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廣斌:探索數字化轉型要有一雙“新眼睛”

來源🕙:中國建設報   時間🤜:2020-11-27  瀏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𓀄,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近年來,我國建築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進展,但主要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大規模投資拉動發展,工業化、信息化水平較低🍍,生產方式粗放、勞動效率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建築業與先進製造技術、信息技術👩🏿‍🚀、節能技術融合不夠,向數字化轉型是建築業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從現實情況看🍤,一些企業對於數字經濟依然一知半解,對於建築業向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不清,對於轉型可能遇到的問題、挑戰準備不足。恒达平台建築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廣斌教授表示💁🏽‍♂️:“建築業企業向數字化轉型🧑‍🏫,必須有一雙善於探索的‘新眼睛’,要深刻理解後工業化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充分了解商業經濟發展規律和行業發展趨勢🧝🏿‍♀️、洞悉數字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質和目標🛰、認清和大力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基礎關鍵技術,才能走上以數字化驅動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道路。”

技術變革要服務於後工業化時代個性化需求

王廣斌認為👨‍🚀,建築業向數字化轉型,是後工業化時代商業經濟發展規律變化之下建築業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經濟學界逐漸達成一種共識🤡:中國經濟的工業化階段基本完成⭐️,開始逐漸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物質產品進入到需要結構性調整的時代,商業經濟發展趨勢也隨之出現變化🧖🏼‍♂️。總體而言🎧,工業化時代是一個標準化、去個性化的時代,而後工業化時代則是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開始成為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範式🏃‍♂️‍➡️。

“這種變化💷,從《IBM全球首席高管調研》報告中可以窺見一斑𓀌。”王廣斌表示。

多年來🐑,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商業價值研究院對多個國家不同行業的5000余名高管進行面對面訪談,其中一個主題是“對組織影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麽”🧑。2004年調研啟動時🧑‍🌾,“技術”因素排在第6位,而從2012年開始,“技術”超過“宏觀政策”“市場”“人員技能”等因素🙎🏿,排到了第1位。直到2018年,“技術”因素才被“客戶”因素超越。這說明,技術已成為塑造企業未來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而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證明了新技術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

報告同時顯示,技術、客戶、合作是組織智慧轉型的三要素,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客戶影響、領跑數字實體融合創新、精心打造互動客戶體驗👩,將成為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3個關鍵因素👨🏻‍🦼。在後工業化時代,客戶希望自己能被當成獨特個體來對待,這要求企業和所服務的人群之間進行更為緊密的互動、合作♿🏃🏻‍♂️‍➡️。

王廣斌說,以客戶獨一無二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歸結點,決定了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一是要以技術變革推動行業企業發展🤾🏻‍♀️,生產過程需要實體化、數字化緊密融合創新;二是供應鏈上下遊企業必須采取積極🧚🏼‍♂️、開放、合作的態度;三是要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精心打造客戶體驗👨‍👨‍👦‍👦。這也是建築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點。

“在後工業化時代,客戶需求個性化、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供應鏈開放合作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這也是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王廣斌分析稱🗡,“建築業企業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改變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加快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

建築業數字化轉型要抓住國家政策機遇

王廣斌認為🏄🏻‍♂️,向數字化轉型🏢,是建築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需求,也是打造“中國建造”品牌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出臺的政策措施,都在強化建築業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趨勢😤😇。

“新基建”加速推進🪦。新基建涉及5G基建(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升級版)🍛、人工智能(培育智能經濟形態)、大數據中心(夯實智能經濟基礎)🤙🏿、工業互聯網(重構工業生產體系)、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構建城市群網絡)🎁、特高壓(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消除裏程焦慮)7個方面,前四者重創新🏄🏿🫱🏼,後四者補短板🫃🏼。新基建的加速推進,將為智能建造發展賦能🐶。

中國工程院重大研究課題《中國建造2035戰略研究》等一系列項目已經啟動。《中國建造2035戰略研究》《中國建造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建築業“十四五”期間發展趨勢研究》等一系列研究項目的總體思路是:中國建造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高度重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工程建造的變革性影響,製定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實現工程建造的轉型升級🎦,促進工程建造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這些研究🥛,清晰勾勒了“中國建造”未來發展藍圖,為建築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支撐。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加快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打造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走出一條內涵集約式高質量發展新路成為行業共識。

