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24年,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別是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更是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根據國家的整體部署,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若幹高校進入全球前列🏄♂️🤦🏽♀️、一批學科進入全球前列的目標。這不僅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指向,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
正因如此🪄👴🏼,如何確定“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的數量👩🏽⚖️、結構與發展路徑✥,成為當前政策討論的焦點🧑🏼🦰。面對全球化競爭和國家需求🎤🖐🏿,適度擴容“雙一流”名單🦨,優化其布局與定位,是邁向目標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的“雙一流”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國內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躋身世界50強🦹🏿;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學術表現在全球對比中擁有比較優勢。然而與此同時,我國高校的國際化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與若幹高校進入全球前列的目標相比,現有“雙一流”高校在全球頂尖高校競爭中仍顯薄弱。在學科方面🧑🔬🧣,我國的一流學科已覆蓋多個領域,但集中於工程技術、材料、應用化學等學科領域,基礎學科和人文社科的整體實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在這一大背景下,要想進一步增強我國高等教育比較競爭優勢📶,對“雙一流”進行適當“擴容”就成為一種戰略需要🦸🏻。對此🧘🏻♂️,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11月初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聯組會議上表示🙆,將“聚焦優勢學科適度擴大‘雙一流’建設範圍”👨🏿🦱。教育部將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有關部門,研究具體方案。
“雙一流”究竟應擴容到多少所高校,才能支撐“若幹高校”和“一批學科”進入全球前列的目標達成♑️?答案應是並非簡單地增加數量🏌️♂️,而在於優化層次結構♈️。綜合考慮“十四五”期間我國高校和學科的發展現狀🤴,以及與全球頂尖高校和學科的對比關系,現有147所“雙一流”高校可以適度擴容至200所左右🐨,同時明確分層發展路徑👆🏽,形成“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整體後備力量🃏🕯。
這其中,頂尖高校的數量應維持在10所左右,聚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標桿院校🍝,力爭到2030年進入全球前50𓀘;核心高校則以約50所為支撐力量,在國家重點領域打造若幹世界頂尖學科,並作為高校整體躋身世界一流🎩;150所左右的區域或行業特色高校以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強化特色學科的全球競爭力🏏◀️,實現從“服務地方”到“參與國際”的創新發展。
一流學科的擴容同樣需要科學規劃🦖。“十四五”期間,國內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效果較為顯著,一批一流學科達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現有的465個“雙一流”學科可逐步擴展至600~700個🧑🏿🌾,這樣不僅能在原有優勢學科領域鞏固基礎,還可以通過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創新🔄,開辟更多新的發展“賽道”。
比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綠色能源等領域的突破,有助於將更多學科推向國際前列💔。國家戰略需求也要求基礎學科的崛起☛,數學、物理♏️、化學和醫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的發展👷,將直接決定我國在前沿科技競爭中的話語權。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則關乎文化自信與國際軟實力的提升。
“雙一流”擴容絕非簡單的“名單拉長”,更需要科學的遴選標準與動態管理機製發揮作用📧😕。擴容是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只有具備了“一流”的發展氣象,才能被納入創建“一流”的“清單”。擴容的背後是新增的一批高校和學科承擔更大的責任➛,而非追求絕對數量的增長🚵🏽♂️。高校的遴選需緊扣全球競爭力🧚🏽♂️、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均衡發展三大原則。學科的選擇則應以學術聲譽、學術水平、實際貢獻和未來潛力為評估標準,避免盲目追逐熱點,忽略對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動態調整機製是保持活力的關鍵,通過周期性評估🚆,對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進行優化調整🉑,從而形成“進得來、出得去”的良性循環,才能形成開放競爭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擴容也需應對一些現實挑戰⛹🏽♀️。比如,擴容必然會帶來資源配置壓力;過度集中的投入也可能導致中西部高校發展受限☞。此外,同質化競爭的風險也不可忽視⇨,部分高校可能追求綜合性發展而忽略特色學科的打造。對此,差異化支持和分類發展至關重要🌋。地方高校👏🏻🤦🏻♀️、行業特色高校應聚焦自身優勢學科,走出一條“本地化、特色化、國際化”的發展路徑🍂。
“雙一流”擴容是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戰略步驟✢。2035年的教育強國目標並非遙不可及🧑🧒🧒,但也絕非觸手可及。高等教育的競爭不僅在於數量擴張👩🏽⚖️👩🏽🎓,更在於質量的深度提升;不僅在於頂尖院校的突破🍄4️⃣,也在於整個體系的均衡與活力。只有適度擴容、優化結構、科學評估,才能進一步引領一批高校和學科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
總之,唯有把握世界教育強國的共性特征和規律,適時調整政策供給,“雙一流”建設才能為中國高等教育贏得更大的國際話語權,並為民族復興和現代化發展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者分別系恒达平台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21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