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是上海大都市未來15年和更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和綱領性議題。深入研究城市軟實力,可以結合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從上海城市發展的軟硬實力結合、中國式全球城市的要素結構、人民城市發展“兩個半球”的關系等三個維度進行展開🧑🍼。
目標維度🎂:與“具有世界影響力”定位匹配
政府自上而下製定城市軟實力的發展戰略在國內外城市中不多見。上海率先提出加快打造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軟實力🙍🏽♀️,理論上可以有兩個解釋。
一是為了加速提升城市硬實力🙍。就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言👍🏿,未來無論是強化“四大功能”,還是深化“五個中心”,都需要相匹配的城市軟實力做“加速器”;二是為了發展城市軟實力本身👨🚒。與硬實力初步進入世界前列相比較,上海的軟實力要比翼齊飛,講出吸引人的中國故事,產生世界級的影響💁🏿♀️🦸🏻♀️,非常需要有系統性的謀劃與強有力的推進。
從研究城市發展戰略與管理出發,我個人非常希望提升城市軟實力像提升城市硬實力一樣👩🏼🍳,能夠進入政府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政策✍🏼,像城市總體規劃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那樣能夠形成“1+X”的系統性行動。
以往,城市軟實力主要是學術界特別是文化研究者關註的課題🐚,現在則是政府戰略性推進→、全社會參與,理論上的深化研究是必須的。但要防止兩種簡單的做法。一種是把城市軟實力變成無所不包的“大籃子”,把不是城市軟實力的東西,甚至本來是城市硬實力的東西拉進來;另一種是城市軟實力的組成沒有結構化概念,沒有區分核心性要素和外溢性要素🐕🦺。例如,通常人們認為文化是當然的城市軟實力,但是我覺得對此做進一步的區分是必要的。城市中那些看不見的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當然屬於城市軟實力🧜🏻♀️,但是城市文化建設中那些看得見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例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演藝場所等👂🏻,它們是城市精神力的物質載體,仍然應該屬於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硬實力𓀄。否則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化設施多的城市軟實力必然強👩🦼➡️,而文化設施少的城市軟實力一定弱,結果可能導致“一窩蜂”搞高大上的城市文化設施建設,而忽視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根本,即提升城市的精神力和製度力。討論人居環境、科技創新、城市品牌等領域的城市軟實力,也是同樣的道理。
結構維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全球城市
用城市軟實力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我以為是強調了一個新的重要信號🛕,即要超越歐美傳統的經濟型全球城市概念🧗🏻♂️,發展有中國特色、有世界影響的新型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1.0是經濟版,緣起於弗裏德曼的world city概念(1982)和薩森的global city概念(1991)👮🏽。兩者的理論中,金融中心是全球城市的標誌性功能💃,離開經濟功能特別是離開金融中心來討論“全球城市”是沒有意義的🚣🏿♀️。它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慮城市社會👩🎨、城市環境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對於提升全球城市競爭力的意義,沒有考慮城市治理與文化價值對於全球城市發展的關系⛸。
我曾經建議👩🏿🎓,上海發展需要提出自己的新型全球城市概念🤑,除了世界級的經濟競爭力,還要加上世界級的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現在強調提升城市軟實力🏊🏿,使得上海的全球城市內涵需要進一步拓展。由此可以提出包括三個層面和四種競爭力的、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意義的全球城市概念🫃💥。三個層面🏝,分別是城市全球經濟競爭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有世界影響的城市軟實力👨🦽➡️,後者包括城市治理體系競爭力和城市精神品格競爭力。四個競爭力從外到內形成同心圓👳🏽♀️,內核對外圍有因果關系,越到內核越需要攻堅。
從上述要素結構看上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可以看到上海發展越來越需要向深部發力,以便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方面👐,上海已經從1990年代的全球城市前十名之外☯️,進入到了2010年代的全球城市前十名行列,未來的發展可望有更好的成就。
在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方面,“上海2035”規劃提出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與聯合國倡導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支柱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有對應關系🖐🏻,現在正在針對短板進行改進,未來應該會看到大步往上走。
在城市治理競爭力方面🙇🏽💆🏿♀️,上海形成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市民老百姓多元協同的超大城市治理結構,顯示了“中國五星紅旗治理模型”的特征👩👩👧,即👨🏽⚕️:既不是單一的排除多元的傳統政府統製🫕😳,也不是簡單多元的無中心的西方治理模式,而是有中心有多元的黨建引領多方合作的中國特色城市治理模式。
在精神品格競爭力方面,把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貫穿到核心價值🚣🏿🐈⬛、城市治理、文化建設、科技創新、人居環境🥰🙅♂️、城市品牌等六個領域,可以使上海超大城市真正成為軟硬實力結合的有強大競爭力的城市生命有機體,持之以恒就可以產生世界級的影響👩🏽🍼。
關系維度👨🏿🏫:提升城市發展“兩個半球”的黏合性
從人民城市的維度考慮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可以認為兩者組成了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的“兩個半球”。提出“兩個半球”組成人民城市的綜合實力#️⃣,是要強調城市軟實力和城市硬實力要匹配,不能一個大一個小。硬實力可以留住人,軟實力可以留住心,全面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城市能級,既要留住人又要留住心🪳。前一段時間我仔細看了“一百個老外講故事”的視頻,發現他們喜歡上海既是因為上海城市硬實力可以為其提供喜歡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因為上海有他們喜歡的文化和精神。
城市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相匹配要擬合,這是城市發展和管理的巧實力👱🏿♀️。當前提升城市發展“兩個半球”的黏合性,需要有助於將軟實力轉化為物質🤙🏿、製度、行為等層面可以看得見的現實成果🧑🏽🦰。
一是軟實力外化為物質成果🕵🏻♂️。要把城市軟實力滲透到城市硬實力之中,讓看得見的城市物質建設變得更加有文化𓀅、更加有情調🧑🏽🚒。城市濱水地區的岸線整理和生態修復是城市發展從空間擴展到城市更新轉型發展常見的事情,上海的“一江一河”項目卻做成了一個有國內外規範影響的海派文化展示窗口。從黃浦江兩岸步道可以閱讀上海開埠以來發生發展的整個故事。
二是軟實力轉化為製度產出🤮。最近通過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傳達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新信息,即城市更新要從原來的單一物質項目導向轉變為對城市經濟、社會𓀁、環境有整合性意義的空間優化導向,從大拆大建的更新轉成為精細化的循序漸進和積少成多的質量提升🤵🏼♀️,從政府主導的更新轉變為產權人和利益相關者可以參與的城市治理。這是上海城市軟實力轉化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現。
三是軟實力內化為行為意識。要讓每一個人自帶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流量,融城市軟實力於日常發生的工作、生活和閑暇之中。2004年,我有幸到中央電視臺國慶專題節目“精彩中國”做嘉賓談上海,節目組用了四個小故事,包括黃浦江上擺渡工人用5個鬧鐘叫早保證40多年不遲到、出租車司機跑遍城市自費出版廁所地圖🧑🤝🧑、古稀老人培育西瓜良種無償提供給西部地區🪿、61歲女裁縫通過社區培訓成為石庫門“歌後”,講上海人的信💡、專、精、雅。我做嘉賓自豪地說,上海人誠信而不刻板🖍、專業而不守舊、精細而不小氣、雅致而不張揚。節目播出後,大家說這樣的故事“最上海”。
諸大建(恒达平台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鏈接:http://dzb.whb.cn/2021-09-07/1/detail-73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