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B8/2C/86659C0788C909A931CF2FD0BE7_5D1ADD0B_13B72.jpg?e=.jpg)
圖🧓🏽:從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供應鏈來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替代也難以複製
近期有外媒報道譯文指👨👦👦,日本和美國的一些政府官員聲稱要本國企業搬離中國,並願意支付企業搬遷費用,由此引發了輿論場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議題發酵🧏🏿♀️。而事後聰明的網友發現,中文翻譯稿中的個別外國政府官員講話不準確,該官員希望企業撤離中國談話用的都是虛擬語氣👩🌾,充其量不過是其“美好”願望而已🈚️。眼下的事實恰恰相反💁🏼🧑🏼🎄,外資並沒有如某些西方國家的政客所願撤離中國,反而呈現出加速流入的態勢。
資本市場的反映最直接最敏感🆕。4月份以來,北上資金持續大舉流入A股市場🧝🏼,4月淨買入資金已經超過532億元(人民幣,下同),逆轉了2🕷、3月流出近1000億元的態勢。當前,眾多外資投行對中國資產持“超配”觀點🔐,海外投資者近期在加碼中國市場時也更加果斷力度更大👮🏽♂️。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市的取得全面成效👩🏻💻,新《證券法》的實施和中國資本市場製度的不斷改革完善🧙♀️,以及中國精準有效、有節製的刺激政策😱、新老基建有機結合的基建投入等組合拳發揮作用,中國經濟有望在二季度實現全面復甦👦🏼,將為資本市場註入新的活力和強勁動力💃🏽,外資淨流入將持續。
外資大項目快速推進
外資對實體經濟的投入沒有明顯減少💁🏻,新的投資不斷在增加🤸🏼♂️🏍。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接收國之一,幾天前中國北京、惠州,以及美國達拉斯三地舉行的“雲開工”儀式♾,宣布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正式動工👾🤌🏻。零售巨頭開市客宣布將在上海開設其位於中國內地的第二家門店,星巴克、山姆會員商店、羅森等紛紛宣布將加大在華投資。近日🕰🏌🏼♀️,霍尼韋爾新興市場中國總部項目正式落戶武漢光谷💆🏽♂️♙,全資子公司霍盛工業科技有限公司已註冊成立🏋🏻♂️。這是今年以來😷,首家在光谷設立獨立法人公司的世界500強企業🚴♂️。
上海是外商投資的熱土和高地,也是全國吸引外資的風向標,今年一季度上海利用外資逆勢上揚,吸引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3月實到外資18.72億美元,同比增長20.8%。近期落戶上海的項目和企業普遍具有項目開放力度大、投資額大的項目多💇🏻♂️、產業先進性強✅、項目能級水平高四個特征。比如香港怡和集團新設徐匯濱江綜合體項目,總投資45億美元,日產與東風合資的汽車金融項目總投資8億美元、西班牙海斯坦普投資性總部的增資項目總投資7.2億美元等。
上述外資大項目的快速推進🧎🏻♀️🥥,顯示了外資對中國發展前景的強勁信心↕️。中國美國商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受訪企業未來三年在華再投資意願依然強烈,近七成企業計劃2020年在華再投資🎥。這些都說明,外資撤離中國是個偽命題。
當然,我們不否認,由於疫情蔓延暴露出來一些國家在醫療防護物資等特定商品的短缺🚊,使得某些國家希望特定商品生產企業回流以備未來之急需。但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來看🚵🏼♀️𓀑,外資企業的跨境投資是市場經濟規律決定的一種長期資本活動,不是政府官員的意誌所能左右的。這是因為🎲,外資企業一般都不是政府控製的企業,政府官員是有任期的🟤,而外資企業是要長久活下去的🩰◀️,企業是否搬遷決定權在企業而不在政府㊙️。企業是經濟動物,都是逐利的🏷,哪裏有市場、哪裏生產成本低、哪裏能夠盈利賺錢,就到哪裏投資生產👳🏽♂️🏋🏻,這樣企業才能活著和發展⚀。中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鏈配套體系,相對較低的綜合生產成本🦿,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對外資的吸引會越來越大🏤。
從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供應鏈來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替代也難以複製。中國製造業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鏈重要組成部分,研發投入全球第二,全球製造業領域的創新大都離不開中國🧗🏻。2019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下降✸,而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上升。事實和數據也證明🐘,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供應鏈優勢明顯↪️,特別是像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紡織服裝等行業的全球產業鏈,高度依賴中國🎞。
中國是33個國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65個國家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作為全球工業品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的工業產業鏈不斷汲取著來自於世界巨頭們的先進技術和產品😧,然後又源源不斷生產各類產品輸送至全球各個角落。目前中國是全球疫情最先得到控製的國家🧑🏿🦳,在許多國家停工停產的情況下,中國生產的防疫物資和生活用品,正源源不斷的發往世界各國🧺,有效支援了世界各國抗疫,也維護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在目前情況下,要求外資從疫情控製好的國家撤離到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製的國家👩🌾,顯然是不現實的🦣👨🍳。
有人擔心,疫情會導致中國的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一些國家,這種擔心也沒必要,因為這些國家不具備中國的重化工業基礎產業鏈。重化工業相當於工業經濟中的基礎設施產業🧑🏻🦱,沒有重化工業,就沒有現代工業經濟所必需的原材料生產能力和機器生產能力。中國作為後發國家,歷經幾十年建立起自身重化工業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某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並不能在短期內建立起完整的重化工基礎產業鏈👶🏽,目前沒有取代中國的基礎條件。
理性看待個別供應鏈外遷
但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也面臨著分散化💆🏿♂️#️⃣、就近化和多元化布局的挑戰𓀍。跨國公司過去極為講究供應鏈的高效和成本低廉,後疫情時代可能會更看重供應鏈的安全性,有的企業可能會全球開設多工廠以更接近終端客戶☆,同時企業也會提升對冗余庫存的容忍度,以避免例如此次疫情導致供應鏈終端的短期衝擊。這些都需要中國企業有所準備,未雨綢繆。對於少數外資企業出於產業鏈安全的布局考慮🏊♂️,將某些產業鏈、供應鏈外遷👨🏽🍼,我們也要理性看待,企業都是逐利的🧚🏼♂️,有為利而來,也有為利而往,想來的總會要來,想走的攔也攔不住,沒必要大驚小怪🧑🏿🌾,驚慌失措💂🏻♂️。
中國將以更大的改革開放力度,建設高水平高層次開放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投資者提供更有力的保護↩️、更高效的服務👴🏽👩🦲、更公平的市場◀️,為外資企業也為本土企業創造更為開放、公平👩👦、透明🍲、安全、有效的國際化🏓、市場化🔏、法製化的投資、經營和發展環境🏂🏿,努力推進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恒达平台財經研究所所長教授 石建勛
(原文鏈接⟹:http://www.takungpao.com/finance/236134/2020/0504/44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