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個新城吸引人口要靠分流市中心人口還是對外引人?規劃的產業目標該如何實現?
近日,第一財經就5個新城發展的核心問題專訪城市研究專家、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教授。
諸大建認為,要在上海大都市圈的背景下和範圍中看5個新城的作用🧑🏽🍼🌗,5個新城將帶來軌道交通布局的大變革👨🏼🎨。同時🛫,新城的發展模式也將從傳統的“以產引人”轉變為“以城引人”,因而提高配套環境和公共服務,嚴控房價對新城發展尤為重要。
建設節點性城市
第一財經🧻🪜:5個新城為何選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
諸大建:5個新城選在重要的發展軸上,都是有相當能級的城市🤜🏿,在上海“十四五”規劃中的描述是 “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
5個新城建設不再提“郊區”兩個字,是因為郊區新城帶有內向性🎤,目的是導出中心城區的功能和人口,而5個新城則是具有外向性的城市,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節點城市,強調要對外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發揮作用。例如嘉定主要是在滬寧線的發展軸上,今後還要在南通方向形成新的發展軸;青浦主要是往湖州方向;松江主要是往杭州、嘉興的方向發展👨🏿🎤;奉賢主要是朝南經過金山🙇🏼、平湖,面向南部杭州灣;南匯今後要有舟山、寧波方向的戰略考慮。
第一財經😮:上海《關於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出5個新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長三角地區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如何理解綜合性節點城市➝?
諸大建:節點城市意味著每個城市能夠像蜘蛛網中的節點一樣起作用,這也是新城區別於原來郊區新城的特點🍙。具體而言💨🪨,5個新城發展要形成多層次、多中心🍱、網絡式和組團式的空間發展新格局🤪,這將是上海城市空間格局的大變革。
上海主城區加上5個新城應該是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的第一圈層;周邊的近滬城市🏃♂️,如海門、啟東、太倉、昆山、吳江、嘉善、平湖,構成了最接近上海市域的大都市圈第二圈層🤜🏼;然後才是更外圍的上海大都市圈第三圈層,也就是上海2035年總規提出的1+8的廣域都市圈🌴,除了上海市🛴,還有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的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8個地級市🦚。
上海大都市圈的發展是多層次的,5個新城將成為承接主城區和近滬城市的橋梁,是建設上海大都市圈實質性的一步😚。上海的城市中心從最初的內環線內100多平方公裏🫱🏻,到外環線以內600多平方公裏包括浦東部分地區的中心城區🕵🏼,再到後來擴展到虹橋✢、閔行、寶山、川沙等4個片區,占地大約1191平方公裏,成為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劃定的主城區🧛🏿♂️🦹🏽。建設5個新城則意味著上海從一個極化的主城區變成1+5的多中心格局👩🏽🎨,可以說主城區是龍頭,5個新城是五小虎🚳。
網絡式是指城市格局像蜘蛛網一樣,既有同心圓,也有放射狀🛟,並且在交接面上發揮作用。上海以前是按照內環🧑🏼🔬、中環🦾、外環環狀發展,而5個新城要在放射狀的發展軸上找到發展方向⚈,在網絡中起節點城市的作用。
組團式代表著新城的功能是整合的。以前的新城大多是中心城區的配角〽️,承擔的功能是相對單一的🍌。同時,新城的人口也是潮汐式往來於郊區新城與市中心,因此郊區新城也曾被稱為“臥城”或打工城。組團式則意味著新城的功能是組合性的,能夠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第一財經👗:如何看待5個新城定位的級別?
諸大建:5個新城的定位是主城區之外獨立的節點性城市,所以5個新城的定位不能比城市副中心的級別低🫅🏿。新城的發展一是要面向其所在的區🙋🏼♂️,成為帶動整個區發展的發力點🤵🏽;二是要面向主城區🐰,傳遞中心城市的對外輻射🤗;三是要面向新城要輻射的腹地。因此新城做規劃不能孤零零地考慮新城本身,要從節點的意義上去思考發展。
5個新城要加強市域鐵路建設
第一財經:近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發布,虹橋如何從交通方面助力5個新城成為連接、輻射長三角的節點城市?
諸大建:如果說上海主城區的中心是包括外灘金三角的中央活動區🏃➡️🦶🏻,那麽上海連接長三角的中心點就是大虹橋🐱🫃🏼,大虹橋也將成為新城向外連接的起點🎲,比如虹橋通過嘉定後到達昆山、太倉;虹橋經過青浦後再到吳江、湖州🤘🏽;虹橋通過松江後輻射嘉善、嘉興。未來上海到長三角的空間形態呈現放射狀,其核心或者極中極就在虹橋。
現在中國的鐵路有4個層次:第一個是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地鐵網,第二個是都市圈內的市域或市郊鐵路網,第三個是城市群內的城際鐵路網,第四個是城市群之間如上海到北京、上海到廣州、上海到成都的國家高鐵幹線網。
今後的都市圈需要以市域鐵路為網絡,而不是原來中心城市的地鐵為網絡。目前虹橋聯通的是國家幹鐵和地鐵,未來城際鐵路和市域鐵路也將接入虹橋樞紐🍆。目前上海南站到金山的“小火車”就是國內首條市域鐵路🪁,以後上海還要建1000公裏以上的市域鐵路,今後四個網絡將在虹橋交匯。未來的虹橋絕對不是上海的虹橋,而是長三角的虹橋、國際的虹橋✭。
第一財經:你對5個新城交通建設有何建議?
