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夕,我都會收到來自家長和學生的求助,大多數是考生及其家長往往考前情緒焦慮,感到壓抑♦︎、精神不振。尤其是疫情發生兩年多以來,在家上網課的學生對復學後的環境也會產生社交恐懼🧔🏽♀️、不適應的情況。
這些求助其實都有一些共通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面對高考⚈,考生除了要消除自己畏懼的心態,尤其需要認識到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高考雖然重要,但並不會完全決定你的命運。這是一場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為別人的期待的戰鬥,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已經決定了自己的下限🏂🏿,剩下的不可控因素無需再為之擔憂🧑🎨。
對於家長來說🤹🏻🦄,對孩子的正向鼓勵非常重要,但是少說“正確的廢話”,減少嘮叨、減少擔憂、減少對考前衣食住行的緊張,從內心尊重孩子意願的家長是助力高考的重要“武器”。
面臨即將到來的考試🔷,每一位考生都該問自己三個問題
高三高二的學生已經復學。疫情恢復到常態化防控階段,對即將面臨大考的大部分學生而言🦹🏻♀️,能夠重回有序的生活和學習之中🕗,是一件好事。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近來🤙🏿,有家長向我反映,孩子重回學校後狀態並不好。
究其原因,不外乎幾種:一是因恐懼高考,畏難情緒導致的想放棄🌬🏧;二是擔心自己跟不上同學的復習節奏,害怕自己在課堂中出洋相,因自卑而導致的想逃避;三是青春期孩子心思細膩🎈,容易因身材🫃🏻、容貌🕵🏼♂️、裝扮而產生焦慮🩸,害怕與同學老師見面、接觸,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社交恐懼”👩🏭。
出現上述幾種情緒,其實都是人之常情👛,家長也不必過度緊張🍃。
如何化解這些小情緒?我的建議是:不讓考生被他人左右◼️,被他人的高考目標所恐嚇、驅使💅,這一點很重要🦚!
我在臨床中會接觸到一些大學生抑郁的病例🚶🏻➡️🉐,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為了家長的夢想而考上某高校,選擇某專業,但又因為不喜歡這個專業而痛苦👱🏽♀️,不知道學習、奮鬥有什麽意義。背負著他人的夢想🧛🏽♂️、為別人讀書,確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所以我的建議是🧜🏽♀️,考生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高考是什麽🚣🏻?我們究竟為誰而考?考上大學了,一切就結束了嗎?
毋庸置疑👮🏼♂️,高考是為了自己而考,學習是為了將來能夠有更好的平臺去實現自身理想。不管結果如何,成績有多高,每個人都需要終生抱有上進的勇氣。很多人存在一個認知錯誤,考試是“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的事情🪜,認為一朝沒考好🧒🏻,這輩子的前途就玩完了。大錯特錯!在不同的高考咨詢會上,我都會反復強調🚴🏻♂️: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把它當成一錘子買賣✌🏻,更不要以高分📺、名校論英雄。
考生們一定要理智看待高考這件事😵💫,在充分了解自己長短處、興趣點的基礎上選擇心儀的學校和專業,為自己做好兩手🧑🏻⚖️🥕、甚至三手準備,不要死磕一所學校,不要一根筋。須知,曾經的熱門專業也可能在未來變成冷門🧣。如果你現在開始著手規劃未來的人生,這個規劃不妨以展望未來3至5年為基礎🏌🏻,再往後,周遭變化很難預料🏊🏼。我們不必過分看重他人口中的成功或失敗🪇。
家長少說“正確的廢話”🕚,積極的家庭氛圍是良好心態的必備
相比焦慮的學生🧥,我發現👲🏿,焦慮的家長也不在少數,甚至他們的焦慮程度超過了考生本人💛。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考生都會向我抱怨🤽🏻♂️,父母整天在耳畔嘮叨“你復習得怎麽樣了”“你有沒有把握考上XX學校”“最近成績怎麽有波動🏦,要想想辦法”……這些“正確的廢話”十句中有九句都和高考相關。更有甚者,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因高考產生分歧,進而陷入互相指責、挖苦、貶損、怨懟的糟糕情境。
怎麽辦💢?這麽多年來🥍,經過多個臨床案例,我總結出了幾個“不變的處方”。
高考前,家庭需要一本“紅賬”。比如,考生可以梳理一下疫情期間自己做過那些好事,有哪些值得誇獎的地方🤾♀️,逐條列出,對沖挫敗風險🚴🏽♂️🖼。大家可以日常給自己做積極的催眠,想想看“我一直在努力,怎麽會很差呢?”考生的家長可以背靠背,在本子上列出孩子的100條優點🤷🏻♀️,挑出其中一部分讀給孩子聽,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此外📿📗,考生還可以製定一份願望清單💀,寫出一些具有現實執行力👨💻,甚至是很好玩的願望。比如,“我希望我媽的嘮叨可以減少一半”“我希望可以養一只貓咪”🐰,再從其中挑出十條作為考試前的規劃,待全家人共同兌現🧢。有了這份清單,想必對於高考,考生也多了一重動力和期待。
高考前🕵🏿♂️,家庭成員都要少想不好的事情,多看彼此的優點和長處。尤其是家長,切忌以高高在上的心態,在孩子面前嘮叨。關系的不平等只會產生“雙重束縛”,即家長說的話表面上無懈可擊👨🏻🦽➡️,但這些內容和實際執行的可能性🎍🦕、與親子關系的質量沒有匹配,讓孩子覺得邏輯上矛盾🪼,無所適從但又無從逃避。這就讓好話也變了味📔,催迫🐷、提醒的實際效果適得其反,讓孩子分心、煩躁🧜♂️,甚至被感受為挖苦、傷害、上緊箍咒🏋🏼。
總而言之🧠,有積極🎒、輕松的家庭氛圍,考生的心態自然會變好。
世上沒有“聰明藥”,考前需做“減法”也無需特別加餐
作為一名醫生,我最怕別人問我:考生需要怎麽吃👩🏻🎨、怎麽睡,有沒有具體做法。其實🥢,要想讓考生保持身心健康➗👨🏼✈️,並沒有什麽技巧♠️。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人而異。相比做“加法”,我更想勸考生和家長們不妨做一下“減法”。
比如,在飲食上,無需過度補充營養,甚至購買一些補劑。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聰明藥”可以拿來短期補腦♖。在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樣化的情況下,家長不用給孩子特別加餐,迷信所謂的營養品🌇。家長盡量不給孩子增加負擔,考慮考試之外的事情🧘🏻♀️。只有“輕裝前行”,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對於考生和家長比較關心的睡眠,考生可以盡早培養一些好的睡眠習慣🎉。
第一,大腦高度活躍的情況下不易入眠。要把比較費腦的復習項目安排在晚上的前半部分,死記硬背的安排在睡前。
第二,藍光會推遲入眠時間。睡前減少光線刺激🏵,尤其不要看手機、iPad電子屏幕。
第四🍥,體溫升高會對睡眠產生影響,而洗澡,劇烈運動可以升高體溫。所以不要安排在睡前2小時內。
第五,如果考生出現了睡不著的情況🏟,不要逼著自己入睡👨🏻💼。相反,可以給自己“以毒攻毒”似的反向心理暗示,反復默念“我就是不睡🧍🏻!睜著的眼皮不能閉下來👩🏻🎤,頂著上顎的舌頭不準掉下來!”這是一種 “悖論幹預”,可以幽默、輕松地化解“一根筋的死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