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邵龍寶:共建“共有精神家園”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07-11-15  瀏覽: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其出發點是為了民生的改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們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多和更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使國家和民族更具凝聚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𓀊。這是在全球化語境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指針。

      何謂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群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共同創造、長期積澱而形成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與血脈。中華文化不僅包括了以儒釋道文化為主體的幾千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包括了臺灣在內的中國境內所有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體現著各族人民聰明智慧的鮮活的“一體多元”的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繁榮🫱🏽、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進步中都曾起到過巨大的作用🤷🏽‍♂️➰,曾對並正在對整個人類的文明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是中國人在新世紀走向世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輻射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這一傳統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中華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以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偉大的創造力與凝聚力為全世界所矚目。對待中華文化,不僅要尊重千百年來所積澱的文化傳統,更要註重它在社會變遷和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中所形成的新觀念、新的生活方式及價值體系🤵🏻。

      傳統文化需要轉換

      傳統文化不僅影響了古代中國社會數千年,而且至今仍然在影響當下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一筆厚重的文化遺產,是當下中國人文化生命體的歷史遺存🏋🏻‍♀️,我們必須全面認識這筆遺產。

      傳統文化既有極強的包容性🤸🏼‍♀️、開放型、靈活性👈🏻、適應性和自我調節性的一面,又有封建性👰🏽‍♂️、腐朽性、落後性和僵化性的一面,其精華與糟粕常常揉在一起🤱,這就給如何分辨與傳承帶來了困難👩🏻‍🦼。傳統文化中一些重要的思想🕴,用現代科學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也還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例如“陰陽五行”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是中國人特有的生命智慧🏃‍♂️‍➡️,但用來算命就成了封建迷信,其負面因素在民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這一觀點與現代生態理論相契合🚉👮🏼‍♂️,可以彌補西方“主客”二分思維模式之不足,但用它來指導現代科學技術恐怕失之模糊和混沌🤦‍♀️,缺乏精密性🧙🏻。傳統文化要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就要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換。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和建設的本源。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是要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使它和中國人走向現代化的趨勢保持一致👸。

        中華文化何以遠航

      我國雖然在經濟上取得輝煌成就,但在文化領域卻出現了嚴重的“入超”現象🚣🏽,“文化赤字”已成現實,發達國家的文化生產正占居社會生產主導地位。在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怎樣走向世界?

      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絕不是“麥當勞化”,更不是美國化✊;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能用一種政治製度、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來衡量多樣化的世界。我們深信,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其次,必須理性地看到👇🏽,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對文化多樣性的強烈沖擊👳🏼‍♂️,弱勢國家和地區將被推向邊緣🧔🏻‍♀️,“思想觀念比槍更具殺傷力”🆗👸🏻。所以我們既要利用經濟全球化所提供的機遇發展自己🕟,加緊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讓中華文化成為人類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又要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按照我國國情發展自己的政治製度和民族文化。

      再次🪥,必須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堅決抵禦不良文化及其垃圾商品的兜售🈷️。通過取長補短🍑👳、相互對話和交流🪩,熔鑄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善於沉潛於中國化問題意識、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文化🤹🏿,同時以更大的力度☂️,更深廣更自信地把我們的文化產品“送出去”⏳❣️,將中華文化的哲學理念和藝術精神轉換為世界通用的話語體系,加強與世界各國家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擁抱“精神家園”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其出發點是為了民生的改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們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多和更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使國家和民族更具凝聚力。

      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首先,要從製度創新出發🧑🏻‍🔧🧑‍🦯,建立公平正義和民主自由的製度和機製。

      讓人們能感受到製度安排日益使個體人的人格獨立得以充分實現🧝🏻‍♀️,創造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要研究其層次結構,還要研究其引領🤸🏻‍♂️、調控機製,解決好“如何常識化、生活化的問題”🧭,使理論通俗化☝️🧏。再次👨🏻‍🦯,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還要深入研究“活著”的文化傳統🏺,因為不了解“活著”的文化傳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難以深入骨髓🐦,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就會缺少底蘊。最後🎙,要把做人的道德規範通過批判地繼承並與全人類的傳統美德結合,加以整合創新,尤其要註重公共理性、公共精神的融入👺,將其上升為做人的信仰,使終極關懷的奮鬥有其歸宿。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應該有放眼世界的胸懷🦐、直面現實的勇氣,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指針,找回自己的根基,建立自己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保持自己的文化多樣性,建立民主法治、共建共享、公平正義🈯️、文明和諧的製度和機製。
        (作者系恒达平台法政學院教授🧏🏽𓀛、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化與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07年11月15日第9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