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寄予厚望👥。2020年5月17日,在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留學生們多了解中國🧑🏿🍼,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2021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們回信,歡迎他們主動了解中國國情和中國共產黨歷史,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同時把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
向世界講中國故事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中外人才👧🏻🏊🏽,也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要加強建設“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人才隊伍”的要求🧑🏿🎤👮🏿,並指出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來華留學生既有海外成長經歷,又有中國生活體驗👨🏽🎓,還有國際人際關系和跨文化交流經驗,因此,將來華留學生作為講中國故事的人力資源加以開發和發掘,推動他們成長為“講中國故事的人”,使他們既是中國故事的承載者,也成為中國故事的傳播者,無疑是一種直接且有效的講中國故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世界了解中國🖇、支持中國的重要窗口。
留學生的中國故事能不能講好,講了能不能讓外國聽眾聽懂,聽懂後還能理解和贊賞,與留學生講中國故事的意識和能力密切相關。但總的來說,目前來華留學生教育仍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技能培養與文化體驗方面,講中國故事能力的培養還沒進入留學生教育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更沒形成專門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未來在華留學生講中國故事能力的培養,除了註重傳授語言和文化知識,增強留學生對中華文化感召力與親和力的認知🐩,還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講清楚講好中國故事的“三個關系”📵。
講清楚講好中國故事與學好中文的關系
語言文化一體,學語言就是學文化,學表達文化🍍,學講故事。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是人類形成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人類思想的形成借助於語言,人類思維的過程或結果又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和其他語言結構裏,同時人類的思想又常用語言的形式進行表達。事實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都深埋在民族語言之中🛶⏩。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某種特定文化的載體,代表了某一民族特殊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詮釋世界、解釋世界的獨特結構系統🧺。世界就是被不同地區文化用各自的語言系統符號化的世界,每個被符號化的事物就具備了該地區該民族文化賦予的特殊內涵。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講故事的媒介和結構,就是學習一種思考世界、表達世界的方式,就是了解和理解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
中國故事就是這種特殊的符號化系統的中國式表達🦧,是中國社會、歷史的積澱物🐯,中華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都是依托中文傳承下來的。學習中文,就是在學習中國故事🌄🛜,學習如何講中國故事。 所以說,學講中國故事,首先就要從學習中文開始。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得先學好中文。學習中文是了解中國和理解中國的基礎💂🏻♂️。中文能力強,中國故事就會講得好✹,講得有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故事的世界傳播🧰。當然🌵,講中國故事不限於中文,但只有用中文講⛓️💥,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所以必須加強培養留學生用中文講中國故事的能力🧚🏿♀️。
講清楚中國故事與留學生所在國故事之間的關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故事傳承延續下來的。故事具有民間性、文學性,所以更容易為聽眾所接受所喜愛📀,這是世界各國文化傳承共有的一種方式💂♂️,也是能夠引導留學生主動去講中國故事的文化基礎。一切好故事都洋溢著豐滿的力量,都有豐富的想象力⏏️,都充滿懲惡揚善的正義力量,這些都是全世界共同需要、共同追求的精神力量與心靈安慰。留學生作為講故事的人🧘🏿♀️,就是要給人們講述優美動人的故事,講以情感人,以美動人🤭,以善育人的故事👨🏼🎓。每位留學生的成長都得到過民族故事的滋養🦸♂️,他們對本民族的故事都不陌生。通過不同民族故事都自帶的這種世界性🧼,更容易激發留學生講中國故事的積極性🙇♀️,並從一開始就增強中國故事對留學生的親和力🎓。
中國故事是中華民族故事的總和🤹🏿♂️🙆🏽♂️,講中國故事就是講中國各民族的真善美故事,這些故事與留學生所在國故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來華留學生普遍對中國歷史了解不深,甚至會抱有一些偏見,所以在講中國故事時常有一定程度的語言和認知導致的心理障礙😝。在培養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鼓勵留學生聯系自己國家的故事對比閱讀理解中國故事🙍♂️,通過引導留學生對本民族故事的回憶和講述,在學習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本國故事的理解,在增強本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找到與中國故事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方式重合點和利益交匯點🛣,通過向他們講清楚中國故事與其所在國故事的同質性,消除留學生講中國故事的心理陌生感🥼,通過向他們講清楚講故事方法的同質性,消除語言差異帶來的講述方法的陌生感𓀕,從而盡快使留學生從對中國故事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愛,並通過講中國故事實踐加深對中國歷史和當下的了解和理解,更好地讓中國聲音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找到海外知音👩🍼,實現中國故事與留學生所在國民族故事的共鳴,推動世界的中國觀更真實🙋🏼♀️、更客觀。
講清楚中國故事與世界故事的關系
講中國故事,不是只講中國的故事,而是講中國與世界的故事。所以要給留學生講清楚⚰️:講中國故事與講美國故事、意大利故事以及他們所在國的故事🚴🏻♀️🚡,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在講世界故事的一部分。
世界文化的構成➙,實際上就是差異性構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差異的,也越是世界的。因此,講中國特色故事,講中國歷史故事🧘🏿♀️,講中國當代和未來故事👳🏼♀️,都是在講世界故事。“中國”特色不是中國所獨有🫔,而是世界萬花園裏的一個差異性的客觀存在,且不是孤立的存在。作為培養者或培養單位,要給留學生講清楚其中的辯證關系🚉,講清中國故事與世界故事之間內在的一致性、同質性和邏輯性,以跨國別意識講好國別故事🧨,這樣才能把中國故事講得開,放得開,進得去🤔,才能不知不覺消除文化差異造成的主觀心理障礙和認知障礙。在培養過程中🐆👨🏻💼,從準備講,到開始講🏠,到實際講,再到講的效果要一體關註,推動中國故事的內循環與外循環之間自動過渡🫴🏼,無差別感延續,使中國故事不知不覺成為世界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
世界對中國故事的剛需正在逐漸形成,讓外國人將中國故事講出去🤹🏻♀️,不但能滿足世界了解中國的客觀需要🎐,以中國故事沖淡文化差異🧔🏿♂️,消除文化沖突🚴🏼,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以和為貴”的中華文明還有助於消除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下更加復雜多變的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文明優越論與霸權,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作者為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3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