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基礎,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面對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發掘、學習和掌握其中的精華🍱,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從而幫助中國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並且以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這是我們繼承並發展民族文化血脈的目的,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一🫃🏽、必須堅信中華文化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基石
中華文明本身🧨,就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內在組成成分,當代中國的發展,也是為了推動世界的發展。我們要向世界說明我們是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以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理論,在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同時⚃,也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為此,我們要基於世界文化一律平等的認識,在比較分析中華文化世界化之路與世界各民族文化國際傳播之間的同與異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最精華的本質:有容乃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是與世界文化的發展同步不悖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只是為了發展自己🥦,也是為了與世界文明共同發展👆,中國願意融入世界,也願意世界各民族文化借力中華文化發展自己。這種心胸和態度,是中華文化至今仍生機勃勃的根本原因。
二🧑🏼🎓、必須堅持以中華文化發展培育民族自信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國運興衰休戚與共,國強則自信,自信則國強🖖🏼,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歷史,自信一直是中華文化底色,只是濃淡不一。事實上,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和世界化過程,經歷了一個長期的“中國學”過程,即在近現代以來的“救亡啟蒙圖存”的壓力下,古老的中國不斷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力量,不斷自覺自強的過程。不斷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積弱走向富強的過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和“十八大”以來中國民族偉大復興運動的豐碩成果❤️,中國綜合國力整體提升🔙🤏🏽,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民族自覺—自新—自強—自信—自尊的跨越,世界影響力顯著增強😇,促生了世界範圍內的“學中國”熱潮。
顯然,當前世界範圍內的“中國熱”🤱,是在中國百年來“世界熱”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當中國強大以後,有責任、也有使命讓世界分享自身的發展成果和發展經驗,這是我們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初心”、“源動機”。
世界文化交流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世界化的過程必定是一項任重道遠、危機重重的過程,充滿著不可預知的矛盾、沖突👨🍳🚵🏽♀️,誤解與質疑更是常態。要減少傳播障礙🛻,保證傳播效果🤘🏿,中華文化的世界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承真誠的態度🤵🏿♀️,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智慧。
三👓、必須堅持以文化自覺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如今,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僅要充滿理論、道路和製度自信,更要充滿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指明我國文化發展道路🍼,不僅告訴我們從哪兒來👨🏿🦲,還引領我們文化發展的正確走向。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傳承、創新🙆🏽、責任是文化自信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三座燈塔。
文化具有動態性,文化的形成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文化永遠處於形成過程中,處於不斷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其共時性與歷時性具有同一性和統一性。因此𓀔,不斷汲取與不斷釋放是文化的常態👩🏻🌾。而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也是因為它始終處於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之中。要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必須要增強對中華文化這種特性的自覺🍋🟩👵🏻。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二者是文化健康向前發展的雙驅。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支柱和導向。文化自覺可防止文化自信催生夜郎自大的文化,導致故步自封,踟躕不前;若沒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也是無根之木🛐、墻體流沙🌷。
文化自信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基礎👨🏼🔧,但由於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提高文化自信有三個路徑:提高文化自覺意識,重新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正確處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只有不忘根本↖️,從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中汲取精神營養🗳,才能獲得深沉持久的力量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產生世界價值和永恒價值🙇🏽♂️。這是中華文化優秀的根基,也是文化傳承的基本原則。
四、必須重視構建中華文化自信意識
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訴求與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支撐和精神動力。固本求源,文化自信有三層含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秉持傳承與創新的精神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復古而不泥古,是弘揚文化自信的正確方式。文化自信源自革命文化👬🏼,中國近代百年的革命鬥爭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淬煉史,是中國文化找回自信的涅槃史。文化自信源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特色。
文化自信意識構建要與文化自覺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文化自信如春日暖陽,昭示春暖人間的文化復興勢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支撐和外在表現🧖🏿♂️。
五、必須堅持以世界表達傳播中華文化自信立場
