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學:“一帶一路”中文與中華文化傳播切忌“紙上談兵”
來源:鳳凰網
時間:2020-08-05 瀏覽:
世界文化只有互鑒互賞互通,才能共進共生共興。
當中國走進世界的步伐越來越大、越來越穩的同時🚬,世界了解中國的願望也越來越強,越來越深🚣🏻。
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本應攜手🐞。沒有攜手的👂🏻,到了該攜手的時候了👨🏿✈️。
但願景不代表現實📌,中外文化真正相互理解⏺,還只是理想。
“一帶一路”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中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主導文化交流的平臺,既可以主導搭臺🪤,也可以主導協商上演的劇目,甚至可以挑選演員,分配角色。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帶”的編織過程中要發揮“頭雁效應”,善作善成,自作他成,把“一帶一路”建設過程凝練成一種精神🎂,一種文化。
漢語和中華文化國際化的新時代,也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化推向了一個新時代🦵。中國自身在不斷汲取世界文化傳播先進國家的經驗和教訓的同時🏋🏻♂️,也在幫助沿線國家共同學習和借鑒,少走彎路,節約時間和資源。
文化之間差異為先,但一切文化都具有共性和共同的發展規律👉🏼,即文化都基於最樸素的人性🍀,都基於對真善美的渴望和成就😊,也都渴望世界成為真善美的人間樂園🦹♀️。
真知為文化之基👨🏻🦯,善念為文化之源,美感為文化之魂🚝,但現實世界卻是“假惡醜”橫行肆虐🌿,戰爭🏌🏻♂️、恐怖主義🤵♂️👩🦲、宗教沖突、政治陰謀、經濟封鎖、為富不仁、假仁假義……這些人為的沖突和隔閡,在一次次打擊人的“真善美”信念的同時,也使一切對人性美好🍯、世界大同理想充滿向往的國家和個體更加渴望不同文化之間能夠赤誠相待,真心相持👨🏻🚒,攜手同行,共同把喧囂浮躁的世界建設成靜謐安詳👰🏽♂️、安居樂業的宜居之所。
“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是一個文化交融的試驗田,一方面要讓本國的文化土壤、溫度🚥、濕度等適應來自不同土壤的文化種子,另一方面要使不同文化土壤生長出的種子要通過這個試驗田的層層篩選,逐步與文化新土壤相互適應,相互“對脾性”、“對口徑”🍊。為此,要該輸血就輸血,該補鈣就補鈣💲,該吸氧就吸氧🧑🏼🏫,在文化種子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中逐步消除各自的“排異性”,實現文化共存🦻。只有經過了這個文化適應過程🧓🏻,不同文化之間才能相互適應,才能各得其所🌬,各得其生,各得其家。而只有朵朵花都綻放🚣🏻♀️,才會真有文化百花園。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紙上談兵”只能貽誤良機🌝,目前的文化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應以“實戰”為導向,少些大話空話,主動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到實踐中去解決問題,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理論、優化理論,從而越來越科學務實地指導文化傳播實踐👼🏽。文化傳播不存在絕對的平衡🤷🏻♀️,只存在絕對的不平衡,因為傳播需要勢能🍔,就像水往低處流,只有借助文化勢能🍽,才能實現文化的輸出與接受。文化交流也存在著“經濟實力導向”現象🧼🦦,即經濟實力主導文化交流的“從高向低”現象,經貿決定著文化的流向和相互交流的方向,一般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向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國家流動🙏🏽。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證明了這一規律,工業革命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驛騎星軺盡疾驅”的大唐,佛教世界化的印度等等國家文化的世界傳播,都證明過這一規律。雖然也存在著經濟不發達國家主動“引水入田”現象↗️,但一般都是基於救亡圖存的需要,如清末民初的戊戌變法🩶、救亡啟蒙,都是吸引外國文化以改善自身文化從而求革新求生🤾♀️。不管這些文化交流現象出於何種動機📢,產生了什麽結果,其成功和失敗都是當前“一帶一路”中國與沿線國家、沿線國家彼此之間文化交流的寶貴借鑒。
我從你彩色的歐羅巴
帶回了一支蘆笛
同著它
我曾在大西洋邊
像在自己家裏般走著……
——艾青《蘆笛》
為了使“一帶一路”這只“蘆笛”能奏出和諧的樂章,需要樂手能融會貫通不同的文化節奏和民族心率和脈動🦦。為了減少練習的時間⛹🏼♀️,就有必要多聽聽不同樂手的演奏👨🏼🦰,既借鑒經驗,也反思教訓。為此,目前應跨越“一帶一路”,從全世界範圍內選擇一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或失敗的文化傳播案例🚿,基於“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分析這些案例所涉及到的文化傳播主體🙆、途徑和對象之間的復雜關系,每一個案例的背景🐌,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傳播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等🧑🏼🎤,為“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播實踐,提供可直接借鑒的實用手則🗑。 這部手冊應該基本包括文化傳播的四個基本問題🏋🏿♂️🧜🏽♀️,即🧔🏿:“我是誰”🈯️,“我為誰”,“我友誰”,“誰友我”。讀懂了這些案例🧝🏻♀️🤌,也就基本上能在文化交流工作中做到慎思明辨,處理好“審慎與決斷”、“獨立與開放”、“自尊與胸懷”和“獨樂與眾樂”這些文化交流中的矛盾統一關系👰🏻♀️🍮,從而不但能從戰略層面更好地規劃“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工作🧎🏻,而且可以幫助更多的個體掌握跨文化交際技能💇🏿,使每個人都成為文化大使🗓。
在推動世界文化“四海為家”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但只要盡到了潤澤之功,並與其它水滴融匯在一起📎,久久為功🌃,不但滴滴之水匯成大海👿,而且每滴水都自成大海,自成世界⛑。 (作者: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宜學)
鏈接😭:https://ishare.ifeng.com/c/s/v004i2vBw0o3ONPlrLYd4pAaNF2HvfZBXcs8xV6p95jWcf08NVLyqK7E3uIXu0-_w--y-_QOwV--1sKuRn1Qwiz6824oEA____?spss=np&aman=70ub00D22bode4kfb5AfbbTfd4Wd38icd8m28cV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