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後,國家廣電總局發布整改令要求製止情感類節目低俗化傾向🪞。我在國家廣電總局的官方網站上沒有找到相關文件🤽🏻♀️,但是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2009年1月3日)采訪時表示,情感類節目過於集中反映社會邊緣題材是此次嚴格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情感類節目在今後的選題上也應該多增加積極、向上的題材——看來整改令不是子虛烏有👩🏼💼。
最近一些部門開始檢討自己的管理方式,例如從2009年1月1日起浙江¬正式施行《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條例》🧑🏽🏭,不僅為執法部門製訂規範,還規定要確定相應的經營場所👨👩👦,供農產品👷、日用小商品經營者從事經營😽。遺憾的是,當城管也開始人性化的時候,廣電總局卻在文化領域沿襲城管的昔日作風,對待各種文化現象不是疏通,而是堵截;不是服務,而是整治🙋🏻♂️;不註重自我規範,只強調規範他人。
我對情感類節目沒有什麽興趣,甚至持批判態度,但是國家廣電總局的整改令更加無法讓人認同🤦🏼♂️。據報道🧑🏽🚀🤷🏿,情感類節目有三大罪狀😞:第一,題材多是社會邊緣題材;第二,內容多是虛構🥻📂;第三,主題比較低俗。這三大罪狀都很難成立,即使成立,也不構成以行政命令進行整改的理由,況且行政命令也無助於糾正這些“罪狀”👩🚒。
毋庸諱言,情感類節目經常以瓜田李下✊🏽、節外生枝🧎➡️、紅杏出墻為題材,廣電總局似乎希望多講一些舉案齊眉、白頭偕老、相濡以沫¬的故事🚴♀️。可是,如果情感沒有問題🙋🏿♂️,恐怕也就不需要情感類節目了。現實生活的常態是雞毛蒜皮的爭吵,那些完美的情感故事如果從發生比例上說,同樣也是個案而非普遍現象。
虛構還是真實📽🌱,對新聞來說至關重要,對情感類節目卻不是最重要的👰🏽。幾乎在同時📞,國家廣電總局對情感類電視劇也有相應的批評,如“有些表現婚姻關系、家庭倫理🦹🏽♀️、情感生活的劇目情節設置不可信、人物塑造邊緣化🍀,甚至刻意描寫人物內心的仇恨、猜疑𓀔、報復🚴♀️、偏執等陰暗心理和情結”。電視劇往往註明“情節純屬虛構”,“情節設置不可信”很難成為罪狀🏊🏼♀️。對情感類節目來說,是否可信也不應成為絕對的標準,不可信不等於是虛構。我們打開每天的報紙,很多新聞都荒誕不經🧑🏽🚒,但它們確實發生過。王國維說過:“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如果有些節目編織故事但又註明實錄,這需要國家廣電總局詳細調查,通過具體證據證明,不應僅憑感覺進行判斷🫡。
國家廣電總局的整治重點主要在於低俗而非虛構上,但是在這裏,它忽略了一個基本的文藝常識,即沿用已經在文藝領域被棄用的“題材決定論”,把一部電視劇或者一檔節目的價值直接與它們的題材等同起來。是不是一檔節目表現了與通行的價值觀相悖的內容,這檔節目就是低俗的👨👦👦,就不是積極向上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世界上絕大多數文藝作品都在劫難逃——不管是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是莎士比亞🤌🏻、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都會涉嫌“刻意描寫人物內心的仇恨🧱、猜疑、報復、偏執等陰暗心理和情結”。
情感類節目不是思想品德課,不必“天天向上”🤷🏽♀️。國家廣電總局應充分尊重文藝規律,分析情感類節目產生的現實根源。我們不能認定法製報道誨淫誨盜,雖然法製報道的題材往往“非淫即盜”。同樣,情感類節目的屬性與它的題材也沒有直接關系。在一個充滿焦慮感的時代🔹,情感類節目恰如心靈雞湯,它的作用和於丹的節目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心理按摩。這種心理按摩很難說有什麽文化價值💭🧑🏻🦯,但它對於緩解觀眾的心理焦慮又起到重要的作用。整改令可以整改情感類節目,卻不可能整改觀眾的心理問題,強而行之,效果恐怕只會適得其反。
(王曉漁 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研究員)
2009年3月10日《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