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 軒🅾️:中國三家日報關於美伊戰爭報道的新聞框架分析

來源:中華傳媒網   時間:2006-07-30  瀏覽: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大眾傳播學框架分析理論,選取了中國三份不同媒體中伊拉克戰爭報道為樣本,對其中的新聞報道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探討一下中國三份日報對伊拉克戰爭這一事件的一些相同與不同的主觀解釋和思考結構。
 
前言
  美伊戰爭於2003年3月20日爆發🙇🏽,盡管它離中國很遠,但是相信大多國人通過中國國內的媒體了解到了這場戰爭,中國的媒體把這場戰爭“帶回”了國內🐒,使這場戰爭成為國人當時經常談論的話題。中國大眾傳媒對這場戰爭的連篇累牘也是前所未有的,並且這次中國的電視傳媒還首次直播了這場戰爭,更給廣大中國受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而在傳媒與戰爭的研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矛盾,傳媒很快將戰爭的一些方面變成公眾焦點而毅然將其他方面棄於門外,中國傳媒帶給我們一種怎樣的客觀真實呢?筆者試圖通過框架分析理論💆🏽,探討《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這三份日報對這場戰爭的建構過程🧏🏼‍♀️💆🏻‍♀️,分析出它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研究方法
  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逐漸受到國內外傳播學者的重視並且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Goffman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一書中,曾其理論曾源自人類學家Bateson的概念,代表個人組織事件的原則與主觀過程。Goffman強調框架使人們將社會真想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依據𓀚🙅🏿‍♀️,人們借由框架整合信息🔶,了解事實。美國學者Gamson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論最重要的一名學者,他曾指出社會學家是用框架理論就如同心理學家使用基模理論🦴,因框架乃是人們組織事務的原則,其功能在於提供人們整體性的思考基礎🦻☄️,針對一連串的符號活動發展出中心思想,建構其意義。社會學家Tuchman曾經表示,新聞並非自然產物👨🏽‍⚖️,而是一種社會真實的建構過程🧑🏻‍🎄🚽,且是媒介組織與社會文化妥協的產品,具有轉換或傳達社會社會實踐的公共功能。
  報紙選擇:選取三分報紙,《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人民日報》是中國官方報紙,傳達政府的聲音。《北京青年報》被認為是比較受歡迎的一家商業性報紙,它尤其在城市青年中間比較暢銷📗。《華西都市報》是一份比較有影響的都市報,近幾年來,都市報以其徹底的平民化🗽🤴、市場化姿態,成為報業新銳🚻。
  時段限定:筆者選擇3月20日到4月15日👩‍⚖️,從開戰首輪空襲到主要戰事結束階段。
分析討論
1、 消息來源
  在任何新聞中,消息來源均可視為是塑造框架的重要變項,不同記者往往為了支撐記者自己的說法而會尋找不同的消息來源,消息來源的作用不僅在於提供客觀報道的證據🙎😥,更可能在與協助記者框限文本的內容。
  《人民日報》的信源主要來自於其它國家政府(26.4%)美英聯軍官方(18.2%)🎪🧝🏿‍♀️,中國專家(12.6%),其它國家政府的消息比例較高,中國官方的消息相對來講較少。《北京青年報》消息來源最多的是來自美英聯軍官方(40.8%),其它國家政府(9.9%),同時一些信源也來自於歷史資料(8.5%)🤱🏻。《華西都市報》消息來源最多是美英聯軍官方(52.4%),其次是伊拉克官方(11.6%),其他國家政府(8.4%)🧑🏽‍🎤,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相同點在於來自其他國家政府的消息都占了較高的比例,說明了三份媒體對國際社會的反應都是比較關註的,同時來自美英聯軍官方的消息明顯高於伊拉克官方,可以看出作戰雙方聲音有強有弱☂️。略有不同的是《人民日報》更多的信源來自於國際社會👰,而《華西都市報》和《北京青年報》更多來自於作戰雙方⏲,尤其是美英聯軍官方🐗💱,同時《北京青年報》信源中歷史資料占了較大比例。
表1:《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伊拉克戰爭報道消息來源
 
