🦲,上海的發展始終離不了海👌🏻🙆♂️。那麽今天,上海還有什麽潛在的優勢,可以帶來更大的進展?回答還是:到海上去,在國際的海上競爭中再鑄輝煌🖕🏻!
長江龍頭的地理位置,給了上海發展的地理優勢✋🏻;然而之所以能成為龍頭,原因在於它是通向東海的窗口。作為航運中心的上海,不僅要肩負起“長江龍頭”的職責,而且應發揮其“海洋窗口”的作用,爭當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的排頭兵。上海不僅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而且具有海洋的傳統和高新技術的基礎,又是我國海洋科技精華雲集的地方,是我國最有競爭力的海洋經濟、科技與文化的基地👇🏼。上海和長三角地區,集中了我國海洋科技半數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著我國製造深海船只😀、深潛器等各種設備🫱🏻,以及開展極地考察的基地,具備發展深海科技的優越條件⛹🏽。如果上海能夠選擇與兄弟省市有所不同的方向💆♀️,背靠高科技、面向新產業🤱🏿,實現跨越式的錯位發展,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建成面向西太平洋國際競爭的我國深海科技中心和新時代海洋經濟的發展基地🧖♂️。
當然,發展海洋經濟不是件孤立的事情,還必須在政策上探索新路🧑🏻👸🏿,在加強社會的海洋意識和培養海洋的各種人才上采取有效措施🙇。從海洋科技到海洋經濟☁️,都需要實現跨部門、跨單位的合作🌀,發揮政府與企事業包括私營企業的積極性🧞。為此,上海不僅要從高科技著手,還需要經濟體製上的創新。同時,中國發展海洋事業還需要弘揚海洋文化,加強海洋知識和海洋意識的傳播,而在這兩大方面,上海和長三角都具有歷史優勢和現實優勢🥠。當年鄭和曾經從這裏的瀏河口出發下西洋👩🏽🦳,六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將再度起航,為海上的華夏振興貢獻力量🚝。如果把中國弧形的海岸線比作一張弓,把東流的長江比作一枝箭,那麽上海就是指向深海大洋的箭頭🏅,讓我們拉滿弦、開長弓,射向明天的輝煌!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本文是以作者2012年4月17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學習會上所作的輔導報告講稿為基礎🏄🏿,修改而成🛟👚。經授權刊登。原題:海洋經濟與未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