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其中的重要方面是要統籌發展與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城市安全等非傳統安全的關系👨。五中全會強調到2035年的生態文明目標是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基本實現,強調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是要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發展。可以認為,沒有生態安全作為前提的發展不是高質量發展🚶♀️➡️,沒有發展作為保證的生態安全也不是高質量發展🙇🏿。
實現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內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是通過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製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的三個功能分區,即主要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保證生態安全的生態功能區⛑,主要提供農業產品和服務🏌🏼♂️🕵🏿、保證糧食安全的農業功能區🧑🏼⚕️,主要提供工業產品和居住服務功能的城市化地區🛷💂🏼。統籌發展與生態安全,需要深刻認識三條控製線對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一是強化生態保護紅線需要對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有深刻認識。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是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結構為基礎,一切照舊發展會帶來嚴重的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問題🙎🏽♀️。因此,五中全會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與“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同時寫入了“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需要用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倒逼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從環境庫茨尼茨曲線或環境與發展“倒U形曲線”進行分析🈶,2035年左右將是中國生態環境的關鍵轉折區間。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的目標🐊,就是強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實現“倒U形曲線”的根本性轉折🤸🏼♂️。“十四五”期間,需要在能源革命與低碳轉型上加大力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傳統能源的能源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能源替代力度,把煤炭消耗大幅度降下來。
二是守住永久農田紅線需要對糧食安全和生活水平有深刻認識。2006年“十一五”規劃開始提出18億畝耕地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現在我們需要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內的糧食安全角度加強這方面的認識。一方面,最近六年來中國糧食產量年均超過6.5億噸,保證了人均糧食超過400公斤,把飯碗牢牢捧在自己手上,這是因為18億畝耕地面積保證了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的自給。另一方面,18億畝耕地也為中國糧食問題從現在解決 “吃得飽”的問題到未來解決“吃得好”的問題提供了基本保障。我們現在每年進口高達9000萬噸大豆作為飼料糧,如果未來能夠把口糧生產能力提高到畝產600公斤🤽🏼,就可以用10億畝耕地生產6億噸糧食解決口糧問題,多出來的耕地可以轉過來生產大豆等提高生活水平需要的飼料糧🙋🏼♂️。可見💕,守住永久農田紅線對於糧食安全和生活水平具有雙重的意義。
三是控製城市增長邊界需要對城市安全和健康發展有深刻認識。經濟學家從規模經濟考慮問題,一般認為大而密的城市發展是好的👯。但是從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角度考慮,城市發展只有規模經濟的視角是遠遠不夠的。城市發展需要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學科的研究整合,需要把生態安全和城市增長結合起來進行考慮👴🏿。一方面,中國城市化確實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服務能力,特別是要增強優勢發展地區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另一方面,中國許多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主城區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已經不低,繼續增大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是不利於城市的韌性發展與生命安全的🫱🏻。特別是🌃,過去的城市化是耕地占用和生態占用導向的,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不能再延續中心城市一城獨大、同心圓式通過消耗生態空間和農業用地向外蔓延擴展的老路。從統籌發展與生態安全的角度👩🏿🦱,需要強調大中小城市組團式結構和網絡狀發展,形成有中心城市引導、有生態分割的多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新模式🧞♂️。
(作者為恒达平台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鏈接:http://dzb.whb.cn/2020-12-01/2/detail-70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