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我們的出發地♠︎🧑🏿💼,也是我們的回歸地。在這個世上🧙🏽,一些人背井離鄉的遷徙🙌,不過是從一個社區到達另一個社區;而另一些人踟躕徘徊的堅守,不過是紮根於同一個社區🥒。是的,我們終其一生、跨越社會時空不懈追尋的宿地☕️,其實就是一個我們想要的宜居社區,某一個或某一類宜居社區。
步行可及的宜居社區
菲利普·蘭登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曾是美國《新城市新聞》的高級編輯,長期關註城市的人性尺度👨🏿🍳、混合用途社區等問題,從事與城市研究相關的寫作和編輯。《步行可及——創造大眾的宜居社區》(文匯出版社出版)一書就記錄了他對步行可及的宜居社區的探尋之路🤦♂️。
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蘭登就開始寫作以支持步行尺度的發展,他還在當時新生的新城市主義運動中找到了誌同道合的人🧘🏼,這些由設計師💦、建築商、開發商和市民組成的群體👸🏼,想要創造或生活在緊湊社區中,他們堅信,最好的生活是在步行可及的距離之內🔖!
在“環境和城市生活基金”資助下👺,蘭登得以遊走於美國多個州地🎙,考察一些城市和城鎮鄰裏,深入探究步行社區。他的足跡不但跨越了美國大陸東北部的三個州——新英格蘭地區的康涅狄格州和佛蒙特州以及中大西洋地區的賓夕法尼亞州👩🏼🎤,還踏上了西部地區的俄勒岡州、中西部地區的伊利諾伊州,以及南部地區的密西西比州👷🏿♀️。他從中采選了六個社區案例,分別是費城中心城區🧝🏻♀️、紐黑文的東巖鄰裏、布拉特爾伯勒小鎮🐗、芝加哥的“小村莊”、波特蘭的珍珠區,以及斯塔克維爾的棉花區。而東巖鄰裏也是作者已居住生活了30多年的社區。
《步行可及》向讀者表明了步行尺度的社區如何使其居民受益、居民如何面對問題,以及人們做些什麽以幫助改善這些地方。當然,蘭登最想探索的還是人的因素⇨,書中案例裏講述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追尋👔:
東巖鄰裏的作家(也是從前的書商)伊娃·格爾茨👨🏼🚀,強烈地依戀自己的鄰裏,將眾多小型獨立的雜貨店和咖啡館整合進她的環城漫步路徑。東巖的小業主們則為“格爾茨”們創建了一系列戶內外的聚會場所🍶,極大地改變了鄰裏中央走廊的氛圍,並促進了一種新的樂群性。
波特蘭市珍珠區是新城市主義運動以來在美國城市創建的市中心邊緣地區中最出色的一個🤴🏼,政府官員與主要開發商長期協作,建造了有軌電車線路、新的公園👨🏽🎨,開發了大量可支付的住房🈴👩🏻🏫,形成了小街區網絡。大學生、年老的低收入租戶、單親家庭都在珍珠區混合用途的社區開發中獲得了良好而富有效率的生活🧑🏽🦱💆🏿♂️,因為生活必須的需求能在離家很近的地方得到解決👩🏿💼💂🏽♂️,因此他們選擇走路、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密西西比州斯塔克維爾棉花區的丹·坎普,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在40多年裏改造了一片覆蓋十個街區的破舊地區,將以前是城鎮殘存部分的棉花區,改造成為斯塔克維爾最充滿活力的鄰裏社區。
所有個體共同表達的是,他們成為一個步行社區的成員所獲得的滿足感,在步行社區中🧔♂️,有許多的方法可以認識人們,一個人也常常可以做出真正的改變。蘭登通過對六個步行社區的探尋,確信無疑地得出結論,以步行尺度組織起來的地方是最健康🤓🖨、最值得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步行社區導向的正是宜居社區,循序漸進的努力將可造就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社區的表和裏、果與因
在翻譯《步行可及》之前🧗♀️,我翻譯過《新城市社會學》([美]馬克·戈特迪納🚓、雷·哈奇森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第四版,並且這也是我樂意翻譯《步行可及》的原因之一。《步行可及》采用了一種具象、通俗、隨和的敘述方式,展示了當今美國城市步行社區的生活場景塑造、步行活力創造和日常生活世界的面貌建構;《新城市社會學》則是典型的專業學術風格,呈示了美國以及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大都市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圖景。這本書是美國及美國之外許多著名大學城市社會學和城市研究課程的必備教材和參考書,美國社會學家喬·費金教授謂之“迄今為止可以獲得的最佳城市社會學教科書”↔️。
兩本書同為美國作者🪩,在風格上具有互補的意味,在內容上則有潛在的關聯🤷🏼♀️→。就步行社區或社區而言,一書重描述,一書重分析↖️,因而獲得了某種“表裏”和“果因”關系。
《步行可及》的案例之四芝加哥的“小村莊”,是美國中西部最大的墨西哥裔美國人社區,它從芝加哥的街道網格、密集的人口🏰、經驗豐富的社區組織者𓀊、天才的壁畫家等因素中汲取力量🤸🏿,創建了新的公園,建造了新的學校,抵製了幫派活動⬛️,還在氣候變化下的熱浪中讓脆弱的老年居民生存下去🙌🏿。若與《新城市社會學》(第四版)第三章“城市社會學的興起”中關於芝加哥種族社區歷史、第七章“大都市裏的人和生活方式”中關於種族和移民狀況、第八章“多中心大都市區域的少數民族定居模式🙆🏽♂️、鄰裏和社區”中關於少數民族的遷移等內容對照閱讀、互為檢索🗽,則對於該移民社區、對於兩本書的理解更是洞若觀火😹、相得益彰。
