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時評:城市如何提升抗震度? 中國可借鑒日本經驗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08-06-10  瀏覽:
     汶川地震發生後🧗🏼,人們關心一系列與地震相關的問題。我們居住的樓房,可以抗幾級地震🏊🏿‍♂️?抗震性能如何計算🫱🏽?什麽結構和材料的房屋,不容易被震倒?既然在現有科學技術條件下🏌️‍♀️,準確預測地震還很難🤱,那麽假如地震來襲,如何逃生?地震如果發生在大城市,會造成怎樣的後果🚁,有何防範措施?就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有關專家。  

    房屋設防標準: 

    “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有兩個詞匯,近期在媒體頻頻出現———“地震烈度”與“地震震級”。專家解釋,兩者含義不同,不可混淆🐿。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地震釋放能量來決定🐆,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數值🪧。而烈度,是指地震發生時👁,對波及範圍內不同地點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異,它受地震大小、離震源遠近和當地場地條件的影響🫏👮🏽‍♀️。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副所長🫅👨🏽‍🎨、恒达平台教授羅奇峰告訴記者🙋🏻‍♂️,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全國各地的地震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性情況等🚳,劃定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該區劃圖反映的是各地區的基本設防烈度。     

    如何設定房屋抗震設防水準👌🏿?國家製定的房屋設計原則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對上海地區來說,小震🧓🏼、中震🤵🏽‍♂️、大震分別指的是地震烈度的6度🫵、7度和8度。“可修”是指房屋出現破壞🦐🧏🏿‍♂️,如出現裂縫🤸🏽‍♀️,但不影響房屋主體結構🦶🏻;“不倒”是指房屋主體結構被破壞,但沒有倒下🙍🏽,人們可獲得逃生機會💪🏿🏋️。上海的一般建築物抗震設計標準為7度👩🏿‍🦱。 

    怎樣的房屋結構抗震性能好?羅奇峰指出💨,我國頒布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對每類建築結構都有抗震設計與抗震措施的要求和規定,是必須嚴格實行的📰🧑‍🏫。相對而言,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延性強,整體抗震性能好🐠。對我國存在的量大面廣的磚混結構的房屋,規範規定要在適當部位設置一定數量的圈梁和構造柱,加強建築物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使建築物在地震中避免或減輕破壞👩🏼‍⚕️🤦。 

    在城市🤹🏻‍♂️,多數住房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結構;高層寫字樓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有些市民在裝修房屋時,按照自己的喜好布局🥧,隨意拆掉承重墻或在承重墻上開洞,這樣做會使房屋“開口”處發生剛度突變➿,降低結構抗震性能,容易導致房屋破壞💏。 

    不少專家認為🧎‍♀️‍➡️,如果某地區建築物的抗震設防標準是7度👟,那麽學校、醫院這些人口密度大、地震後果嚴重的建築👱🏻‍♂️,其設防烈度應該提高到8度🧑‍🍼。 

    規劃先行🔠: 

    大城市要控製災害“放大效應” 

    地震短期臨陣預報🧛🏼,是當今世界難以破解的難題。人類對地震孕育、發生、遷移規律和前兆現象的復雜性還沒有完全認識。 

    1995年🙆🏼‍♀️,日本阪神地區發生裏氏7.2級大地震🧷🤷🏻‍♀️,造成6000余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而此前,日本地震學界並未在震前對阪神地區采取特別的防禦措施,以至地震發生時,從政府到百姓都感到猝不及防⚄。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發生的裏氏7.9級大地震👰,也發生在大家都認為不會發生強震的地質構造上,造成了重大的財產和生命損失。地震發生後▫️,一些地震學家甚至驚呼:在印度已找不到安全的地方了🧖🏽‍♀️! 

    地震在不同區域發生🧑🏽‍🎤,造成的損失也不同。假如發生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就談不上是災害🍖;但如果發生在大城市,則會造成巨大災害。人口稠密的城市對災害具有“放大效應”。不少專家指出:“只有防字當頭,尊重科學,才能盡可能減輕災害。應該把城市的防震抗災能力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恒达平台教授李傑等專家指出,根據建設部的要求,上海已開展抗震防災規劃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地震危險性評估;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性評估,應重視“城市生命線”工程,包括水🍍、電👨🏼‍🔬、交通、通訊等設施;對已建和新建房屋的抗震性能評估和設防標準設定🤛;避震疏散場所與通道的建設與改造等🕺🏽👨🏽‍🏭。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應達到的防禦目標是:當遭受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基本正常,重要工礦企業能很快恢復生產或運營。當遭受罕遇地震影響時💂🏿‍♂️👭🏻,城市功能基本不癱瘓,無重大人員傷亡,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防災意識: 

    能否設立國定“防災日” 

    不少專家提醒🩻,在群眾中開展防震知識普及和避險自救互救技能訓練🧎🏻‍♀️,十分重要。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全世界震級在裏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發生在日本。阪神地震發生後🙍🏻‍♂️,日本進一步加強了對地震的防禦措施。全國各地有許多“體驗中心”,免費向市民開放👩‍🎓👩🏽‍🍳。這些中心內有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還有模擬地震室供人們體驗。人們可學習自救互救及心肺復蘇等技能✸。這些模擬地震室有的是社區開辦的🚱🚴🏿,有的是慈善機構或個人出資,在一些地震多發區🎮,模擬地震室像健身房一樣普及,使民眾的防災意識、知識儲備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羅奇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汶川地震發生的那一刻,在浦東陸家嘴地區一幢高層寫字樓裏,幾位上海白領正與日本朋友談話🤌🏻🦫。突然樓宇晃動,幾位上海白領非常緊張。而日本朋友則表現輕松🚴🏿,事後他們說,“這只是水平晃動🎳,這樣的晃動表明地震波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遠震危險性不大。如果感覺地板上下跳得很厲害,那麽震中就很可能在腳下,隨後會有更大的水平晃動,那是比較危險的。” 

    在日本的許多家庭,都會備有一個專用的急救箱或包,裏面放置了繩索、手電筒🧙🏿、止血繃帶、消毒藥水和瓶裝水等物品,以備災害突發時逃生自救或互救之用。還有的家庭平日儲備一箱礦泉水和餅幹食品,以防備災害發生後導致的斷水斷糧🕙,增加獲救希望🤎。 

    羅奇峰等專家建議💬,我國是否可借鑒日本的做法,每年設定一天為國定的“防災日”🛐,以此加強民眾防災意識,普及防災知識。另外🚠,街道👳🏿、學校✍🏿、企業等單位也需經常開展防火、防災逃生演習🙍‍♂️,經常檢查清理安全通道👰‍♂️,習慣成自然,遇到災害時就不會驚慌失措✸🈶。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