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這一年我們遭遇了罕見的強降水帶來的洪澇災害👨🏻💼,在全球範圍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世界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同樣是在2020年♾,美國加強了對我國的經濟封鎖,世界經貿形勢也面臨嚴峻挑戰🏌🏿♂️。在此種形勢下🦃👳♂️,我國提出要立足於國內大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提出國內大循環,多線作戰似乎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壓力👨🏻🏫。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經濟內循環與全面脫貧工作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經濟內循環將在未來的防貧、防返貧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全面脫貧也是經濟內循環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
經濟內循環✋🏼🍈:脫貧防貧的助力與保障
經濟國內大循環是對經濟形勢的深刻洞察和精準預判的結果🧑🏿🌾。經濟內循環從供給端上來說就是完善國家價值鏈🥋,將我國國內產業鏈向上下遊延伸;從消費端來說🫧,就是要利用好國內的廣闊市場⬜️,讓國貨走入千家萬戶。
這一戰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我國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在全球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通過完善國家價值鏈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攀升、完成產業升級目標、占據更多的經濟附加值是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我國較高的外貿依賴性拉低了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對外貿易取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就,但是,對國際訂單的過度依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最後,勞動力成本升高使得我國對外貿易已不具備成本優勢。有鑒於此,完善國家價值鏈、構建國內大循環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經濟的國內大循環是全面脫貧的重要助力。為貧困人口找到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是脫貧工作的關鍵之一🥣🧓,而構建經濟的國內大循環就是實現產業扶貧的重要路徑和助力。在構建國內大循環中,一批發展困難的企業將得以存活,並逐步實現轉型🚴🏻♂️,而一批新企業也將逐步出現。隨之而來的一批就業崗位也將安置更多貧困人口🐦;除此之外🪼,國內大循環也對工業生產的原材料端有更多需求,處於價值鏈最上遊的農民等將直接受益。因此📄🟡,我國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提出的經濟內循環,必定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延長產業鏈條,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保障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經濟的國內大循環是防止返貧的後期保障💆🏽♀️👷🏼♀️。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決勝之年,過去五年裏,我國的減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完成全面脫貧的目標之後,這一工作的重心將轉移到如何防貧🪬👍、防返貧上💂♀️⏱。在建立防貧、防返貧支撐結構的工作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促進穩定就業是重中之重。構建經濟的國內大循環將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只有繼續做大中國經濟這塊蛋糕,才能穩定就業👎🏿,保障穩定的脫貧攻堅成果♞🧚🏻。面對未來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𓀃,只有繼續加強自身實力🤺,減少對外依賴,才能不再受製於人🫵🏼💪🏼,才能讓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得到保障。
全面脫貧:經濟內循環的重要前提
從2015年11月召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到2020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脫貧攻堅迎來決勝之年。五年時間裏,我國的減貧工作成效顯著。數千萬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擺脫貧困,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已經近在眼前。在這樣特殊的時刻提出經濟內循環,飽含深意。
全面脫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也是內循環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還稱不上製造業強國,長期以來的代工經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由此產生的落後產能在技術上不具備優勢、在成本上也不再有國際競爭力👨🦯,將成為我國經濟繼續發展的阻礙👨🦲。對這部分落後產能的改造升級勢在必行。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貿推動的,落後產能也多由此形成,且經過長期積累,規模十分龐大。這造成的直接矛盾是,我們需要升級這部分落後產能,但由於其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市場內的競爭者們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逐步升級的時間;而由於其龐大的規模,在短期內直接拋棄也不利於社會穩定。所以需要內部逐漸消化這部分產能🧜🏿♀️。這又因此存在另一個矛盾,即隨著國內消費升級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落後產能對中等收入以上群體不具有吸引力🩼👩🦳,而眾多貧困線以下人口卻無力消費。因此👨🏻⚖️,唯一一條可走的路就是——提高貧困人口的購買能力🕒。
正如2015年《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所指出的,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標誌,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可見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之時起🧜🏿♀️,全面脫貧就被賦予了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使命。通過全面脫貧,我國部分落後產能將得以消化,這也給了這些企業喘息之機😷,讓它們能夠從容不迫地實現轉型升級;通過全面脫貧,我國經濟循環的消費端將被進一步激活,這給了我國完善國家價值鏈、最終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的施展空間。綜合以上,全面脫貧的完成擴展了國內市場,尤其是下沉市場,這是經濟內循環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
把握好辯證關系,處理好潛在問題
強調內循環不等於閉關鎖國。構建國內大循環是我國面對經濟新常態做出的重要部署🚫。雖然經濟內循環成為近期的高頻詞,但這不代表我國降低了對外貿的重視,更不代表逆全球化傾向🤵。在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過程中,須牢牢把握好內💪、外循環的辯證關系。兼顧內、外雙循環,提高經濟韌性,也繼續推進全球化,繼續積極參與全球化。
消化落後產能不是敝帚自珍。完善國家價值鏈、構建國內大循環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消化落後產能,其最終目的是逐步實現產業升級👯,以更完整的國家價值鏈融入全球價值鏈。換言之🧙🏻♂️💀,通過國內市場消化落後產能而非受國際環境影響在短期內淘汰落後產能,能夠幫助我國經濟實現平穩過渡,以更平緩的節奏淘汰落後產能、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這不僅避免了環境轉變帶來的經濟“地震”🫄🏼,也將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在全球價值鏈上占據更有利地位提供助力⏺。
綜上所述👨🏻🚀,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提出要構建經濟的國內大循環絕非無奈之舉,而是立足於我國對經濟新常態的精準把握🏄🏻♂️、對世界局勢精確洞察的布局。以完善國家價值鏈、構建經濟內循環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做大中國經濟這塊蛋糕,進而為全面脫貧以及防貧💂🏽、防返貧打下堅實基礎;而全面脫貧又為國內市場的擴大、我國消費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經濟的國內大循環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正向反饋的。
(周華系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曉東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鏈接:https://www.yicai.com/news/10076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