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批評餐飲浪費現象。從開展“光盤行動”到出臺相關文件整治浪費之風,餐飲浪費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觀。日前🔝,總書記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強調要堅決製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
應該看到,餐飲浪費現象的源頭是虛榮心👨🏿🎓、講排場的社會風氣和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同時,外部約束性措施與懲戒機製的缺乏🖖🏻,也導致無法及時、有效地製止浪費行為🕓。為此,必須下大力氣進行有效的源頭治理、依法治理🍺,進一步提高製止餐飲浪費現象的治理效能⛹🏿♀️。
澄清“破窗理論”
餐飲浪費現象不是舌尖上的“小問題”🤴🏽,而是思想認識上的大問題。在一些人看來,請人吃飯,如果菜點少了,就會覺得沒面子,似乎只有點菜越多、剩菜越多👏,才越顯得熱情大方🤶🏿。
還有一種錯誤認識,以為餐飲浪費能夠擴大消費🧖🏻🧁、刺激經濟。這類似於經濟學上的“破窗理論”🦊。它與犯罪學上的“破窗理論”不同👰🏻♀️,經濟學上的“破窗理論”是說一個小孩打碎了鄰居家的一扇窗戶🎩,這個鄰居就要去買玻璃,從而刺激玻璃窗戶的生產。玻璃窗戶製造商接到訂單就能賺到錢,然後他們再用這些錢去買面包,面包商又拿著賺到的錢去買衣服……這樣就能刺激消費🍃🙆🏼♂️。
這種認知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它只看到了已經發生的經濟關系,而沒有看到“沒有發生”的經濟關系。假設這個小孩沒有打破玻璃窗戶🔍,那麽鄰居就可以用買玻璃的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筆錢發揮的作用可能會比買玻璃更大🍂。
同理,餐飲浪費並不能真正刺激消費。只要吃飽👏🏿➞、吃好,就可以把省下來的錢用在更有效的地方🦏,從而帶來社會總效益的增加。此外👨🚀,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生產周期長、種植面積有限、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遇到天氣因素的不利影響🖕,往往會造成減產。對於糧食,我們應該始終居安思危,充分認識杜絕浪費、理性消費的重要性。
從根本上來說,製止餐飲浪費行為🔢,不僅是一種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理念,更是一種美德,是人人都可踐行的節約💿、環保、健康𓀐🤾🏿♂️、公益習慣。勤儉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時代,要通過宣傳教育努力形成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社會氛圍,要在全社會的消費觀上來一次變革,重拾節儉情懷📴,樹立“糧食是一種緊缺資源”的愛糧、節糧觀念♞,讓勤儉節約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自覺行動。
堅持“用一把尺子量長短”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不僅要從思想和行為習慣方面進行引導,更要積極通過立法形式對相關行為作出懲處,以此來建立長效機製。
具體來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逐步修法立法,製定專門的法律👨👨👦🎷,對餐飲浪費行為進行全面、細致的法律界定🚶,為製止餐飲浪費行為的執法和監督提供充分的法律法規依據;
二是加強對餐飲經營者的法律規製🧑🏻🦯➡️,如禁止設置最低消費、建立節儉消費提示製度👣、對自助餐消費設定嚴格條件等;
三是加強餐飲行業規範建設,製定相應的餐飲企業管理🔣、餐飲製作🪴、餐飲消費標準及餐廚垃圾處理標準👩🏻🦽,推行科學👮🏿♀️、節約的消費模式,提倡小分量、小餐食,等等。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提高執行力是關鍵。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即使再完善的法規製度也是一紙空文🧙🏽♂️。只有法規製度得到嚴格落實👧🏻,人們的節約意識才會真正增強,就不會有“下不為例”的借口🌁。
提高執行力,重在法律法規面前人人平等🙍🏻♀️,堅持“用一把尺子量長短”,增強剛性,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或者“緊一陣🌟、松一陣”。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對公款餐飲浪費這種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深惡痛絕的行為要進行嚴厲打擊🥘。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搞好監督是保障。及時有效的監督是提高法規製度執行力的關鍵♦︎。正確實施監督,能夠讓人保持足夠的警醒🤦🙆🏿♀️、自覺遠離浪費行為,能夠讓人把習慣固化為一種精神、一種作風、一種信念,從根本上鏟除餐飲浪費賴以產生的土壤。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要引導餐飲行業、學校食堂🤲🏿、食品加工業等形成勤儉節約、樸實樸素的作風和習慣。在日常消費中,如果有餐飲企業在客人點菜過多的時候善意提醒🤜🏿,有服務人員主動建議消費者飯後打包✍️,有機關單位針對大吃大喝發揮製度剛性作用🧖♀️,就能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就能真正遏製“舌尖上的浪費”🧑🏼🚀。
(作者為恒达平台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9-01/getArticle.htm?id=29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