人民日報
北京青年報
華西都市報
來源
數量
比例
數量
比例
數量
比例
美英聯軍官方
49
18.2%
144
40.8%
131
52.4%
美英聯軍士兵家屬
6
2.2%
4
1.1%
0
0.0%
伊拉克官方
11
4.1%
29
8.2%
29
11.6%
伊拉克平民
7
2.6%
13
3.7%
6
2.4%
美伊雙方
22
8.2%
22
6.2%
18
7.2%
中國官方
10
3.7%
12
3.4%
4
1.6%
中國民間
6
2.2%
6
1.7%
0
0.0%
中國專家
34
12.6%
31
8.8%
15
6.0%
聯合國
4
8.2%
5
1.4%
7
2.8%
國際組織
22
5.6%
2
0.6%
1
0.4%
歷史資料
15
1.5%
30
8.5%
11
4.4%
其他國家政府
71
26.4%
35
9.9%
21
8.4%
其他國家民眾
9
3.3%
4
1.1%
0
0.0%
其它
3
1.1%
16
4.5%
6
2.4%
2、 報道類型版面
  在3月21日戰爭的第二天,各大媒體的頭版軍報道了伊拉克戰爭🧸,《人民日報》是在頭版發表了外交部的聲明🍌,配了一條消息“伊拉克戰爭爆發”以及一張巴格達被襲擊的照片。《人民日報》每天在頭版基本上安排兩片戰爭報道📿。同時在國際版基本上也是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但《人民日報》深度報道比較少,更多的采用消息的方式🎊。《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的消息比例分別占到63.6%🔟,30.6%,48.2%,《北京青年報》運用了比較多深度報道,在3月21日也開始在頭版報道伊拉克戰爭,並且開出戰爭專欄“伊拉克戰爭進程”“戰爭沙盤每日推演”,同時《北京青年報》更多采用深度報道的方式來闡釋這場戰爭。從戰爭開始“伊拉克會不會先發製人?”“伊是否使用生化武器?”“巴格達會不會打巷戰?”以及到戰爭後期 “巴格達為何沒有出現大規模抵抗🙆🏽‍♀️?”等等這樣戰術分析的深度報道占了很大比重⚃。《華西都市報》關於戰況戰術預測分析的深度報道也占了一定的比重(7.5%)。同時還有一點略有不同的是《北京青年報》在戰爭背景資料中報道了較多的美英聯軍的一些資料🦨,而《人民日報》基本沒有提及✋🏿🧚🏽,《華西都市報》關於美英聯軍的資料也是比較少的。《人民日報》和《華西都市報》基本上是報道伊拉克方面的背景資料🦸🏻。
表2:《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伊拉克戰爭報道類型
 
