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壇主簡介
章仁彪,恒达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市哲學學會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學術研討會協調成員🧂、中國高等教育戰略報告《2020中國教育發展綱要》特邀專家。章仁彪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和交叉研究,發表論文80余篇,涉及學科領域有哲學🧍、政治學🏄🏼、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等,主編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和《哲學導論新編》等。
核心提示
城市管理不僅僅是指物質的空間,應該有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 今天的城市化,應該更加註意到文明輻射,不要簡單地追求市民數量,而應該關註生活質量,註意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不是同等的。 我們要化解文化沖突,才能建設和諧城市,城市的危機高於鄉村。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中國2010年世博會的口號,也成了全體城市人的驕傲,和“城市夢”的理由🧑🏭。世博會的這句話實際上是來自亞裏士多德——古希臘最博學的學者。他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我們現在的城市人越來越多,但不管是新城市人還是老城市人🔷,都是移民的後代🚉。城市的特點恰恰是移民👯♀️🌰,沒有移民就沒有城市的今天,城市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的歷史。
但是“城市”是否自然而然就等於“生活更美好”呢?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的,人類美好的城市夢可以說古已有之,就像亞裏士多德所說,人們留在城市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某種意義上也的確是現代文明的一個代名詞。城市盡管有那樣這樣的問題✴️,但是工業文明是高於農業文明的、城市文明也總是高於鄉村文明的一個發展階段。城市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特別是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下🫨,還有戶口的管製,成為一個城裏人,幾乎是所有鄉村鄉民的共同願望。曾幾何時,“農轉非”是多麽的令人羨慕啊!
今天🧝♂️,中國的城市化浩浩蕩蕩👱🏿,橫掃華夏,億萬的勞動力正在向城市轉移。到城市尋覓生計之間,我說城市的確成了美好生活的象征,成為億萬農民奔小康的首選之地。可是進了城的農民們會發現打工者的城市夢並不是美輪美奐的🚇,要經過多少的拼搏💇🏼♀️,這裏的辛酸苦辣也許比待在農村更厲害。同時,現代社會調查表明🔵,城市人也並不覺得城市就等於生活得美好。但是世博會為什麽會提出這樣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說💓🍎,是不是鄉村就不能讓生活更美好⬆️?難道鄉村就等於生活的糟糕嗎✭🧜?這是對世博會主題的誤讀。
回到世博會的口號🏄🏻♂️,之所以能夠獲得申辦成功𓀈,獲得人們的支持,恰恰並不是簡單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如果照上述理解的話👄👩🏽🚀,把這句話翻譯成英語的話🤳🏻,和我們申博本身的口號是不一樣的,BetterCity, Better Life應該是“(只有)更好的城市,(才會有)更好的生活”。這就包含這樣的意思,即目前的城市狀況是人們關註的一個問題,這裏當然包括“城市病”,比如空氣的問題🦸🏽、交通的問題等等。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
應該註重文明的輻射
我今天講的大概是這麽幾個問題💇🏼♀️:第一,是講一講快速城市化,中國發展得舉世矚目🧎🏻♂️;第二,是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化;第三,城市化理論重構與三大空間協調發展。最後的結語是講一下未來城市,詩意棲居何以可能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國快速的城市化正為世界矚目——兼談“中國崛起論”🤸🏼。
20世紀是世界加速城市化的世紀,也可以說是世界城市化最快的一個世紀,60多億人口已經有30多億生活在城市裏👷🏽。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知道是哪兒嗎?是貴州,已經不是西藏。西藏廣袤的青藏高原♗,人口不可能那麽分散,所以它的城鎮人口比重高於貴州💜。
