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阮儀三 教授
經全國33個省市建築😚、文化、文物、旅遊等專業領域106位專家的推薦,“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評定工作委員會日前發布了各省市“第二批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 候選名單。記者就此專訪了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有著“中國古鎮保護之父”之稱的阮儀三教授。
問:目前我國在保護傳統建築、古鎮等方面存在哪些弊端👀,主要是哪些方面受到破壞🧑🏼🦳?
答👩🏿💼:在許多地方,最美的景色永遠喪失掉了🧜🏼♂️。 即使是一些很早就製定了規劃的地方🧗🏻♂️,隨著旅遊的發展、特別是房地產業的發展,都沒能堅持下來,那些本應該嚴格控製建築高度和建築總量的地方全部超標了🧜🏼♀️。
古鎮首先要擁有年代久遠的建築原貌,充滿歷史文化內涵🥷🏿、民俗生活氣息,同時還要是現代化的城鎮🙏🏼。目前,保存下來的文化遺跡遠遠比不上破壞的數量,50個江南古鎮如今僅存12個,“歷史文化遺產都是非常脆弱的。本該是步行參觀的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汽車開進去了,建了大片的廣場,環境一旦破壞了就再也恢復不了了。”
此外,一些地方為了大力發展旅遊,錯誤地將保護古城理解為恢復歷史遺跡,重建古建,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建假古董,甚至有的在古城中大拆大建,致使一些原有的傳統建築也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
同時,一旦一個古鎮出名了🧙🏿♀️,除了大量遊客雲集,造成人滿為患外🙋🏿,商人🤹🏻♂️、房產商等緊隨其後,於是出現全民經商🕺🏼👌🏻,古鎮成了大賣場,古鎮外田園牧歌式的魚塘🎻🥸、田地也變成了高爾夫球場、各種會所👩🏽🌾,現代建築包圍古鎮,原生態環境徹底喪失👨🏿🚒。
旅遊引來超負荷開發
問:旅遊的過度開發對中國傳統建築和古鎮造成了什麽影響,過多的遊客對古鎮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答:傳統建築本身是我國文化發展的結晶🪤,是地方文化集中薈萃的地方🥣,是文明的傳承🧑🏽🦰👩❤️💋👩,應該讓人們去認識它、了解它🧔🏻,普遍教育手段就是旅遊;旅遊所產生的收入還可以反哺傳統建築🤾♀️。我國的旅遊業從1990年代後開始興旺發達,但大部分的發展是不健康的,就是因為功利心太強,把旅遊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或多或少都對傳統建築造成破壞。旅遊業的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都是功能性的,而對歷史文化遺存來說😾,最首要的應該是保護。
歷史遺存的破壞是無法挽回的。旅遊興起引起的超負荷幾乎成了普遍現象。比如一些江南古鎮💅,核心區面積不到0.3平方公裏🧱,每天有6000名遊客就飽和了,但現在每天的遊客都要達到1萬人🙎🧩,上海世博會期間每天達到了兩萬人,錢賺了不少,但沒人說你這個地方好。同時,商業地產的進駐6️⃣、旅遊設施的充斥、無特色商品的泛濫以及“人人皆商”的濃重商業氣息都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古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
保護的前提下合理發展
問:我們該如何處理好旅遊開發與古鎮的傳承保護間的關系?
答✊:旅遊與保護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是保護前提下的合理發展。比如周莊👩🦯➡️、烏鎮等江南古鎮,每年都會把近10%的旅遊門票收入,用於歷史建築維修🩷,也就靠這10%👋🏼,所有的江南古鎮,更新了它的基礎設施。目前就全國而言,江南古鎮裏的設施是最先進的,每個古鎮都有汙水處理廠,石板街下面做了硬化處理🧔🏿,市政管線埋了進去👩🏽🎓,實現了既是古鎮,又是現代化城鎮。古鎮首先是個鎮,一定要生產生活同時兼顧🙄,才能把居住在這裏的人留下來🧑✈️🚶🏻♂️。
古鎮旅遊的發展,是歷史文化遺產發展的戰略內容,是文化現狀、文化傳播、文化建設的載體,不能把它當作賺錢的資本。這需要我們在“匡正”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合理地、有限製地利用💱,把賦予古建築的記憶一代代留傳🆙,不能狹隘理解為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旅遊發展後🤼♂️,可以把部分旅遊收入♗,用於傳統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反哺實現了旅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