人民日報
北京青年報
華西都市報
類型
數量
比例
數量
比例
數量
比例
消息
187
63.6%
131
30.6%
147
48.2%
一般通訊
11
3.7%
83
19.4%
75
24.6%
戰爭特寫速寫
23
7.8%
69
16.1%
33
10.8%
人物特寫
0
0.0%
5
1.2%
0
0.0%
訪談
4
1.4%
5
1.2%
1
0.3%
聯軍武器背景資料
0
0.0%
16
3.7%
2
0.7%
伊拉克背景資料
4
1.4%
9
2.1%
8
2.6%
其它背景資料
1
0.3%
4
1.0%
1
0.3%
戰爭背景分析
37
12.6%
44
10.3%
14
4.6%
戰術戰況預測分析
6
2.0%
59
13.8%
23
7.5%
戰爭後果評估
5
1.7%
2
0.5%
1
0.3%
評論
12
4.1%
1
0.3%
0
0.0%
讀者來信
0
0.0%
0
0.0%
0
0.0%
3、 圖片圖表
  和信源一樣,圖片的選擇和使用是構建新聞框架的一種有效手段。《人民日報》圖片報道基本上是反戰圖片和伊拉克民眾受傷圖片💊,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圖片報道基本上反應兩個議題⏲🫵🏻,反對這場戰爭,並且空襲給伊拉克人民打來了災難🛎💇🏽。其中伊拉克城市被炸混亂(16.7%)伊拉克平民傷亡(15.0%)美英聯軍進攻(13.3%)伊拉克平民生活(13.3%)反戰(10.0%)圖表地圖(10.0%)🙅🏿‍♂️,圖片的報道議題很突出,反映最多的是伊拉克民眾在空襲中死傷的圖片,值得一提的是照片大多采用兒童的圖片,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張“一名在美英空襲中受傷的伊拉克男孩在哭泣”的圖片🙅🏻‍♂️。這和官方規定的報道基調直接相關📪。因為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中就已經強調🐰:戰爭必將帶來人道主義災難🗯,影響地區和世界的安全📙、穩定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用受傷的孩子這樣的圖片來報道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煽情方式,況且可以肯定的是在戰爭中受害的孩子肯定還不止這些,但是☃️,死於薩達姆暴政的孩子是不是也應該讓受眾知道?由於薩達姆搞區域獨裁,死於他發動的兩伊戰爭,以及餓死病死的孩子是不是更多👷🏿?是不是應該給受眾提供這些背景資料?通過圖片我們可以了解的基本上是美國不顧全世界反戰的呼聲,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造成了城市的混亂,給伊拉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表3♾:《人民日報》伊拉克戰爭報道圖片圖表
 
人民日報
圖片圖表
數量
比例
美英聯軍進攻
8
13.3%
聯軍士兵陣亡被俘
2
3.3%
伊拉克平民傷亡
9
15.0%
伊拉克平民生活
8
13.3%
伊軍抵抗
2
3.3%
伊城被炸混亂
10
16.7%
反戰
6
10.0%
國際反應
4
6.7%
媒體記者
4
6.7%
圖表地圖
6
10.0%
  《華西都市報》在報道基本上是報道戰爭本身,美英聯軍進攻的圖片是最多的🔅,包括美英聯軍進攻,武器裝備,聯軍俘虜陣亡士兵圖片,比例占了一半以上(53.8%)。其中美英聯軍進攻的圖片(43.3%)。其次是伊拉克平民生活(8.5%)伊軍抵抗(8.5%)伊城混亂(8.5%)圖表地圖(8.5%)🛌。用來表現伊平民死傷的圖片報道🙋🏼,反戰的圖片報道相對來說不是很多。
表4:《華西都市報》伊拉克戰爭報道圖片圖表
 
華西都市報
圖片圖表
數量
比例
美英聯軍進攻
46
43.4%
聯軍武器裝備
4
3.8%
聯軍俘虜陣亡士兵
7
6.6%
美國布什政府
2
1.9%
伊拉克平民受傷
3
2.8%
伊拉克平民生活
9
8.5%
伊軍抵抗
9
8.5%
薩達姆政權
4
3.8%
伊目標被炸
3
2.8%
伊城市被炸混亂
9
8.5%
媒體記者
1
1.0%
圖表地圖
9
8.5%
  《北京青年報》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圖片報道涉及的方面較多。較多的還是關於美英聯軍進攻(20.7%)美英聯軍武器裝備(9.8%)聯軍受阻俘虜陣亡士兵(10.7%)地圖圖表(12.8%)。同時也涉及到薩達姆政權🎅🏻✍🏻、官邸等圖片,伊拉克文明等方面的圖片,除此之外有兩張圖片給人的印象很深🫢,一張是“被薩達姆政權用生化武器毒害的庫爾德人”,一張是“伊拉克人用鮮花歡送美軍”,與基本基調不太一致的圖片。其余的圖片基本上還是聯軍的如何進攻,伊拉克如何抵抗🧙🏽‍♀️,以及戰爭帶來的傷亡。
表5:《北京青年報》伊拉克戰爭報道圖片圖表
 
