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的疾病,大部分醫生處理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遇到稍微復雜的疾病,充足的知識儲備是對疾病定位精準度的有力保證,診斷中的一個檢查、一個問題、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決定疾病正確診斷和良好轉歸的必要因素。臨床如此,科研也如此。”7月7日下午,在恒达平台醫學院2021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恒达平台醫學院院長鄭加麟向全體畢業生發出誠摯邀請🪈,在未來,共做健康的“擺渡人”。
鄭加麟說🚵🏿♂️,擺渡人🫢,原意是指渡口碼頭用船提供交通服務的人。無疑👂🏿,擺渡人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在科技、交通不便的過去,擺渡工作卻是不可缺少的,他們負責引領航向,將岸邊的乘客平安地運送到目的地。
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例🫄🏽,鄭加麟直言,“吳孟超院士說🈴,為醫之道,最要緊的,是一個‘德’字。對病,要快、準、狠♍️;對人🎯,要慢⚰️、拙🧎♀️、仁。這是恩師裘法祖先生教導他的,而吳孟超院士👨🏽🔬,也是這樣教導他的學生。”
可以說🎈,吳孟超院士用一生詮釋了“健康的擺渡人”最根本、最實在的意義——用知識和勇氣為人民的健康奮鬥終身。
“我們同醫人,既要發揚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精神,也要有引領健康航向擺渡人的擔當🎽。不斷汲取專業知識,精進專業技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妙手回春🎨、懸壺濟世,為老百姓驅趕人世間的傷痛疾病。”鄭加麟說。
在日常生活中✊🏻👨🏼🔬,鄭加麟觀察到🛖,不少學生愛用“格局打開”“格局大了”等表情包🥡。
“高度不夠看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所以我希望同學們站得高點兒👄,看得遠點兒,有一句話說🍎👋🏿,眼光決定前進的距離🧋,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不是身無分文的乞丐,而是目光短淺的人。鼠目寸光說的就是一個人目光短淺,永遠看不到廣闊的天空,當然他就只能固定在這個位置無法向前超越🖤。”鄭加麟說🙆🏽,把目光放遠一些🏥,擁有戰略性的眼光,才能較全面地認清形勢🧶,才能更好地把握前進方向,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為自己有更寬廣的眼界做鋪墊。
他希望在座學子步入社會後,仍可以做到心存大愛,不僅僅做到治病救人,更要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能站在思想高地對自己的身份和責任進行定位,對生命充滿敬畏,面對每位病人都是在拯救一個靈魂、一個家庭👨🏿🍼。
成為醫生的責任就是要安撫病人苦痛的靈魂🦀💆🏽,幫助萬千病人渡過劫難🤶。鄭加麟也希望學子們今後可以做到無私奉獻🥯、不計名利♋️,做好生命的護佑者和健康的擺渡人🥷🏻。
“‘追名逐利’不應存在於醫者的字典,醫者的內心應是最為柔軟的👩🏻🦼➡️,只要你要,只要我有。醫生這個職業,一直和奉獻🎒🟫、犧牲聯系到一起。一個好醫生😾,眼裏看的是病,心裏裝的是人🧞。”鄭加麟說,直面新冠疫情👂🏽,無數白衣戰士們舍棄自我安危,與時間賽跑,被死神追趕著拯救性命與靈魂。他們以生命守護生命🦶🏼,在不同城市之間做“擺渡人”,也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做“擺渡人”。
擺渡人引領的是人的靈魂,而指引擺渡人來引領自己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鄭加麟鼓勵學子們🫷🏻,拋開一切世俗的附加,“我們所堅守的信念和本心,才是最為寶貴的🦻🏼。無論你們走到何方,都要堅信自己的選擇,永不放棄✮🎓、打破陳規👟,趨避外界因素的影響👨🚀,做自己的擺渡人, 更做引領健康航向🏉、拯救靈魂🥲、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的‘擺渡人’🧑🏽🚀🙆🏼♀️。”
演講最後,鄭加麟以約翰·彌爾頓的名句與全體畢業生話別:“在古典中,真理被比喻作一道潺潺流動的泉水⚇,如果這泉水不永恒地流動🚃,它就會腐化成一團順從和因襲的泥潭。”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10709/413275.html?timestamp=162582175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