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註定是中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的大發展之年。“完善立德樹人體製機製,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已成為學界上下的共識👩👩👧👧🥽。
大家期盼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早日形成🪞,但客觀上評價體系不會一蹴而就,而且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評價體系🛁。
所以🎙,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設需要長期、不懈努力,因而當下的每一個改革探索都尤為重要。
破“五唯”👨🏽🚀,本質上就是要破除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中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問題。從深層次上講,這種“以指標數量論英雄”的做法是行政主導學術評價的產物,而去行政化的根本出路就在於讓教育科研的評價回歸到成果內容本身👨🏻🦲🏋️♂️。
註重成果實際水平和貢獻的評價,也是提高教育科研質量和效益的不二之選🚝。當前,從“破”唯指標數量評價到“立”各類成果質量評價👟,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開展多元主體參與的各種分類分層評價。多主體參與評價能保證評價主體對各項成果的實際需求和內涵關註,同樣分類分層評價也是為了盡可能保證評價活動深入細致和評價對象被客觀、合理和公平公正地對待。
所以👨🏽🦳,無論是人才培養的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等🤵🏽♀️,還是學術方面的代表作成果評價、標誌性成果評價、專利轉化成果評價🚵🏻♂️、新藥研發成果評價等🤟🏼,乃至科學研究的基礎研究評價、應用研究評價、技術轉移評價、成果轉化評價等,都要分門別類建立負責任的評價標準體系👰♀️👨🏽🦱,體現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其次,建立良好學術共同體下的同行評議製度。註重內容評價💆,同行評議必將廣泛采用。同行評議製度的精髓是讓“學術權力”在教育科研評價中得到充分尊重和自由行使的空間。
遺憾的是💓,目前一些同行評審專家在評議活動中不是站在獨立、客觀和專業的立場,而是聽命於領導指示💁🏿♀️,反而使得同行評議變成了“學術權力”讓位於“行政權力”的合理合法途徑。
同行評議的公信力來自於學術共同體成員對各自權利和義務的主張,以及學術規範的自我約束和相互監督🎣。要做到這些,首先取決於具有平等、民主兩大基本特征的良好學術共同體的建立🪳,這些都是國內學界需要及時補上的。
最後,創造“以成果論人才”的良性競爭環境🪝。人才取決於其成果🪝,學者拿出像樣的教育科研成果就是優秀人才💄。要做到對教育科研成果的評價👱🏽♀️,不唯成果“主人”的年齡、資歷和“門派”,而唯成果內容本身的質量🫸🏿。
只有這樣🅱️,教育科研人員才敢於潛心鉆研,不怕因為“踏空”了一次晉級“臺階”而再無上升空間。很多時候,重大教育科研成果要歷經相當長時間才能“瓜熟蒂落”,所以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者還要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和定力😡🤚🏼。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yTFFQzak1ibTsaukmFZ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