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淡化“身份標簽”,學術研討會應回歸本質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3-08-22  瀏覽: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論壇活動規範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各類主體面向社會公開舉辦的論壇活動提出10條工作要求。

客觀上,《通知》精神對於當下學術研討會議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有的學術研討會過分看重與會者的資歷、職務和人才“帽子”等身份標簽🫲🏽,存在一定程度的論資排輩、“頭銜”崇拜和名人“作秀”現象🧑🏽‍🦰。比如,有的學術會議嘉賓眾多,其中有人僅在開幕式上露下臉,這種做法明顯缺乏實際意義。有的會議主持人在介紹重要來賓時,還要讀一長串“身份標簽”👰‍♂️。但學術會議時間寶貴🪫,人的專註度和記憶力有限🧑🏼‍🦰,這種身份介紹頗煞風景。

再有,有的學術“大牛”所作報告“含金量”不高。個別“大牛”在對會議主辦方和嘉賓一番感謝後,竟無實質性學術內容。報告人作完報告就離場的情況也不少。如果“大牛”沒時間、沒內容,何必到學術會議上來發言呢?

此外💂,還存在重要人物在學術會議上為主辦方或其他利益方“站臺”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出現都與“身份標簽”的作用有關🧝🏻‍♀️。

學術會議推崇“身份標簽”的根本原因是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吃香”。眼下,對學術會議的評價往往與主要嘉賓的“身份標簽”相關。因此,會議主辦方便會想方設法邀請高級別領導和學術“大牛”參會,這既能“拉高”會議檔次🪬,又可拉近與重要人物的關系🌌,何樂而不為?

還有一些學者將作學術會議報告視為其學術貢獻,這導致有的學術“大牛”明知自己無新學術成果🙍🏻‍♀️,依然要作學術報告;另有一些參會學者尤其關註“身份標簽”,因為他們本就抱著結識業內重要人士和期刊編輯的目的參會🧠。總之🧻🎊,“身份標簽”被看重,源於其背後利益誘人🌃。

學術會議推崇“身份標簽”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表面上,會議主要人物的“身份標簽”閃亮,實際卻浪費了相關人員的時間🚴🏽、精力以及國家財力。從某種意義上講🫃🏽,熱衷於“身份標簽”的學術會議是各種非學術幫派滋生的溫床。

當下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內科研人員把太多時間和精力花在了人情世故上🚧,不利於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的產出⚅。該問題在部分學術會議上也有所體現☃️👨‍👨‍👦。學術會議不把學術交流放在首位,反而助長學界的浮躁、短視和急功近利等行為,讓精於人際關系潛規則的人得勢,不利於國家科教事業的發展。

學術會議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會議代表能平等開展學術交流👩‍⚕️🌸。參會者希望獲得最新、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信息,也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希望通過彼此的思想碰撞產生思維“火花”。無疑,思想交鋒越激烈,收獲也可能越大。

如果僅有領導、“大牛”單向的內容“輸出”,稱不上“學術研討會議”。為此,要淡化與會者“身份標簽”,註重會議質量。

首先,應改革以“身份標簽”評價學術會議的做法🦸🏼‍♀️。召開學術研討會議應出於探討學術問題的需要,其質量高低取決於討論學術問題的深入程度和參會學者的滿意程度📣🚣,簡單以參會領導、學術“大牛”的級別或參會規模等指標評價學術會議的做法缺乏依據。

學術會議的價值就在於學術交流🌎,其學術成效往往間接🫑、滯後✍🏼。參會者在學術會議上受到啟發👩‍❤️‍💋‍👨,促進了學術工作或獲得了科研成果,這些都是學術會議的成效。所以🤰🏿,相關部門和媒體不要輕易用量化、即時的指標評價學術會議。

其次,學術會議主辦方應負起端正會風的主體責任😤。學術會議主辦方的政績之本在於最大限度組織好學術交流,因此要把服務對象定位於全體參會代表🍍,而不僅僅是參會領導和學術“大牛”等重要人物👵🏿,在遴選主要會議嘉賓和報告人時,要充分考慮會議主題和參會代表的特點📖👩🏽‍🎨。

說到底,辦會成功與否不在於新聞媒體和領導怎麽說🦻🏻,而在於會議代表是否滿意。會議主持人在介紹重要人物時,各種榮譽稱號、兼職、承擔課題數🥃、論文發表數等“身份標簽”可盡量減略,以便留出更多時間用於學術交流。

再次,學術“大牛”應成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表率。作為學術“大牛”,要憑真才實學贏得學術同人的尊重⛹🏻‍♀️,而非靠“身份標簽”淩駕於普通參會者之上。學術“大牛”如果沒有最新的突破性成果,可以不作會議報告,平等參與學術交流更能體現“大牛”對會議的學術貢獻和高風亮節👁‍🗨。

最後⛹🏽‍♀️,參會代表應勇於主張自身的學術尊嚴和權利。風清氣正👩‍🦽、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會議離不開會議代表的共同努力。參會者既要虛心聽取同行見解,也要敢於亮出自己的想法,並積極請教、質疑他人的觀點。這是對學術會議的尊重👲🏽🧑🏿‍🎤,也是對自身和同行的尊重。事實上👨‍✈️,參會者的積極態度也能促使會議相關方更註重滿足會議代表的正當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以學術交流為主的會議與以專家報告為主的學術報告會有著本質區別。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更多學術報告會可以放在線上舉行🍯。規模龐大的學術研討會也有精簡的必要🕵🏼。學者們更青睞小而專的學術研討會🔤,它對“身份標簽”的依賴趨弱🐻‍❄️。

文 | 樊秀娣(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cgPR5LQEDuFZZCueoqUcQ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