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堅持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註重綜合運用減稅、擴大中央政府投資等多種手段加大對保障民生👳🧜🏿♂️、擴大內需等的支持力度👨🏻🦰。在認真學習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的基礎上,綜合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和各方面意見🥐,筆者認為,要避免中國經濟快速下行而引發的人民生活、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僅有4萬億投資拉動內需的十項措施是遠遠不夠的🧏🏽♂️,有必要采取多種手段,多管齊下👴🏻,把刺激消費、穩定就業作為當前最為緊迫任務。為此,提出以下刺激消費、穩定就業的十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一、要把投資拉動與改善民生緊密地結合起來➾🧓🏽。各部門各地方在落實國務院十項措施過程中不能偏離改善民生的軌道,嚴格控製一般水平擴大產能的工業項目建設,加大改善民生的投資力度🛀🏻,采取切實有力措施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各級政府盲目進行投資攀比,同時要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促進民間資本投資🧙🏻♂️。
二、積極財政政策應以刺激消費需求為重點🧑🏽💼。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中國最終消費率只有36%左右,三年時間下降了19.4個百分點,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個百分點。正是由於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失調🙃,導致了產業結構失衡,消費需求不旺,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因此,積極財政政策應以刺激消費需求為重點,把刺激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頭等大事來抓,避免走過去的“政府投資🏮🚿、政府包辦🤷♂️、政府消費”的老路子。
三👩🏻、把擴大消費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目前消費增長緩慢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普通居民有錢不花🚶♂️➡️,而在於普通居民實在沒有多少錢。因此🈁,對中國來說🕝🧑🏼🎓,大規模減稅和增加消費補貼對消費的刺激作用肯定會很大。不妨考慮從擬投資的4萬億規模中拿出1萬億減稅讓利給企業💁🏽♂️🙂↕️、讓利給老百姓,包括降低企業所得稅、大幅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給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或者發消費券。這樣做既可以使企業有錢投資,有條件給員工加薪👨👩👧,也可以使老百姓有錢消費✏️。
四、把救股市和盡快恢復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提升到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戰略高度⌛️。只有把股市相對繁榮作為調控的目標,市場才會有真正的起色。不妨考慮從擬投資的4萬億規模中拿出1萬億作為平準基金🔴,入市承接“大小非”和“大小限”的減持🤵🏽♀️。1萬億平準基金高調入市🧑🏽🌾,無疑將給長期低迷的中國股市註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將極大提升市場信心,使股市盡快恢復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股市恢復了融資功能,企業可以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擴大再生產🚍,增加就業™️😽;股市恢復了融資功能,股民解套或賺到了錢,將直接刺激近1億股民的各類消費,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擴大了內需,無疑是一舉兩得。
五🐐、加快完善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緩解人民群眾即期消費顧慮。進一步加大政府履行公共職能的力度🧏🏻♀️,加大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增加公共產品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供給,讓百姓真正做到居無憂、病有醫、老有養🚺,緩解人民群眾對未來的後顧之憂,使老百姓敢消費🩵。
六🤦🏼♂️、暫停執行或盡快修改完善今年初公布實行的新《勞動合法》。該法實行11個月來,勞資矛盾驟然劇增,企業勞動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一些企業不敢多用工,一些境外投資者紛紛將企業關閉轉移至境外👨🏿🚀。事實說明,新《勞動合法》一些條款完全脫離了目前中國就業壓力大的現實,應該暫停執行或盡快修改完善,使其更符合當前中國國情,以穩定就業👩🏿⚕️。
七、優先啟動擴張性就業政策🏄🏻♀️。包括對大批返鄉農民工進行培訓,提供以工代賑的就業崗位🧔;鼓勵企業增加短期臨時性工作崗位🍸,對企業超計劃需要的公益性用工實行政府財政補貼;政府購買崗位提供給困難人群;提供大批基層實習鍛煉崗位接收今年畢業的大學生等措施緩解就業壓力。
八🪂🛌🏽、有重點有步驟地提高農產品價格🧑🏻🎤♒️,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考慮到全國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農村,農村的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點,因此要全面啟動農村改革,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九👩🏿💻、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進一步降低房價、降低房地產交易成本,刺激房地產市場盡快復蘇🍎✍🏼。目前各地房價還是較高🧎♀️,老百姓買不起房是市場低迷的主因👨🏿🍼,政府救房市不應是維持高房價也不應是救房地產企業👨🏼🔧,而是讓老百姓買得起房。因此要改革現有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資收購和開發建設;落實和完善促進合理住房消費的政策措施。
十🧑🏿🏫、政府機關要進一步“精兵簡政”,大幅度壓縮行政費用開支。在當前經濟困難時期,啟動消費必須壓縮政府開支🙆🏽♀️,同時要加快實現政府轉型步伐。各級政府應更多地把註意力和公共資源投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轉向為社會發展政策提供財政保障方面來。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08年12月01日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