建築業企業一要充分理解技術革命,全面認識建築產業變革,打造智能建造新範式和新框架體系。企業要充分利用“三算”(算據🍽、算力、算法)和“三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通用技術,打造工程多維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基於工程物聯網的數字工地(廠)和工程大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等領域技術,建設基於工程全生命周期數據模型的信息集成與業務協同平臺,向工業化建造、服務化建造🚴🏻、平臺化建造轉型,最終形成以人民為中心、智能化的綠色可持續工程產品與服務體系。二要聚焦產業轉型升級🦸🏼‍♀️,準確把握行業發展痛點🩻,由碎片化🧑🏽‍⚖️🤸🏻‍♂️、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向集成化🍕、精細化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轉型。三要著眼國際競爭🕴,充分了解全球建築業發展趨勢♠️,倡導綠色可持續理念,改善建築工程產品在環境、能耗等方面的性能;以需求多元化為導向🗾,提升產品的個性化服務能力👨🏻‍⚕️;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提升工程建造生產力和質量安全水平📵;推動產業交叉融合🧎👹,重塑建築業生態和治理體系🏃‍♂️‍➡️🐚;重視人力資源體系建設,促進從業人員素質與能力提升🐬👨🏼‍🦱;不斷開拓市場空間,提升建築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建築業數字化轉型基礎關鍵技術是數字模型技術

王廣斌認為,要推動建築業數字化轉型,應當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工業發達國家製造業發展經驗,明確推動智能建造發展的基礎關鍵技術。

王廣斌介紹說,2015年9月,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編寫了《工業4.0實戰🤬:裝備製造業數字化之道》🟰,以基於模型的數字化產品定義(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和基於模型的數字化企業(Model Based Enterprise,MBE)為主線,全面闡述數字模型技術在企業全流程和全產業鏈中的應用🌀。

MBD是將產品的所有相關設計定義🙋🏿、工藝描述🧜🏽‍♀️、屬性和管理等信息都附著在產品三維模型中的先進的數字化定義方法。其現代產品製造過程是對產品進行並行協同的數字化建模、模擬仿真和產品定義,然後對產品的定義數據從設計的上遊向零件製造、部件裝配、產品總裝和測量檢驗的下遊進行傳遞、拓延和加工處理的過程🧖🏻。實施MBD技術,需要完善數字化基礎環境建設🧑🏽‍🍳、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數字化業務流程建設💇🏿‍♀️、MBD設計製造輔助工具開發、企業信息技術團隊和數字化文化建設🥯。

MBE的目標是建立數字孿生模型,通過產品系統和生產系統的全數字化建模和仿真,在工程設計和工藝設計領域應用大數據和預測性工程分析技術,逐步實現智慧工廠目標🦸‍♂️,實現向智能服務型製造轉型。

“數字模型技術是新型工業化、工業4.0發展的關鍵基礎技術,是後工業化時代實現大規模個性化製造💚📬、產品創新變革的基礎。”王廣斌表示🤦🏿‍♂️🌗,“該技術對建築產業的創新變革有著重要的基礎關鍵作用,可以說是後工業化時代建築產業創新發展的‘芯’和‘根’。”

數字模型技術最早被應用於美國波音公司787項目推廣🌘💱,將三維製造信息PMI(3D Product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與三維設計信息共同定義到產品的MBD中,取得巨大成功。2003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出臺MBD相關技術標準。2013年,美國國防部在所有供貨商中強製性推行MBD標準🙍🏼‍♂️。從2009年開始,美國政府每年組織MBE高峰論壇🌳,已連續舉辦11屆🏺。

“作為世界上最重視技術創新的國家之一,美國對數字模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十分重視,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王廣斌說☣️。從目前來看,行業的數字化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歐美地區將智能製造和工業4.0發展細分為六個階段)🥮。目前,我國建築業正處於向以數字模型技術應用為主的第二階段轉型,面臨不小的挑戰➖,而走向第三階段全行業全方位的智能建造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200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信息化發展分為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產業信息化、國民經濟信息化和社會生活信息化5個層次,並將產品信息化和產業信息化作為發展關鍵的重要原因。到了第三階段🧛🏽‍♀️,建築產業鏈上下遊要建成基於數字模型技術的數字孿生,全面實現協同發展*️⃣。

“建築業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和基礎是產品信息化和產業信息化,這與數字模型技術所蘊含的理念一脈相承🕌,也是集成了建築業整個供應鏈和生產活動的智能建造發展的關鍵基礎。”王廣斌稱,“從建築業角度來看🛀🏻,國家和行業大力推行的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正是數字模型技術的代表,也是行業克服困難、實現成功轉型的突破口🤾‍♀️。而無論采用何種技術,我們都要高度重視、建立企業和供應鏈數字模型技術的研發應用👱🏿。”

知識和信息創新是數字化轉型出發點和突破口

王廣斌認為,在向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全行業共識的前提下,建築業企業必須正確理解數字化發展內涵🤶,把握轉型關鍵🙅🏽‍♀️,才能跟上後工業時代發展步伐🤸🏿‍♀️。