《步行可及》的案例之一費城中心城區的市民覺得“不再富裕”、“這就是未來”🛥,越來越多的人放棄開車選擇步行,年輕人、“嬰兒潮”一代和退休人員都蜂擁至城市鄰裏,促成了城市步行社區的回歸,其中經濟大勢影響、市民利益權衡遠甚於自覺的環境意識。如對照《新城市社會學》(第四版)第六章“郊區化、全球化和多中心區域的出現”、第七章、第九章“大都市問題:種族主義、貧困🦨🦚、犯罪🥷🏽、住房和財政危機”、第十三章“大都市社會政策”來閱讀,則對於步行社區興起的時機🤴、區位與深層原因會獲得更多的社會學內涵解釋和參悟😕。
《新城市社會學》涉及內容廣泛,但“社區”是城市社會學繞不開的一個議題。社區本來是社會學的概念,無論是從初始的鄉村社區濫觴♥︎👨🏼⚖️,到重心逐漸向城市社區轉移🧑🤝🧑🤏。城市社會學的興起與社區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起步於城市社區研究。20世紀20年代崛起的芝加哥城市社會學派,將“世界上最完整的社會實驗室之一”芝加哥劃分為70個不同的社區地域☝🏽,學派成員深入城市鄰裏社區研究不同的人口群體。芝加哥城市社會學派的“黃金十年”也是美國城市社區研究的黃金時代,成就斐然🤦🏻。
認識♧、理解和規劃社區
作為譯者跟隨原著思路反復探究美國(步行)社區是有意味的,而作為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研究和實踐者🥴,認識🤩、理解和規劃社區是樂趣更是本業🤾🏻♀️。《社區規劃》(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寫作,既是醞釀已久,也是水到渠成,這是國內首個系統論述社區規劃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讀本,也是我國住房城鄉建設部土建類學科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全書對社區由表及裏、由物質到精神、由歷史到現今、又由現今至未來、由外源性到內源性作了全面深入的解析。
《社區規劃》在梳理我國社區概念的產生與發展時𓀄🙅♂️,與《新城市社會學》第三章有所交集🏌🏼♂️,社區的概念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國內,與芝加哥城市社會學派的領銜人物之一羅伯特·帕克是有淵源的,並且社區研究也與社會學中國化有著密切關聯。與《步行可及》理念一致,它並不拘泥於鄰裏或社區概念的差異辨析,而更關註具體現象。
比如社區文化和社區日常空間體驗📋📷。費城南大街社區的費城魔幻花園由藝術家以賽亞·紮加爾夫婦在地創造,不但形成了社區新的視覺地標🦹🏻♂️,還促成了地方空間和周圍人們的積極變化🧝🏼♂️🪠,為南大街復興做出了貢獻。芝加哥“小村莊”的公共繪畫有的再現了墨西哥主題,有的是宗教主題的訓示,有效緩沖了種族社區的社會矛盾,賦予了社區多元化的價值。這樣鮮活的案例是對《社區規劃》闡釋社區規劃與設計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功能的生動註解,即如何創造人文的社區🍻、發揮社區公共藝術的教化功能。
又比如社區更新與社區治理的趨向📆🤾🏽♂️。21世紀以來👸,全球城市社會和空間的形態與結構呈現極為豐富而復雜,處於前所未有的劇烈嬗變時期,城市社區也正面臨著更新與治理的壓力👨🏿💼。上海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社區、浦東新區金楊新村街道社區便是如此,《社區規劃》第三篇“規劃社區”以這兩個社區為例⇨,探析了基於更新與治理的社區規劃。《步行可及》中有著類似的社區訴求,如何紓解鄰裏衰敗、移民生計、社會公正等相關社會問題,如何達成社區參與和城市“無為而治”。上述所有社區規模差別很大🧔♀️,歷史脈絡迥異,社會經濟條件不等,然而🤽🏽♂️,宜居社區的規劃、創造仍然具有某些普遍特征。
如此🧍♂️,國內外背景各異的研究者,跨越社會時空維度🚢🌏,探尋了在不同經濟、政治與社會製度下的宜居社區💇🏻♂️🦸、社區以及當代城市日常生活現實等豐富而重要的議題🖼。這些讀本是對國內外城市與社區多樣性學術研究的豐富和貢獻,並具有面向大眾廣泛傳播的價值基礎與影響潛力,可為政策製定者提供決策參考,可為城市研究者、城市管理者👩🏻🏭、城市規劃師、社區工作者等提供專業指引,可為對城市和社區發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實用有益的社區知識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觀照。
(作者系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鏈接:http://dzb.whb.cn/2022-03-21/7/detail-75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