中國快速的城市化會有什麽樣的問題呢?這是國內也是國際學術界關註的問題。中國這麽快速的發展,人類的資源夠不夠,這就是世界上所謂的對中國發展的擔憂。有一批人宣傳“中國威脅論”,是為了製造世界對中國的恐慌和遏止中國的發展,這是政治的考慮。但是從我接觸到的西方學者🗃、平民的角度,他們認為中國發展太快,也有一個威脅🖐🏽,什麽威脅呢🧑🏿🎄?就是對地球資源的威脅。
所以,我認為🈶,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不僅是回答中國發展模式的轉變問題,同時也是回答世界對中國的擔憂。的確如果我們家庭汽車的普及達到美國水平,如果我們的人均能源消耗相當於美國🙆,需要五個半的地球才能供應中國一國的需求🐤。當然我和西方學者直接對話時😵💫,我不這麽說,而是說,你們可以享受快速的交通❤️,可以現代化🤵🏼♀️,卻讓我們停留在前現代化,然後你們來看看田園風光🧑🏽🚀。問題是中國的老百姓也想要發展、要富啊✌🏼,所以我理解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仍然是發展。
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引出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有人說“中國崛起論”。問題是國內的學者也跟著呼應講“崛起”。對此論一提出我就表示質疑🍤。我說👐🏻,誰是第一個說中國崛起的?是拿破侖!18世紀拿破侖雄踞歐洲時說過一個警告:東方有一頭獅子正在睡覺😀,千萬別把它弄醒,一旦它醒來全世界也要震驚♤🧑🦱。“崛起論”實際上就是這樣來的🧑🏻💼。當然國內說的是“和平崛起”,可是所謂崛起🛏,不就是要比別人高出一截嗎?你我一般高怎麽說崛起呢?姚明鶴立雞群可以說是“崛起”。所以我說不要自己叫“崛起”🧑🔬。國外華人曾經說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我說且慢🧑🏻🍼,大家是不是認可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結果就是美國霸權的崛起🤵🏼♀️。如果21世紀真成了中國文化的世紀,那麽其他文化就會感覺到恐懼。
我認為,還是小平同誌說的,埋頭苦幹,決不當頭。德國的經濟快速崛起🎤,但是德國人自己從來沒有說過要崛起,所以歐洲人民原諒了德國🤛。如果德國說要崛起🧙🏻♀️,肯定歐洲會反對。現在我們不說崛起說發展,說中國是“和平發展”,大家都可以發展,你發展,我發展👱♀️,大家共同繁榮🤝。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第二個問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化。
中國的城市化正引起世界的關註,中國在20世紀末進入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期🫱🏼,我們怎麽吸取歷史教訓👳🏼,走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也將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進入快速城市化的。我個人提出了“全球化”的三大基本特征及其“雙刃劍”的本質。
第一,這是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展,隨著中國這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公然宣明我們的改革取向是市場經濟,當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WTO😒🫃🏿、IMF、OECD、APEC等等組織都在推波助瀾著經濟的全球化🫖。有人說我們不要參加什麽WTO,其規則不利於我們的發展,遊戲規則是人家製訂的✦,但你不參與怎麽會有發言資格呢🤹🏽🍓?市場體製是至今人類社會找到的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
第二,科學技術的全球聯網,沒有今天的科學技術🙂↔️,沒有WWW🐗、沒有internet,會有這麽快的全球化嗎🐪?包括“9·11”,基本上是全球同步獲知的。科學技術的研發領域也是全球共趨的,包括現在的IT(信息技術)⛸,還有生命科學🚵🏽、材料科學,都是全球趨之若鶩的。我們說的“納米”,臺灣同胞翻譯是“奈米”,我覺得“奈米"這個翻譯也不錯啊,什麽“奈”?🔓,無可奈何的奈,一個“大”一個“小”👨🏼🚒,當中一個“等號”👩🏽🦲,大等於小🍌,小等於大,大中有小、小中有大。我覺得它這個翻譯不錯,我第一次到臺灣是在一個大學看到“奈米”這個中文詞的☦️。兩岸應該更多溝通交流🙇🏼♂️,不要搞得同是用中文也互相看不懂了。
