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困難情況下,企盼經濟“復蘇”是每一個人的願望。但經濟“復蘇”到底指的是什麽?是復蘇舊的增長方式🏄🏼♀️,過度依賴投資 和出口拉動,加劇經濟結構性矛盾嗎🙆🏼♀️🍵?是復蘇金融產品“創新”過剩、金融市場泡沫嚴重和物質產品“生產”過剩嗎🖕🏻?不是的,中國經濟需要以提振消費的新型“復蘇”。
第一,提振消費是克服目前出口大幅度下滑保增長的必要措施👨🦲,從長遠看,也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的機遇🦵。根據最新發布的海關數據🎯,3月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下降17.1%➰,進口下降25.1%🎳🧞♂️。由於世界經濟短期內仍無明顯復蘇跡象,進出口跌幅還未見底。因此👳,必須通過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來彌補進出口大幅度下降的缺口,以實現調結構、保增長的目標。
第二💹,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來看🔲,提高消費需求既是克服當前經濟下滑的需要🧏🏻♀️,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要求。經濟增長的最終拉動力量,是居民最終消費而不是投資。過於依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不僅會進一步造成產能過剩,還有可能放緩經濟轉型的節奏。未來調控政策應著重於刺激國內消費,具體政策措施應包括:一是扭轉財政和企業占據國民財富分配大頭的狀況,透過改革財政機製全面再分配體製,實現“藏富於民”✋,讓老百姓“有錢可消費”👰🏽♂️;二是以醫療體製改革推進為契機,建立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製,讓老百姓“有錢敢消費”✊;三是盡快出臺刺激消費財稅政策:包括取消從國家到地方一些限製消費的政策🧛🏿♀️,對某些消費的個人所得稅抵減🥿,取消或減免汽車購置稅等𓀎;四是培育消費熱點,解決小康社會的耐用消費品消費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費問題。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的機製、促進中產階層的發育等一系列的機製🏂🏻,通過社會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養,形成一個新的耐用消費品時代和以健康旅遊休閑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時代👨🏿⚕️。
第三🤸🏽,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應註重鼓勵民間投資,扶持中小企業復蘇🕧。金融危機使大量的中小企業停產倒閉,目前中國經濟相當緊迫的是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而目前的政策對應的實效依然傾註於對大企業的關註。有調查顯示,近5萬億元的貸款資源,流向民營企業的尚不足10%,那些本來就握有較多資源的壟斷性國企卻獲得了80%以上的貸款資源🖐🏼。顯然,民營企業遭遇的“貨幣寬松,信貸緊張”局面不應再持續了。我們需要從製度監督以及機製效率上關註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不能僅用口號、文件或輿論聲音給予安慰,必須有實實在在的對策,在銀行貸款🛸、稅費減免🧑🏻💼、降低投資門檻、放開行業投資管製🈯️、鼓勵和扶持民間投資等方面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唯有廣大中小企業的復蘇𓀇,才是保增長、促就業的基礎,中國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乃至經濟增長將可以順利實現。
(作者石建勛: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09-05-08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