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林:“超級裝備 大國重器” 三年38個城市記錄中國“硬實力”
來源:人民網
時間:2019-10-25 瀏覽:
(一)
超級裝備是國家“強盛度”的標桿,大國之大,不惟有科技裝備數量為多,且須有“超巨”裝備以一當百,以一敵千,在國計民生中擎天架海,撐起國家建設的“大字號工程”。
科技含量居於世界前列的“大字號工程”,跨越式加速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改變了每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如大型紀錄片《超級裝備》的總導演、總撰稿韓晶所言,這些高高在上的尖端裝備,恰恰與人們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生活中每一次美好的提升,都是拜其所賜。
三年磨一劍的《超級裝備》,聚焦當今中國“大字號工程”中的關鍵技術,展示了聞名遐邇工程背後舉世罕匹的“隱身勛臣”。
首先是鏟鬥容量為75立方米的礦用挖掘機,它是當今世界鏟鬥容量“大哥大”,巨臂一揮挖掘的一鬥物料,可以裝滿兩節火車廂,一年可挖掉的土石方相當於三個“北京鳥巢”。其次是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作為隧道掘進裝備,是名副其實的“超能穿山甲”,自重達3000噸,掘進推力為12000噸,所過之處,掘進、出碴、襯砌一氣呵成,一條完整的隧道就已告竣。第三是AP1000常規島汽輪機低壓轉子,作為當今世界上鋼錠最大、鍛件最重、技術難度最高的核電關鍵部件,被譽為“核電之心”。第四是“三峽升船機”,它是全球範圍內技術難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全平衡式垂直升船機。作為“超級電梯”,能裝載3000噸位的船舶,以每分鐘12米的速度,將船舶提升到113米、相當於40層樓的高度。僅僅只需37分鐘,就能讓船舶從三峽大壩的下遊翻越百米落差抵達上遊,而此前則需要花費四個小時。第五是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是支撐“取有余以補不足”的“西電東送”工程的關鍵核心部件,被譽為“西電東輸之心”。
此外還有征服星辰大海的必備“神器”——12S90特大對接型船用曲軸;為天然氣長距離輸送提供動力的超級核心裝備——20兆瓦電驅壓縮機;當今世界唯一能夠開展四肢、骨盆和全脊柱手術的骨科手術智能機器人;為“再生醫學”開辟前路的生物3D打印和實現了整體打印大型復雜金屬結構件的金屬3D打印;日采煤3萬噸、相當於1000個采煤工人一個月采煤量總和的MG2660智能采煤機;代表著全球汽車沖壓工藝最先進水平的高速智能沖壓裝備等。把如此多的“天尊級”國之大器打造成系列紀錄片播出,實乃盛世曠舉。
(二)
超級裝備不惟有巨人身形,更為關鍵的是高技術含量,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水到渠成和當下創造力的總釋放。
作為工業科技題材的紀錄片,科普製造原理是應有之義,但是《超級裝備》要呈現的是奇跡的誕生,而非製造流程說明。因此,在展現裝備的巍峨雄姿,追求影像的攝人心魄時,《超級裝備》力求用豐富的鏡頭語言,靈活多變的場面調度和生動形象的解說詞,將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趣味化和感性化,讓這部科普紀錄片富有人文魅力,使觀眾感受到超級裝備並非是只有千鈞蠻力的機械“怪獸”,而是可感可觸、充滿靈性和溫度的夥伴,油然而生敬意和自豪感。
對於大多數目睹過超級工程外觀的普通民眾而言,對內部構成和建設過程充滿好奇心,而滿足觀眾這種探秘的心理,是《超級裝備》的敘事核心。通過三維動畫和工程師現身講解,化繁為簡、由表及裏地解釋了裝備的工作原理及核心技術,特別是對製造難度的條分細縷,讓觀眾腦洞大開,不得不佩服中國科技精英的高超智慧和九轉功成的非凡業績。
此外,該片還通過模擬地理定位,給觀眾建立空間位置概念,把發生在不同地域的超級裝備製造場面並置展示,給人以中國大地處處火熱建設、處處日新月異的感覺。
(三)
講述國之大器,核心是講述當下中國的故事,讓國人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中國”,讓世界認識自己“不認識的中國”。
作為國之重器的超級裝備,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國家繁榮、民族強盛的標誌,也是凝聚民心、文化自信的載體。大型紀錄片《超級裝備》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對於擁有五千年歷史、14億人口的中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盡管超級裝備本身“體大思精”,但普通國民對其科學原理和內部構成卻了解不多,對於他國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超級裝備》在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方面,可謂恰逢其時,錦上添花。
為了高質量的完成該片,攝製組耗時三年,朝乾夕惕,行程萬裏,深入38個城市和地區,進工廠,下車間,攀高塔,入地坑,肩扛沉重的攝影器材,登上百米高的裝卸船機,拍攝工業建設的宏偉景象;深入地下數百米深的礦坑,拍攝智能采煤機采掘的震撼場面。最終從經緯萬端的幾十小時素材中,從“獨立裝備”、“核心裝備”、“智能裝備”三個層面,創作出150分鐘故事。
本片於10月23日晚10:00 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讓我們為超級裝備的締造者——中國幾代裝備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原文鏈接:http://sh.people.com.cn/GB/n2/2019/1025/c134768-3347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