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下一個十年將是重點🚹!“有組織科研”要杜絕只出名不出力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𓀙:2022-08-27  瀏覽:

日前,教育部宣布將在下一個十年著力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以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在筆者看來💁🏽‍♀️😇,“有組織科研”的實質在於通過科研組織方式的提升,快速產出國家急需、重大的科技創新成果。無疑,這一目標是國家戰略需要👨🏼‍🦳,也是全體科研人員的學術理想和奮鬥目標。

然而,基層科研人員對“有組織科研”如何開展還有些疑義。從專業層面看,一是擔心重大攻關項目集中到“大牛”名下🔐,如有人“只出名不出力”,最終難以拿出名副其實的成果🧕;二是擔心某些重要性一時無法顯現或不適合“大手筆”運作的項目是否會被邊緣化。

說到底🦹🏼🛥,這種擔心是出於大家對行政權力支配科研項目開展的忌憚⛹🏽‍♂️,因為行政化的科研評價與管理易導致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回到“有組織科研”的問題上,大家希望主管部門既要關註計劃內的“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也要遵循科研創新的“個性化”“小手筆”和“無計劃”等規律👨🏻‍🌾🏌🏼‍♀️,給其他基礎研究和“長線”研究充分的生長空間👡。

總之🚴‍♂️👩🏻‍🦯,站在全局角度開展“有組織科研”的第一要義是要提高管理水平,努力為科研人員提供潛心科研的良好條件和環境,強化服務職能,不斷完善優質成果被精準👩🏻‍🎤、快速發現的體製機製。

對照現有科研活動中的一些問題,各級管理部門在開展“有組織科研”時,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把科研活動主體權給到在崗位作戰的科研人員手中👩🏻‍🦽‍➡️🚁。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中國科技要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發憤圖強和超常發揮🏃🏻‍♀️‍➡️。所以,“有組織科研”除了要組織科研人員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外,還要強調科研人員擁有責權利相統一的科研主體權⌛️,因為這是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欲望、工作熱情和聰明才智的根本製度保障。

說得更直白些🏄🏼‍♂️,目前🤾🏻‍♂️,科研項目中還存在“掛名”現象。某些高級別項目的總負責人僅對項目分包🚺、經費劃分等問題作出決策,其余環節則很少過問。總負責人不上心的項目🚴🏽‍♂️🧔‍♀️,分項目負責人一般也不會全心投入,底下的科研人員更不太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頭來🦚,由學生充當科研主力軍也不足為奇。

這種負責人“掛名”的項目🤹🏿,很可能導致各層級人員都有意或無意“搗糨糊”🤶🉑。“手筆”越大,國家損失越大,重大成果更是無從談起。

第二*️⃣👩🏻‍🎨,把科研經費使用權給到有實際需求的科研人員手中,讓科研人員在開展科學研究時能用上必要的科研經費最為重要🚶‍➡️。

長期以來,我國是以項目競爭的方式獲得科研經費的。這種做法容易讓人誤以為科研經費是給項目人員的一種“福利”。

同時,主管部門一般按項目種類和級別確定項目經費數額。比如,重點項目經費高於非重點項目經費🏪✊,自然科學項目經費高於社會科學項目經費等。然而,重點項目開銷其實未必比非重點項目大,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大類下的每個具體項目🆚,其實際開銷也大相徑庭👍🏻。

這種不按項目實際支出分配經費的做法雖說不得已而為之,但客觀上卻固化了大家對科研經費“福利”性質的認識🐻‍❄️,造成大家對項目經費不管實際需要,多多益善。

於是乎,一邊是科研經費用不完,“為花錢而花錢”導致科研人員身心俱疲,反而影響了科研工作的開展。科研人員舍不得到手的“福利”不用🧁,但真要花錢卻相當不易,其中的諸多問題這裏不再展開🎻。另一邊則是科研經費拿不到🥥。不少申請不到項目的科研人員為缺少科研經費煩惱,甚至對未來職業前途缺乏信心。

近年來,國家對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小,科研經費總體能滿足科研需求。各級部門既要嚴格規範科研經費的使用去向,也要合理調配科研經費的使用對象。說到底,保證科研經費用於科研活動,滿足更多科研人員的正當科研需求🍼。在這方面,“有組織科研”大有作為。

第三,把科研成果評價權給到同領域的科研人員手中👩🏿‍🦱。科研活動與管理問題最終反映在科研成果評價上🤹🏿‍♀️。“掛名”的高級別項目做得敷衍了事,憑著各分包單位的幾篇SCI論文就能輕松結項👩‍👩‍👦。此類事例說明🕗,如果科研成果的科學評價問題得不到解決,各種學術“摻水”、學術不端和腐敗問題就很難根治🏃‍♂️。

要科學評價科研成果🎊,自然離不開同行評議🚶🏻。然而,很多問題嚴重的科研成果同樣也都經過了高規格的同行專家評審環節。因此不得不指出🦻🏻,目前國內某些專家在評審活動中沒能行使獨立、客觀和專業的“學術權力”,而是聽命於“行政權力”,甚至變相成了“行政權力”的代言人🚫。如此,不僅評審結果難保科學性,更由於評審專家一般都是學術“大牛”,糾錯成本相當大。

科研成果評價中的同行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同行。2018年7月正式印發的《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強調要細化專家領域和研究方向🤷🏼‍♀️,更好地滿足項目評審要求。要根據項目類型特點🔘,合理確定評審專家遴選條件和專家組組成原則🛠,原則上應主要選取活躍在科研一線、真懂此行、此項的專家參與評審✍🏿,充分考慮其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

與產業應用結合緊密的項目,還應選取活躍在生產一線的專家參與評審🎂。科研主管部門在成果評價時要選取使用合適的評審專家🤽🏽‍♀️,充分體現“有組織科研”的專業水準。

《中國科學報》 (2022-08-23 第3版 大學觀察 原標題為《“有組織科研”:明確要義方得始終》)

文 | 樊秀娣(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hlsAuqqTNaGM14d0LSgpw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