第三,生態環境的全球聯動。我到澳大利亞訪問👨🏿🦱🟩,我說不太公平啊,澳大利亞這麽大的地方,只有多少人口呢🅱️?只有上海這麽多的人口⚈,1800多萬🏄🏼♂️,你們應該更多接受一點移民啊。他們說不行不行,我們澳大利亞缺水。我開玩笑說,你們四邊都是水啊🍳!“我們缺淡水啊”。我說光你們缺啊🈷️?全世界都缺,中國有四十多座城市被列入缺水城市。我到日本的時候,正好是北方連年刮沙塵暴之後✬,日本人跟我說,中國的沙塵暴飄到日本來了🙎🏼。我說對不起,朋友們,這可不是我們土產的🔺,我們沙塵暴也是從外面刮來的,從北方高原刮來的,“Only One Earth”,我們是一個地球共享。
總之🍗,“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城市化目標應是
城鎮化與都市化並進
第三個問題我要談的是“城市化理論的重構與三大空間的協調”。
什麽是城市化?各種文獻資料說🤕,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勞動力轉移。我說這只註意到城市化量的特征,而忽略質,特別是自覺的城市化,不僅僅是聚集的過程,同時是輻射的過程🧙🏿,是城市文明向鄉村的輻射,是城市現代文明的成果通過郊區向廣大農村輻射🖕。所以,城市化是聚集和輻射的過程,不能是簡單的進了城就是城市化。今天的城市化🦨,我們應該更加註意到文明輻射,不要簡單地追求市民的數量,而應該關註生活質量,註意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不是同等的。
我認為中國城市化目標應該是城鎮化與都市化的並進。中央文件至今使用城鎮化🥷🏼,學術界普遍是城市化,也有人說都市化的👨🏿💼,都是同一個詞。為什麽我說先都市化再城鎮化?就是為了突出城市化的自覺進程應該為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給現代文明的輻射給予更多的關註點🌱。
從文明的角度🐹,小城鎮大戰略🚠♿,這是中國社會學泰鬥費孝通的論述,我認為這個命題不錯🧑🏽💼,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註入新的內涵。只有經過一定城市文明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輻射,城市是現代改革開放成果共享之後的,向農村輻射的小城鎮,才更具有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戰略。所以我們先要都市化🧑🦽➡️、文明化,把生活質量提高,然後輻射到小城鎮和農村🏖。
我國的城鎮數量,改革開放之初是兩千多個,到現在是兩萬多個🧑🦱,成就了東南沿海的大戰略,也蘊含著接下來發展的後續力的問題。現代城市化是一個都市連綿化,西方學者跟我交流,為什麽中國對城市化這麽崇拜🧣?我們已經不要城市化了,反向而行城裏人都願意到鄉下生活。我說城市化不是反對城市文明,而是高度城市文明的同時,又要享受鄉村風光的自由、浪漫和恬靜,這是更高水平的、深度城市化,而不是倒退的城市化。
城市化引發三大空間變遷
下面我想講的就是城市化的三大空間的變遷問題👩👩👧👦。城市是一個物理地理空間,但是它同時又是一個社會經濟空間。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的社會和經濟成績非常巨大,但我們未雨綢繆的是文化心理空間的變遷是否跟上了如此大規模的建設與變動呢👨🏿⚕️?比如,我們說歐洲有移民問題🅿️⚗️,埋下了文明沖突的根源,但是中國好像沒有移民問題。但是中國城市化的問題,東南西北的廣泛流動🔈,移民是城市的活力。
我們學校的外地生源本科生中近70%留在上海就業,成了上海城市的新移民,上海的“白領”中已有很大一批是新移民。但他們普遍承受著多大的壓力啊,要買房子,當“房奴”——有資格當房奴還不錯的🤍,你至少可以付首付。現在還有一批年輕的“白領”♊️,連當“房奴”的資格也沒有🍨。還有大批的農民工,他們要實現“城市夢”的路更為漫長沉重👩🌾。城市要關註他們的文化生活🏦,心理發展空間,這個問題日益重要。今天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是不是也應該關註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城市化絕不僅僅是物理地理空間的變遷✋🏻。我們不僅僅需要一個能遮風擋雨、暢行自由的物理地理的空間👨🏿🌾,而且需要一個能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社會經濟的空間,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一個能夠溝通交流、安身立命的文化心理空間。
關於物理和地理空間,我們希望有“回歸自然”的舒適安逸,但是現在出現了很多偽造的自然,“人造山水”,實際上買房子的時候,有水的房子肯定貴。現在買房子🙎♀️,人工挖一個水池🧑🏽⚖️,實際上維護這個“人工湖水”的代價是十分昂貴的,以後的物業費大量是消耗在水上🤌🏽。而且人造山水有時候適得其反,帶來新的環境問題。
