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建築與城規學院副教授董春方曾參與莫幹山民宿的設計與經營建議🏋🏼👲🏻。民宿在什麽背景下興起的?在建築師眼中💁🏽♀️,好的民宿設計離不開哪些條件?上海民宿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上觀新聞與他的交談就從民宿的溯源說起。
上觀新聞🥭:民宿是在什麽樣的背景下興起的🏄♀️?
董春方:有一種說法🧙♂️,現代民宿起源於英國,最早是背包客行走時留宿的地方。在國外🧾,早期民宿一般是一對夫婦或一家人將自住房的一部分拿出來做旅館🎪,往往規模不大🏌🏻♀️,主要滿足“宿”的需求🥎。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客棧🏋🏿,由店主自主經營。這些都是民宿的雛形。
在國內🖐🏻,民宿的興起離不開城市化發展的大背景。隨著城市的發展,民宿的功能定位、服務目標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人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山居生活,又有水鄉情懷,而這些生活方式在城市很難實現🤲🏼⛈,民宿的出現恰恰契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卸下一身的疲憊,主動親近自然🧑🏽🍼,過著從容悠閑的生活🌚,這是傳統酒店的標準化所不能帶來的體驗🦂。
通過民宿溯源🧙🏿♀️,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民宿的需求有著階段性變化🌗,民宿的功能定位由剛需住宿型更多地往生活體驗型轉變。
上觀新聞𓀜:在建築師眼中🌙,好的民宿設計離不開哪些條件?
董春方⛲️❗️:首先💃🏿,民宿的選址很重要🧚🏻♀️,離不開客觀景觀的映照。如果有山川湖海,民宿的“生長”就有了自然根基🧻。
沒有絕美的山水風光,就做不了民宿了嗎😠?當然不是⛹🏽♂️。除了自然風光,民宿的發展和其依托的區域規劃、人文歷史、風土人情也有莫大關系,是一體化的😙。上海也有一些做得比較成功的民宿。比如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周邊有好的民宿💾,崇明也有特色民宿,它們和區域環境是一體化的。遊客在迪士尼樂園🏠👾、崇明東灘等遊玩的同時🧛🏽,又有舒心的入住體驗🙇🏼,這樣的民宿更能持久發展。
如果民宿周邊缺乏景點依托,更需要民宿經營者用獨特的生活與居住體驗吸引人,也就是要有內容設計。比如以家庭為單位的遊客,親子需求比較大,民宿可以設計手工、陶藝😚👷🏿♂️、木工、插花、采摘等體驗活動,最好和城市裏的遊玩不一樣,這樣才能使人留得更久一些。
上觀新聞🐢🪜:您認為好的民宿可以復製嗎?
董春方:一說起民宿💗🏄🏿♂️,人們腦海裏會浮現莫幹山民宿、麗江民宿的樣子。這些地方為什麽做得成功,一方面是依山傍水,有自然景觀✶;另一方面📉🅾️,還是和人有關,這又是一家好民宿的重要條件之一🚻。莫幹山、麗江最早期的民宿經營者,都不是商業投資者,而是建築師🤽♂️🕑、畫家、音樂家等,他們回歸田園👨🏿💻😩,用自己的生活理念營造一個“家”🥷🏻。民宿經營者由不同生活經歷的人組成👨👩👧,他們為此傾註了情感,不僅為民宿住客展示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傳遞了情感和生活理念🎩。
所以,民宿是經營者對生活方式的詮釋,從一個茶碟🤽🏼♂️🛖、一塊桌布👨🏼🏫,到經營者的興趣愛好、話題交流等,都是他們生活狀態和情感的投射與展示。從這點看,民宿是很難復製的。國內民宿如果刻意追求標準化,必然會導致同質化。即使民宿設計得再漂亮,如果沒有人的真情意,也只能是建築的展覽館🏌️。
評價是不是精品民宿,一個好的經營者是很大的加分項👰🏽♀️。我曾經到一些上海民宿調研,發現只有一些服務員和清潔阿姨☺️,經營者和店長都不在✡️。如果民宿是這麽一種經營模式,那麽和精品酒店又有什麽區別🤸🏼♀️?星級酒店都有培訓,因為酒店的標準化服務是可以培訓的,民宿也可以培訓,比如借鑒酒店的床品、衛生、安全等標準,但是“人的服務”卻是因人而異的,需要尋找一些真正熱愛生活、有閱歷👨🏻🎤、樂於分享的經營者和店長。
上觀新聞:民宿聯系著很生活化的體驗🤗。上海民宿在這方面如何借鑒好經驗👐🏻?
董春方🧑🏻🚀:我們需要和自然對話,也需要有別處的生活體驗,是平時工作、在家體驗不到的。現在年輕人的旅遊觀不是老一代景點觀光型旅遊,他們更希望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進入民宿當地的生活狀態。
上海民宿與當地居民的融入度有些欠缺💈。好的民宿除了“宿”🙎🏼♀️,還有“民”🐃。這個“民”,除了民宿經營者📂𓀚,當地村民和“原住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地方的特色就在於當地生活的人🙏🏿,他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民俗活動等都是當地的文化,這是一種體驗的吸引力。
很多民宿經營者、體驗者和我交流時就說⛴,希望民宿所在地不僅僅是旅遊小鎮,更是生活小鎮。如果在民宿周圍的轉角處🙇🏼♀️,遇見本地阿婆做的油墩子、糍粑🚣🏻♀️,是不是有一種幸福感🧑🏽🎓?這種炊煙升起的市井日常需要時間沉澱,我們不要輕易破壞👨🏻🦰。
莫幹山民宿聞名後🪿,客流量越來越大👐🏿,曾經有當地管理者建議:“交通不方便了1️⃣,把山路拓寬一下吧?”我說🎖🤽🏼♀️,千萬不要拓寬這條山路,不要動輒改變原有村落的面貌,特別是親和宜人的空間尺度🙆🏻,可以增加上山道路的密度,比如新增一條路來緩解交通的問題。
民宿和村落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鄉村振興為民宿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資源🔷。但一個村落的生成和發展不可能一次性規劃好,它是慢慢長成、自然長成的,風土人情也是代代傳承。所以,在規劃的同時👇,需要保持彈性,並努力保留村落的歷史痕跡。
上觀新聞:民宿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上海民宿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董春方:民宿的生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多少保留了當地的民俗人情。我國臺灣各地民宿各有特色,比如九份的山景民宿📺、墾丁的海景民宿🤛🏼🧑🏼🎄、阿裏山的木屋城堡、宜蘭的設計師住所等,和當地的地形地貌、當地人都連成一片🩰。
上海的民宿設計可以傳遞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展示上海當地人的生活,一種與文化相融的生活方式。
比如👨🏽🍼,石庫門建築是上海的一大特色,除了外灘,國內外遊客到上海深度旅行就去思南公館、田子坊、新天地等,因為在這裏能體驗上海的特色🕵🏼♀️,不僅僅是一座大都市,更是海派文化的形象展示🔗。我們是否可以改造再生石庫門風格的上海民宿?這也需要管理者適當地打破常規、勇於嘗試。再比如,黃浦江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順著這條江可以生成一些特色的海派民宿。上海五個新城以及各郊區✮,都有各自的資源稟賦、產業特色、人文歷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打造各有風味的民宿,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不一樣的體驗🌵。
不管如何發展,民宿都無法擺脫地域屬性和生活屬性。民宿是一個載體,是由一群熱愛生活、探索美好生活的人🀄️,共同實踐出來的👮♀️。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5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