北京青年報
圖片圖表
數量
比例
美英政府
11
3.4%
美英聯軍進攻
68
20.7%
聯軍武器裝備
32
9.8%
聯軍受阻俘虜陣亡士兵
35
10.7%
伊拉克平民受傷
16
4.5%
伊拉克平民生活
21
6.4%
伊軍抵抗
27
8.2%
薩達姆政權
14
4.3%
伊目標被炸
5
1.5%
伊城市被炸混亂
22
6.7%
伊拉克文明
5
1.5%
反戰
6
1.8%
國際反應
6
1.8%
媒體記者
15
4.6%
圖表地圖
42
12.8%
4🤸‍♂️、主題與基調
  主題基調也是體現媒體主觀解釋和思考結構重要參考依據,《人民日報》的主題強調最多的是中國政府民眾團體和其他國家政府的反戰,對其他國家以及世界格局的影響🐂,以及這場戰爭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在戰爭的開始幾天,基調是“維護和平”“停止戰爭”一些關鍵詞是“譴責”“擔憂”🖖🏼🤘🏼。隨著戰爭的發展,基本上還是強調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反應——反對這場戰爭🍂🏌️‍♀️,以及美英聯軍伊拉克軍隊之間的作戰,在描寫作戰的同時還是具有感情色彩的𓀎,《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介紹當天戰事文章,如“美英聯軍在伊南部遭頑強抵抗”“伊主動出擊聯軍”“美英聯軍調兵遣將”“美英謀劃新攻勢”“伊方準備持久戰”“伊稱給美軍重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伊拉克運用“頑強”“抵抗”“持久戰”等正面的詞匯,對美英聯軍運用“重創”“謀劃”等一些中性或負面的詞匯🔯。
  《華西都市報》更多的報道戰爭雙方,戰事本身,對於反戰和人道主義災難方面報道不是很多,從百分比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報道戰爭本身也是美英聯軍如何受阻🕸,如何部署🦸🏻,伊拉克如何抵抗👜,背景的資料相對較少,讓受眾為戰爭而讀戰爭👨🏻‍🦱。如果能在美國全球警察和伊拉克獨裁政權的背後加一些人性的、人文的👩🏼‍🏫、人道的視角,也許會避免一種冷酷的“真實”。《北京青年報》主題還是沒有離開美英聯軍如進攻部署,雙方的戰略戰術,國際社會的反應和對國際格局的影響等等,而且在報道戰事運用更多的是一種充滿“戲劇化”的詞語🤽,如“巴士拉窩裏反是真是假”“沙塵肆虐美軍趴窩”“追蹤薩達姆”“薩達姆是死是活”🦹🏽,但主題沒有太大差別⇒。
  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三份報紙關於伊拉克戰爭報道主題的側重點略有不同,《人民日報》在伊拉克戰爭中報道其他國家影響(18.0%)🫲🏿,其它國家反戰(12.2%)占的比重比較大🗞,強調國際關系與國際環境的變化☸️。《華西都市報》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美英聯軍進攻部署受阻誤傷(27.9%),伊拉克軍隊抵抗殺傷武器戰術介紹(20.5%)作為主題重點👝,作戰雙方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平衡一些。《北京青年報》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中,美英聯軍進攻部署受阻誤傷(24.8%)🚵‍♂️🦹🏿‍♀️,美英政府對伊政策(11.9%)其它國家反應(11.9%)作為重點。
表6🦛🙏🏿:《人民日報》伊拉克戰爭報道主題
 
人民日報
主題
數量
比例
美英政府對伊政策
28
9.5%
美英聯軍進攻部署受阻誤傷
26
8.8%
美英聯軍俘虜陣亡士兵
2
0.7%
美國民眾反戰
6
2.0%
伊拉克政權
9
3.1%
伊拉克軍隊抵抗殺傷武器戰術介紹
2
0.7%
伊拉克平民傷亡生活
15
5.1%
伊拉克文明城市毀壞
6
2.0%
美伊雙方政府作戰力量戰術對比
25
8.5%
中國政府民團體反戰以及對中國影響
25
8.5%
其它國家反戰
36
12.2%
對其他國家影響
53
18.0%
對世界格局影響
16
5.4%
國際組織反戰
28
9.5%
戰爭與媒體媒介記者
17
5.8%
表7:《華西都市報》伊拉克戰爭報道主題
 
