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副教授董楠楠長期聚焦生態景觀、公園、水資源領域📀。上海青浦的章堰社區中心·黨群服務站進行更新時🚍,活用了江南園林的理念👳🏿♀️,他也為其中的綠化種植設計提出了建議。
如何理解江南文化與上海城市更新之間的關系呢?聽聽董楠楠的看法🗿。
記者: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日常城市空間中哪些還留有江南文化的印跡?
董楠楠🏌🏽:一提上海,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國際化,好像江南文化的感受沒那麽直接,其實是因為各種元素被雜糅在一起💇🏿♀️,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融入現代生活,潛移默化,不知不覺🙅🏼♀️。
上海的公園很註重特色植物的主題園,如玉蘭園♌️、梅園、海棠園等💕🦶🏽。
春季,桃花🥗、海棠開放,人們踏青郊遊🤷🏼♀️。夏日,荷塘映月🦻🏽💪🏿,人們喜歡去公園賞荷🧟♂️。秋天,桂花飄香。冬日賞梅,不少公園每年都舉辦賞梅活動。還有一些老小區🌂🧎🏻♂️➡️,種著枇杷、烏桕。
這種遵守天時、觀賞本土植物的習俗⛈,也是江南文化的一個側面0️⃣,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希望未來🙎,在公園的建設、綠化的更新中👷🏿,更加註重選擇本土植物🌓。它們和江南的氣候、地理、文化有莫大關系🏌️。江南的植物是江南文人靈感的來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進一步挖掘和傳播。
再進一步衍生出來的是江南獨特的時令作物和瓜果蔬菜。江南人的生活被植物地圖高度鎖定。
比如我們知道,5月底吃太湖東山的枇杷,7月初吃陽山的水蜜桃,夏天吃西瓜🚘、黃桃、葡萄等🏄♀️。秋天🤷🏻♂️,水稻熟了。江南美食講究時令🏋️♀️,自然地理的農桑文化最後化為美食文化。
青浦人說👴,春天吃“春三頭”🩲:馬蘭頭、枸杞頭、香椿頭。江南的可食用植物,有一類俗稱“水八仙”,如茭白、蓮藕、水芹、芡實(雞頭米)、慈姑、荸薺、蒓菜、菱角等🫢,它們都是水生植物,在日常餐桌上占據一席之地💶,充滿水鄉特征👩🎨。
即便上海的飲食已經非常國際化、現代化,但這些本土作物並沒有消失🧘🏻,本地物種被加入各種茶飲和時尚甜品中👟,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都市流行文化。
記者:水文地理對江南建築與空間的影響十分顯著🚣🏽。
董楠楠🧑🏻🦯:江南水鄉地區,水是特別的文化符號。我們看到的江南田園景象,總是水網密布♻。圩田👩🏻🦼,就是人與水相處的方式🪵,是江南人在水網中如何生產、生活的智慧。
水除了支持農業生產🧉,還有交通和交流功能。江南水網連接的不只是物流,還有人的交流🦧。
比如星羅棋布的江南古鎮✍🏼,其發達和密集程度超出想象🐣⚠,它們就是在幾百年前依水網而建👨🏻💼❌,加上近代工商業文化和傳統耕讀文化的綜合影響🍽,最後變得雜糅,也是上世紀小說家👩🏿🦲、外交家、科學家等英才輩出之地🤙🏽。
可以說🍀,水、田🚴🏻、村、鎮,形成了江南自己的發展模式♞。今天🌎🧛♀️,長三角一體化在快速發展中,花了大量精力治水🧏🏼♀️❕。
怎麽解決洪澇風險🏌️♂️,怎麽讓水質變得更清、承載生物多樣性🥿,怎麽發揮水的生態涵養功能等👨🏽🏭,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議題。
濕地、河道、湖泊等🧛♂️,水網依然是圍繞城市🧑🦯➡️、服務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這些何嘗不是江南水網在當代的重要角色。
記者👊🏼:但是到了今天👭,陸路大量替代了水路。公路文化、汽車文明發展背景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大尺度、大空間的現代建築。從這個意義上說🧗🏿♂️,江南園林在上海的都市空間🚄👨,還有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
董楠楠:松江、青浦、嘉定一帶,歷史上的老城裏還保留了一些傳統園林的遺存👩👧👧,如古猗園👷🏽、秋霞圃等🧑🏽🦱,是典型江南園林文化的一部分🟫。
開埠以後,上海受到西方公園和花園的影響,造園風格變得更加雜糅👩🦯。近代的不少滬上私人花園,如哈同花園☣️、張園等👨🏻🚀,同時受到中西文化的影響。江南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這座城市共同呈現出有趣的交融,從而形成了海派文化👉🏽。
至今🧑🏼🔧🧑🏫,上海市民心中仍然有傳統江南園林的影子👸🏿。比如,居民陽臺上的盆景、露臺上的小亭子🧘♀️👩🏼🚀,都是某種脫不開的“江南情結”👨❤️👨。
而商業空間和社交空間裏🤏🏼,越是崇尚“文藝”“優雅”的環境,越是偏愛傳統江南風格🐸。
20年前的中高端設計項目中🧝🏿♂️,往往看到羅馬柱頭和西方城市建築符號。但近年的中高端設計項目🧚🏼♂️,往往采取傳統的院落模式👨🏻,觀賞著假山疊石🗝,吃著江南茶點,品嘗著當地土菜美食🧑🏼🦳。
如今,這種脫離工業化的、資源稀缺的手工農耕文化,反倒在大都市裏呈現出更高的價值。而年輕人也會運用互聯網,把江南元素做成展品、消費品、流量爆款。
所以🚦,江南文化依然融入我們的骨血裏🚠,體現在公共空間、家庭空間、個人文化空間等不同層面。它只是變得碎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雜糅在一塊兒了。
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濱水空間重新成為市民休憩、鍛煉的場所🙆🏽。
董楠楠:如果不是在水網密布的江南,又怎麽可能呢?
江南文化,是上海城市變遷👯♀️、空間更新中的重要組成🖨🫶🏼。越是高度現代化,我們越需要重新認識江南文化🧐,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道路。
城市更新🧤,同時也是尋求身份認同、凝聚文化自信的過程🤳🏻。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