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李翔寧:用藝術點亮城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22-08-23  瀏覽📿:

昔日單一的展陳式公共空間藝術🦹‍♀️,漸漸變成更具廣泛參與度的社會文化活動,推動共建美好家園共識的形成↔️。

  城市美學建設走入人們的視野,空間魅力成為城市競爭力的一部分🛕,藝術正在為城市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城市藝術設計實踐立足歷史文脈、結合時代需求🏏,對城市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城市精神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城市的產生與發展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與藝術審美等精神追求密不可分。將美學與藝術實踐融入城市建築與規劃🌃🔠,以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之美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文化👻👨🏻‍🔧,成為當下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城市發展與美學藝術相融合,互為驅動💵,其中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們梳理和總結💪🏼。

  讓城市居民享受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傳統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多以雕塑、繪畫等靜態形式出現。而今天,城市公共藝術不再僅僅提供被欣賞的藝術作品,更鼓勵人們參與其中,和藝術作品、城市空間產生良性互動。可欣賞📨、可遊玩👩🏽‍🦱🥇、可分享等多種創新形式,使城市空間裏的藝術更具體驗性、傳播性🍶。昔日單一的展陳式公共空間藝術,漸漸變成更具廣泛參與度的社會文化活動🫶🏼,推動共建美好家園共識的形成🌶。

  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等共同主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至今已經舉辦了4屆。從黃浦江的徐匯西岸到浦東東岸,再到楊浦濱江🏃‍♂️‍➡️,城市空間藝術季以藝術活動連通上海的濱水空間,將原來廢棄的工業遺產活化為城市文化場所。去年,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看到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公共藝術大有可為。引來居民駐足體驗的藝術裝置、充滿設計巧思的休閑椅、讓人眼前一亮的居民樓外墻面彩繪……許許多多“小而美”的公共藝術作品,從社區環境特點和需求出發,最終服務於社區居民生活🥙,讓人踏出家門就是“詩和遠方”。設計工作坊🚣🏼、藝術工作營與居民講堂等活動,為人們提供親近藝術、充實精神文化生活的機會🧑🏼‍⚖️。城市公共藝術點亮公共空間🏌️‍♂️,為城市增添文化趣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多樣化的藝術空間為市民搭建深度參與藝術創造的平臺😵,“互動”成為當下城市藝術新熱點。比如,成都環城生態公園就為市民提供了“有設計🥋、可參與”的休閑生活方式。它秉持都市農田運營理念🏄,鼓勵人們認種樹木🕶,讓市民和遊客在一系列的自然科普活動中親近自然和農耕,在參與中一起完成公園的藝術景觀建設,實現生態與美育的自然結合。

  為城市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必經階段。無論是調整城市結構、重構空間形態👩‍🌾,還是改善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都離不開城市更新🪼。如今,城市美學建設走入人們的視野,空間魅力成為城市競爭力的一部分🍲,藝術正在為城市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配合大型文化藝術活動進行城市更新改造♔,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有效策略🏋️🙎🏿‍♂️。例如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就持續探索將藝術融入城市空間更新的路徑。2013年,第五屆展覽主展場設在蛇口的廢棄廠區,以歷史悠久的浮法玻璃廠為代表的工業遺址,變成人頭攢動的數字藝術展館。同期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在實現美育功能的同時,帶動周邊餐飲💴、酒店等服務業的發展🎫。2017年🤵🏽,第七屆展覽主展場設在城中村南頭古城:不僅將充滿想象力的作品植入這裏的大街小巷👩🏼‍🍼、住宅和廠房,而且將展覽與老城更新計劃相融合,推動當地多處空間更新🏋🏿,為居民生活註入藝術活力,引發建築學家、社會學家和藝術家對城中村空間利用方式的進一步思考。

  還有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利用藝術和設計活化城市的存量空間,將昔日的零散用地轉化為新的市民公共空間♟。百禧公園位於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內,其前身是貨運鐵路途經之地🧑🏻‍🍼,在鐵路支線退出歷史舞臺後,又在長條形空間上形成了上海“最長”的菜市場——曹楊鐵路綜合市場🐦‍⬛。而今經過重新設計改造,這裏已經變成一座總長度約1公裏🌔、擁有3層空間的立體式“空中花園”。設計者利用場地狹長的特點,配合不同的公共設施和空間節點,開辟出藝術長廊、群眾演出舞臺、運動場、文創集市等空間😡,“長藤結瓜”般關聯起附近的居民小區🙂‍↔️、學校等🧚🏿‍♂️👩‍🦯。它不僅打造了一處可供市民觀賞、休憩🧘🏽‍♀️、漫步的景觀👳🏼‍♂️,還表達了對城市集體記憶的尊重🔙,實現了再創造。上海永嘉路“口袋廣場”同樣立足社區獨特性,在廣場設計及材料、結構選擇上充分考慮日常使用與管理🙍🏻‍♀️,鼓勵居民參與到空間更新和生活場景的構建中。

  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通過藝術驅動城市更新。北京國際設計周帶動前門大柵欄等歷史街區的更新👕,浙江松陽用建築設計推動當地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還有湖南常德的老西門棚戶區更新🉑,等等👫🏻⚅。

  以城市藝術設計和藝術活動延續城市文脈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家具”的一部分,是城市品格與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城市藝術設計實踐立足歷史文脈、結合時代需求,對城市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城市精神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在雄安新區,白洋澱因其質樸自然的風光和作家筆下的描繪而為人熟知。圍繞雄安生態堤🛻,來自各地的建築設計師結合當地獨特的澱泊風光,將傳統建築形式與茅草等地域性材料相結合🎋🗄,為雄安創造了一系列可提供生活和旅遊服務的公共設施。這些獨特的小品建築有如一顆顆珍珠,串綴起美麗的“雄安項鏈”。

  當前,各地越來越重視城市文化品質的提升🤹🏼,藝術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山東淄博以古老的瓷都文化👟、琉璃技藝為依托👩‍🍼,將陶琉主題展、陶琉文化影像展等,以及眾多文旅惠民活動納入城市公共文化體系。傳統的陶琉製作技藝走下美術館的展示臺、走出世代傳承的手工作坊,走進大街小巷。

  此外🚴🏻‍♂️,多媒介的藝術活動也有助於城市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廣東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山西平遙國際電影展都孕育於歷史積澱深厚的千年古城,培育多年的藝術展深受人們喜愛↘️,並吸引當地群眾參與其中。“古城+藝術展”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現一方水土的歷史縱深,更在於借助藝術活動激活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呈現歷史古城對話世界、連通古今文脈的發展願景🍦。這些藝術實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文化素養,也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在傳承創新城市文化的進程中,藝術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方面,它守護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它促使我們在寬廣的社會生活中建立傳統與當代的連接🙅🏿‍♂️,推進傳統文化與當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用藝術點亮城市🧑‍✈️,藝術正逐步深入城市生活,潤物無聲地為人們提供文化服務,惠及更廣泛的人群,成為形塑當代城市文化認同的重要力量。

  (作者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8/23/nw.D110000renmrb_20220823_1-20.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