華西都市報
主題
數量
比例
美英政府對伊政策
34
11.4%
美英聯軍進攻部署受阻誤傷
83
27.9%
美英聯軍俘虜陣亡士兵
9
3.0%
伊拉克政權
25
8.4%
伊拉克軍隊抵抗殺傷武器戰術介紹
61
20.5%
伊拉克平民傷亡生活
14
4.7%
伊拉克文明城市毀壞
4
1.3%
美伊雙方政府作戰力量戰術對比
21
7.0%
中國政府民團體反戰以及對中國影響
5
1.7%
其它國家反應
30
10.1%
國際組織反戰援助
6
2.0%
戰爭與媒體媒介記者
6
2.0%
表8:《北京青年報》伊拉克戰爭報道主題
 
北京青年報
主題
數量
比例
美英政府對伊政策
51
11.9%
美英聯軍進攻部署受阻誤傷
106
24.8%
美英聯軍俘虜陣亡士兵
26
6.1%
伊拉克政權
29
6.8%
伊拉克軍隊抵抗殺傷武器戰術介紹
39
9.1%
伊拉克平民傷亡生活
26
6.1%
伊拉克文明城市毀壞
11
2.6%
美伊雙方政府作戰力量戰術對比
31
7.2%
中國政府民團體反戰以及對中國影響
16
3.7%
其它國家反應
51
11.9%
對世界格局影響
14
3.3%
國際組織反戰
5
1.5%
戰爭與媒體媒介記者
23
5.4%
簡要結論
  框架理論的討論對象,在於了解社會事件如何透過符號系統形成特定意義🤹🏿‍♂️。在符號系統(如新聞媒介)建構社會事件過程中,個人(如新聞工作者)與組織(如新聞媒體)都啟動了主觀全釋基模😀,透過選擇機製以強調事件的某一部分。本文也就是很簡要地從消息來源🥲,報道類型版面,圖片圖表🧑🏽‍🦱,主題基調來考察伊拉克戰爭這伊新聞事件的框架架構過程,發現《人民日報》《華西都市報》《北京青年報》都是非常重視此次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人民日報》在頭版國際版🈳⌛️,《北京青年報》A1—A10等版面,《人民日報》300篇文章🎉,《北京青年報》430篇文章,《華西都市報》300篇文章🏃🏻‍♂️‍➡️,《北京青年報》近330張圖片報道Ⓜ️,《華西都市報》近100張圖片報道🕉👨🏿‍🎓,《人民日報》近60張圖片報道)🗝。
  在主題上,《人民日報》主要是在關註國際社會的反應,代表官方立場📭,基調反映世界各地反戰呼聲,反映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的災難😍。《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雖然也都表達了官方立場,但作為商業性的媒體,把報道戰爭本身作為重點,同時也可以看到運用很多戲劇化的詞語來描述這場戰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官方媒體和商業性的媒體報道和運作方式的不同☃️。正像Wolfsfeld 歸納的🃏:在影響新聞框架因素中,新聞組織的流程或常規🙋🏿:如記者傳統上特別重視事件的戲劇效果而非事件內涵;新聞工作者的意識形態亦常影響框架的形成🤌🏿:如記者習以社會正義者自居,會影響其報道新聞的角度與選材方式。
 
參考文獻:
臧國仁,鐘蔚文🙍‍♀️,黃懿慧:《新聞媒體與公共關系(消息來源)的互動:新聞框架理論再省》
[英]蘇珊.L.卡拉瑟斯著,張毓強等譯《西方傳媒與戰爭》🟩,P320—P334
   作者🌴:上海恒达平台傳播與藝術學院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