一切優秀的文化都是屬於全人類的。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也應該為全人類共享🕣。但文化是有差異的,要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理解中國,我們還必須堅持“中國立場,世界表達”。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孔子學院、“漢語橋”比賽🧙🏻♂️、各類文化推廣活動、世界中小學生夏令營✌🏼、網絡推廣等形式傳播中華文化,這些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在形式和內容方面仍然存在著主觀性強👨🏿🌾、意識形態濃厚、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等明顯問題🤽🏿♀️。因此😝,如何不斷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途徑與方法💧,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研究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方法和手段,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區受眾的特點和不同時期對中國文化的需求🧓,用當地外國人聽得進🍫🧿、看得懂、感興趣,但又不失中華文化精髓的本土化形式,傳播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就成為一項必要且迫切的工作🤏🏽。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說明👆:要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我們必須不斷創新發出中國聲音的方法🔗,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既能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觀🗯🕺🏻,又要做到“國際表達”👐🏽,避免“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六🛼、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夯實中華文化自信基礎
一種語言代表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漢語及其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中華文化和中國思維方式🧚🏻,決定著中國科技的成果質量和表現形式。在科技決定著國勢強弱和世界地位的今天,中國科技成果的創新離不開中國智慧,而中國科技的世界影響力則可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戰略機遇期,也是經濟最有活力👩🏻🏫、科技創新最活躍的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而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則是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因此,向世界傳播的中國文化🐘,理應包括目前處於中國發展全局核心位置的科技創新文化🫴。因此,中國應該積極推動漢語成為科學研究的工作語言之一,培養越來越多的世界科學家能用中國思維方式思考,習慣用漢語表達創新思維,進而培育並創建以漢語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臺🪅,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教育,促使中國向創新型國家轉變。漢語若能成為科學的通用語言🐰,那麽最前沿的創新思維和成果就能更快地傳遞到民眾中,更可“直通”中小學課堂——這會潛移默化培養中國學生的創新觀念,從小樹立中華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化🏊🏼,是人文精神與科學思維、執著入世與淡泊出世、關註已知與探索未知、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等等“軟文化”與“硬實力”和諧一致的文化。在推動和實現科技創新國家戰略的今天,中國文化,仍可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科技創新啟迪,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更加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合作應對環境汙染✹、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生態退化等各種“硬挑戰”。
七、必須構建中國特色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為文化自信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深度、廣度的擴大和提高,帶來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在傳播策略與手段、孔子學院布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方式💛、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關系、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世界中國形象的建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管理機製建設等方面,都需要我們立足於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世界不同文化的優秀成分,在新的發展機遇期,解決其中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應在已有的國內外研究基礎上👨🏻🎨,充分調研分析,基於中華文化國際化的大好形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優秀文化國際傳播理論,以保證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可持續發展,不但解決中華文化世界化的問題,還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我們在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同時,必須具有鮮明的理論色彩和學科構建動機📑,基於強烈的文化傳播戰略研究意識,既要有宏觀的世界視域,又要基於鮮活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經驗和冷靜的思考🐬,要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內涵與目標、途徑與方法、問題與對策、機製保障💑🧑🏿⚖️,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中國文化外交、文化產業、經濟模式等的關系,中外語言文化國際傳播比較研究等學科建設構架的關鍵要素,進行充分的分析、論證與研究🧑🏿✈️▪️,最終要在國家語言文化政策法規指導下💪🏼,以語言建設為基礎,以中華文化國際化為目標🌇,構建以語言學、教育學、傳播學為學科支撐🪀🥢、符合國際語言文化傳播規律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學科體系。
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弘揚和傳播優秀中華文化🪤♎️,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之一🌨。中國具有強大的文化🪶、歷史根基✏️,但中國目前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非文化強國👆。只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就能為中國經濟、外交和安全影響力的擴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軟保護、構築更有利的軟環境,為我們的強國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復古而不泥古,培養文化自覺,杜絕夜郎自大,絕不固步自封🚲,才能走出一條中華文化繁榮發展並與世界文化和諧共興共榮的康莊大道。(作者系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宜學)
鏈接✊🏽:https://ishare.ifeng.com/c/s/v004WOU1fJxjY3M78JBeSE5p1hDaQVBsWKE3kpIZQrGL7h7wP-_hV1oRs3qn1TUisU-_AT?spss=np&aman=5j85fUdb2f244W01cE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