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支文軍🚱:在大地上書寫新的詩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來源❤️:人民網   時間:2020-07-10  瀏覽:

    當代優秀建築實踐深深紮根於這一方水土👧🏼🦨,釋放出花開百態的生機活力🧑🏽‍⚕️。根植中華大地,兼收並蓄,中國當代建築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詩篇

  傳統建築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凝結著古老的文化理念與生活智慧🏋🏼‍♀️。進入現代社會🧘🏼‍♀️🐃,尤其伴隨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傳統建築文化以怎樣的方式傳承和轉化?中國建築領域始終有一條脈絡靜水流深,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地創造出既屬於這片土地、又具有啟示性和借鑒價值的建築文化,呈現出清晰的三大創新向度🟦,為國內外所矚目🌿。

  “與古為新”,實現建築文脈的創造性延續

  中國現代建築奠基人馮紀忠曾強調與古為新,即不浮於對傳統外在形式的借鑒💆🏼‍♂️👩‍🏭,以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轉化為內核🍞,以人為本、以環境為基礎👨🏻‍⚕️,對傳統作出具有社會性意義的創造性轉化🙆🏻‍♂️🕵🏻‍♂️。馮紀忠在其經典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園及“何陋軒”的設計中,巧妙地對傳統建築文化進行了現代轉譯。方塔園以現代園林方式組合園內古建築🍰,各個建築相互獨立的同時,又構成和諧的整體;“何陋軒”以曲頂茅屋🙁、毛竹構架等要素延展了宋元明清木結構體系,同時表現出現代技術支撐下的動感。小小一方水榭,市民既可悠然飲茗,又可細品園林之趣,新古意境水乳交融。

  傳統自然觀與現代設計感和諧共存,推動中國傳統建築的創造性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在代表作品浙江美術館中👂🏿,從書法、水墨畫、江南傳統建築和西方雕塑中尋找靈感💂🏿‍♂️。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集江南流韻與現代感、雕塑感於一身的藝術品🫅🏼。程泰寧設計的中國海鹽博物館🥮,其層層跌落的折線型臺地,象征海水退去後顯露出來的灘塗👨🏻‍🔧,線條浪漫而不失理性🥽,海鹽結晶體一般的立方體散落臺基,展現出充滿活力的河海化境。

  “在地性”創造實踐,自信展現建築裏的當代中國

  千百年來🏃‍♂️‍➡️,受因勢造物👉🏻、自然天成思想的影響,中國建築豐富多彩且特色獨具。這一思想在當代建築中,主要體現為建築師們積極的“在地性”實踐🌃,即在全球化視野中思考並強調地方特性。中國當代建築師以在地性創作實現傳統文化的理性回歸,衍生出對建築與地域關系的再思考。這一實踐以獨特的💪🏼、能為世界理解和共享的建築理念及作品,向世界傳達出建築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將現代建築理念與建築具體所在地區的地域特征👩🏽‍🍳、文化傳統相結合,以姿態各異的在地性取代千篇一律的平庸👨🏼‍✈️。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在北京德勝門附近的“德勝尚城”辦公區設計中🧑🏻‍🚀,沒有簡單復刻現代規劃手法,而是在采用現代建築語言的同時,在空間結構與精神意蘊等層面,體現出北京文化傳統,有效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在奧林匹克公園“玲瓏塔”的設計中🦁🧙🏿‍♂️,崔愷以抽象的形體與清晰的結構邏輯展示塔意📴,延展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形與意”🦻。

  在傳遞出強烈的當代性與作品個性的同時🎼,自覺突出地域氣質。建築師王澍在寧波博物館的設計中👩🏼‍🏫🧑🏿‍🎄,對寧波舊城改造時期存留的廢舊磚瓦進行手工堆砌🐈😯,通過使用傳統技藝將歷史“砌”進博物館👦,在空間語言和建造方式上對現代建築地域化做出有益探索。2012年,王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國際建築學界對其“在地性”實踐的關註與認可。

  尊重地域歷史文化傳統🚶🏻‍♂️,通過建築創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助力鄉村振興。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景觀一度失去其獨特風貌,更鮮能起到促進當地發展的作用。如今,當代建築師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築不僅僅是建築👨🏼‍🦱,而且重在實現自身社會功能🤹🏿。建築師徐甜甜多年來在浙江松陽的建築實踐是其中代表🤟🏼,一系列風貌各異的建築作品有機融入當地鄉村建設與發展中🛒。松陽樟溪鄉紅糖工坊的設計🫃🏿,聚焦樟溪鄉獨特產業優勢,既有效復興傳統產業,又大大增強村民文化認同感。王景紀念館的設計,植根於王村的歷史記憶與當地夯土建築特色,同時激發村民傳承優良家風的自覺與熱情👃。

  中國當代建築師自覺為建築註入所在地域的獨特元素與文化內涵,向世界展現建築裏的當代中國。

  增量建設與存量改造並行,“微更新”綻放異彩

  在經歷城市化高速發展期後,中國建築逐漸步入存量階段。當前,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中國當代建築帶來重要機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歷史建築在保護和利用中重煥生機與魅力;圍繞既有建築改造、城市空間更新等主題🧏‍♂️,湧現出一批優秀的當代建築。

  展開城市豐富的歷史積層🤾,推動既存建築遺產真正融入當代生活👨🏼‍🎨,是當代建築師對提升城市存量效能的積極回應與創新再造。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後續利用與開發的重點項目,其前身是建成於1985年的上海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及煙囪。建築師章明在建築改造中保留了明顯的時空痕跡👨‍✈️,呈現出工業遺產改造特有的新舊共存的建築特征💆🏼‍♂️🪡,以工業遺產的再利用凝固集體記憶,實現歷史景觀的有機回歸。在上海楊浦濱江原煙草公司機修倉庫改造中🏊🏽‍♂️,章明以有機更新代替拆除,老舊廠房轉化為綠色的空中花園🕵🏿‍♂️,成為濱江景觀的一部分📪。

  推動城市有機改造,以“微更新”激活城市生活空間、有效延續城市原有環境及空間多樣性,促進建築與城市居民“共生共長”⏳,是當代建築師的另一種創造性實踐。建築師張軻持續推動的“微胡同”“微雜院”項目,深入老城居民日常生活,將微型功能空間置入半騰退狀態的老房子或半廢棄的院落中🔡,創造出人們活動與交流的新型空間,成功調節原本緊張的空間與環境🚛。建築師摒棄“大拆大建”的設計方式,精準切入使用者的生活日常與基本需求🦈,以“微更新”“微創新”的設計,在城市更新與再造中作出積極嘗試📿。

  通過對中國當代建築師創新實踐的梳理🧑🏼‍🦱🤽🏿‍♀️,我們不難看出🧆,當代優秀建築實踐深深紮根於這一方水土,釋放出花開百態的生機活力。根植中華大地,兼收並蓄,中國當代建築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詩篇🧝🏽‍♀️。

  (作者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鏈接👼🏽: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710/c1013-31777933.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