諸大建:在郊區使用地鐵線,實際上是非常浪費的🎫,因為交通線越拉越長,降低了地鐵的效率👸🏻,新城也很難形成節點性地位🏊🏿♂️🫏,所以要把現在以地鐵為主導的網絡系統變成以市域鐵路為主導的交通系統。
以虹橋為中心要建設東西南北向十字交通🧰。虹橋-浦東的機場連接線聯通了東西向,如果連接線能夠進一步延伸到青浦甚至吳江,上海的東西向通道就拉長了;南北向建議把原來的嘉閔線(嘉定到虹橋到閔行)再向南通到奉賢,然後連接金山🧗🏼、平湖,嘉定再向北通到太倉,這樣就把上海的南北向連通起來💈。
5個新城如何實現人口👩🏻🔬🍎、產業目標?
第一財經:按照規劃✋,到2025年,5個新城常住人口總規模達到360萬人左右💂🏼♀️,到2035年,5個新城各集聚100萬人左右常住人口。你認為5個新城要如何完成人口目標?
諸大建:目前5個新城的總人口在250萬人左右🟢,5年內要實現360萬人📳,意味著平均每個新城要增加20萬以上人口,這個目標頗具挑戰。
首先從上海內部看,之前上海郊區人口增長主要靠市區拆遷,拆遷戶從原來的中心城區搬遷到郊區,產生大量的居住需求,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從上海的人口密度看👨🏿🏫,上海主城區人口大約1400萬人,實際密度基本符合每平方公裏1.3萬人左右🧑🦯👨🏿。我不認為中國的中心城區會發展到跟東京、紐約🧛🏿♂️、倫敦這樣的低密度,因此也不會出現市中心向郊區大規模轉移人口的現象👲🏻。
另一方面,上海城鎮化率已經超過90%,靠農村人口進城大量增加新城人口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在這種情況下,新城要吸引人口不能靠主城區,而是要對外吸引,其中增加人口的主要來源應該是大學生,上海和國內的應屆大學生應該變成向5個新城輸送人口的主要來源🐦。
5個新城要想吸引人口一定要嚴控房價🧑🏼🎓,要讓年輕人能負擔得起🤬,如果新城房價暴漲🐜,這與新城的發展目標是完全背離的。新城建設要能夠提供足夠的租賃房🙇🏽♀️、人才公寓,甚至有企業為員工開發集體用房🧑🏻🦱。
5個新城吸引人口特別要註意彈性人口,當城際鐵路與市域鐵路建成後🫚,在5個新城就業的人口也不一定要居住在5個新城的行政區域內👳🏿♀️,住在昆山、嘉善🦹🏼、太倉等地坐城際鐵路和市域鐵路來上班也很方便。
第一財經:對於吸引人口,以往常提的是“產業引人”,你認為5個新城建設中,城市建設、產業和人的關系是怎樣的🌈?如何更好地做到“產城融合”?
諸大建🚇🚒:城市要吸引人必須要“產”和“城”聯合起來考慮🌸,這就是產城融合的含義。城市的建設要因時而異👋🏼,一個城市從一無所有幹起來時,要先發展產業🥞,把人吸引過來,隨後才要提高配套設施🚵🏽♀️,這是以產引人的模式👨🏽。
又能城市留住人🏃🏻。
“以城引人”要求新城建設要更加關註城市品質,關註老百姓直接需要的醫療💅🏻、教育資源的供給🙅🏼♂️🧸。比如教育方面要增加優質中小學🧑🏼🦰,特別是重點高中的供給🚶♂️➡️,如果新城高中的學生考上985、211學校的概率比市中心高𓀍,那自然就吸引了很多人留在新城。但增加新城教育資源不一定要從中心城區轉移過來,這樣會攤薄存量資源,更好的選項是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優秀教師人才🕵🏽♂️,增加總量供給。
第一財經🙍🏽♂️:有一種說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上海中心城區與周邊城市之間形成了“產業窪地”,你認為5個新城如何實現在產業上的崛起?
諸大建🛒:根據規劃,5個新城的GDP到2025年要達到1.1萬億元,這意味著每個新城GDP要達到2000多億元。我認為🦸🏽♂️,5個新城的產業不能求多,頭部產業非常重要🖐🏿👳🏽♂️,每個新城要看準定位,形成2~3個千億級的產業群。
比如嘉定主要發展汽車產業和智慧交通,如果把汽車產業的上下遊鏈條盡可能打通🧑🏼🏭,加上發展智能交通和相關服務業🧑🤝🧑🏃♀️➡️,就可以成為嘉定新城的發力點,做成千億級的產業集群,而落戶嘉定新城的小企業也最好能與之在價值鏈上配套。
在新城發展過程中,上海的國有企業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每個新城能落戶一個大型國企總部,這將大大帶動新城的綜合功能。如果上汽的總部能夠搬到嘉定🫶🏿,這將帶動嘉定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新城的能級和綜合性功能。
目前出臺的新城產業政策著重於製造業🪓,我認為新城發展也要註重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服務業才能拉動人口增長🖨。新城要承擔全球城市的某些功能,但也要與中心城區有所區別。中心城區要承載綜合性的功能,新城則可能是專業性的功能,比如南匯新城在金融業上主要與航運相關聯👩🦰,嘉定則與汽車相關聯👩🏼🌾,更偏重於產業鏈上的服務業。
5個新城要發展還要化解體製機製問題🧱,5個新城可以把臨港製度性開放的經驗復製過去🏌️♀️,在統籌規劃的情況下👨👨👧👦,市與區之間要有簡政放權的扁平化機製,形成新城發展的活力👨🏻🚀。
鏈接:https://m.yicai.com/news/10100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