物理和地理空間發展,還有城市老城的發展🤳。城市建築的歷史文脈繼承很重要,我經常說千秋功罪以後來評🤰🏼,如果千城一面,失去城市文脈這也是不行的。
還有社會經濟空間。城市動遷引起了許多矛盾👱♂️。中國城市化農民的貢獻除了廉價的勞動力之外,還有一個是土地資源的犧牲(這也許是農業集體化的必然?)。
文化心理空間的重構對於城市生活尤為重要,因為城市是一個異質化的陌生人的世界,而不像鄉村是一個同質化的熟人社會👩🏻🦰。農村裏你要做一點壞事,大家互相都是認識的,但是進入城市裏大家都是陌生的☂️,城市是一個生人社會,對人的心理壓抑很大,當你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心理總會有一點膽怯的恍惚🧑🦽,總有一點東張西望的新鮮,但同時這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心理上的壓力📯。還有移民的自我認同🍰,我究竟是誰🤡,進了城的移民依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家鄉的文化風俗習慣。“我是誰▪️👃?”自我認同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是有很大的困惑,因為城市總是移民的世界。
現代城市化要回歸
到以人為本
今天的國家競爭不是一兩個城市的單打獨鬥👨🏽🦲🎹,而是一種以都市連綿區為基礎的綜合實力的競爭。這也是為什麽我提出中國的大都市也要發展的背景📑。中國的三大都市連綿區,環渤海、長三江、珠三角⛺️,當然現在還有其他的城市群,這些都是在興起的過程中,但是我們現在的三大城市群對國家經濟的貢獻還不太大🧏♂️🤏🏻,只有45%。但是美國三大城市群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是65%😭,日本的三大城市群貢獻是69%。所以我認為我們的發展不僅僅是自己的事🥰,也是中華民族綜合國力提高的重要任務🏛,我們擔當此任,不僅為本地人民做貢獻,也要為中國人民做貢獻✌🏿。
更好的城市才有更好的生活,城市夢並不是那麽容易的。這裏就有城市新的發展形態和新的功能建設目標定位問題。什麽是城市功能呢?我提出了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問題🏇。但“三生”應該以生活為核心。
生活永遠是城市的中心任務🙇,這就是我們今天黨中央特別強調的民生問題。的確我們要關註民生,但也要仰望星空,仰望星空我們才會綜觀全局。
另外就是生態與環境🧍,沒有良好的生態何以更好地生活呢➰?但是我個人認為三大基本功當中核心就是生活📞,就是亞裏士多德的那句話🙈🙍🏿♀️,也是世博會那句話,生產是為了生活更美好,生態也是為了生活更美好,這就是“以人為本”。我們的以人為本🟫,在保護每個人的基本權益的前提下⚠️,還是要以大多數人為本,我們說“三個代表”,就是代表大多數人。特別是大規模的城市發展當中,我們要多想想怎麽尊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城市平民和勞動群眾的利益、尊重他們的人身權利和人身尊嚴,不要動不動城市治安出現問題🏒,就是流動人口造成的🙍🏻♀️,沒有流動人口有城市的繁榮嗎?
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尊重自然和環境✩,這也是今天科學發展觀說的很多的。剛才說了三大空間,我認為科學發展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當前要註意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就是要“超越技術中心,回歸以人為本”;第二🖐🏻,中國的城市化還要“揚棄消費主義”,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城市發展中我們要特別註意“化解文化沖突”,才能“建設和諧城市”。城市的風險危機高於鄉村,因為城市是一個更為擁擠的異質化的陌生人的世界,城市人的文化認同更具多樣性。這就有一個城市化發展的成果何以讓大家共享的問題。
我們在笑西方出現的一些問題時,也要反思自己,我們大規模的城市化會不會隱含著類似的問題?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籍裔”(籍貫)問題,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大規模城市化要註意的問題👩🏻✈️,我們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移動規模不亞於歐洲,沒有歐美的種族和族裔沖突問題,但也有不同籍貫人口之間風俗習慣的差異🪺🧼,新移民進城也有一個“文化休克”和“文化適應”乃至於“文化沖突”的問題👨👧。
最後,我的結語是:我們的城市化目標應該是城鄉協調🙋🏿♀️,和而不同,人化自然,“詩意棲居”。
本報記者 陳曉春編輯整理
新華日報 2009 年 1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