數字技術已經無可爭議地被認為是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決定性技術🚵。《IDC Future Scape:2020年全球數字化轉型預測》顯示,2020年~2023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投資支出將達到7.4萬億美元。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家企業中,數字技術相關企業已經占到了7家。我國各種互聯網+新業態(如移動支付、共享出行🧏🏿‍♀️、智能安防等)發展迅速🌔,在某些方面已經處於領跑全球數字技術發展的位置。可以說,中國正處於數字經濟將要發揮關鍵性作用的階段🧝🏼。

“數字經濟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產業部分,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電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二是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即傳統產業由於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質量和生產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廣斌分析稱,“建築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應當致力數據和知識融合價值的創造🥗。這是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出發點和突破口。”

在王廣斌看來,建築業數字化轉型,目標是把知識和信息應用於生產,以滿足客戶獨一無二的消費需求。具體而言🧾,推進數字化轉型,要做到企業交付到客戶手中的產品,不僅有實體🧘🏼,還要有數字化模型;推進數字化轉型🧆,要做到企業生產🌪、管理過程數字化,要建立完整、閉環的數字孿生體系,使產業鏈上下遊實現協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的創新,才是推動行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

“知識創新是價值增量源頭,信息通信技術是生產工具。”王廣斌表示👩🏻,“行業企業必須認識到,轉型追求的是知識和信息的創新,而不僅僅是獲得‘工具’。只有這樣,才能把數字世界融入每一棟建築,構築數字孿生世界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建築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建築和城市間的數字連接。而當明確了數字經濟的基本內涵是知識和信息的價值得到極大彰顯,明確了‘知識創新是價值增量源頭’這個關鍵點,建築業企業可以以BIM技術的深化廣泛應用作為產業升級的抓手🧏‍♀️,切實通過BIM與IOT(物聯網)👨‍⚕️、RFID(射頻識別技術)等新技術的結合🧗🏿,使建築業知識和數據的價值得到深化挖掘👨‍🦰,實現真正的智能建造。”

對於建築業企業向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王廣斌表示✌🏽,一是思維模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2016年達沃斯經濟論壇所作的報告提到,重塑建築業的未來需要兩個根本性突破:技術的飛速變革和思維模式的改變🧩,建築業企業要從一家通吃的競爭思維向共享共贏思維轉變。二是技術、組織😎🧑🏻‍🎨、流程、行業環境和商業模式需要變革✳️。製造業的經驗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常常會陷於組織惰性這一“陷阱”🤾,企業在追求數字化轉型時會面臨組織運營、製度環境和文化三大挑戰🕟。

面對挑戰,建築業企業應當如何應對呢🥇🥏?王廣斌以德勤咨詢2019年“數字化成熟度”調查結果作為答案。

德勤咨詢將數字化分為“數字技術能讓員工更好地與誰合作”(消費者、合作者👨🏻‍🦰、員工)和“指定數字化資質”(清晰的戰略、戰略轉型、技術供應☀️、經理鼓勵使用🛀🏻、領導者具備技能)兩部分,各行業受訪都被要求為自身企業、行業進行1(最不成熟)到10(最成熟)的打分,數字化成熟度由某一行業受訪企業的平均值決定。最終結果顯示,建築業數字化成熟度得分4.50🐞,成熟度最低。“這提醒我們🛍🧚🏿,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建築業企業要使消費者、合作者、員工之間緊密合作,同時要有清晰的發展戰略⛹🏿‍♀️。”王廣斌分析說🦹🏼,“是戰略而不是技術在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評論》研究報告的結論,有力證明了他的觀點。該報告顯示,較成熟的數字化企業關註通過集合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數據分析和雲計算等數字技術來轉變企業的工作方式🐳,不夠成熟的數字化企業關註使用單獨的某項數字技術來解決離散的企業問題👷🏽‍♀️,幾乎所有年齡段的員工都想為致力於推進數字化進程的企業工作。因此,王廣斌認為✏️,建築業數字化轉型,戰略的製定是最關鍵的一步🧛‍♂️🫐。

“真正的探索之旅不是發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一雙新的眼睛。”王廣斌說,“數字化轉型是大趨勢☝️,但是行業企業要拋棄舊思維🫄🏽,用‘新眼睛’看透徹數字化轉型內涵,要認清商業經濟發展規律𓀕👩🏻‍🚒,明確數字經濟的性質、目標,大力發展基礎關鍵技術,推動思維模式🚅、技術創新、生產管理方式以及商業模式系統性變革🎰,才能走上智能建造康莊大道,實現我國建築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範式💁🏽。”(作者系恒达平台建築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