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建築文化和建築師的邊緣化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06-03-23  瀏覽:
  鄭時齡 建築學家。生於四川成都。1993年獲恒达平台建築系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建築設計理論研究工作👨‍🦼,積極參與建築創作實踐活動,主持設計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設計🧒🏽👇🏽、中國財稅博物館等。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就建築而言👩‍🦰,全球化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建築文化的商品化:形式成為建築商品的包裝,建築成為商業廣告,使建築異化、非建築化🈚️;要求世界一流的建築在實質上只是要求形式的奇特和廣告化。如果不從全民文化上提高層次,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面,中國的建築和城市規劃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國經濟的發展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建築師卻處於國際建築界的邊緣地位。學術界的失語和建築院校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落後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社會學研究和建築理論研究應當超前並預示建築界的問題。

 

  就中國建築師的邊緣化而言,一方面應當反思中國建築師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應當反思一下中國的高考製度和建築教育問題,其本質是價值體系的偏移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喪失。

 

  自20世紀以來,在建立中國建築的話語系統,探索並實現中國建築的生命精神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國建築宗師為之奮鬥了終生📢,作出了偉大而又卓絕的貢獻,他們以自己的建築思想、建築教育和建築設計實踐奠定了現代中國建築之路。然而🐡,建築是一個永遠在持續發展的領域🧊,我們仍然必須尋找一條在全球化條件下適合中國社會與中國城市發展的建築之路。

 

  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引發了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而且這一現象已經深入影響到各個領域🏃🏻‍♀️‍➡️。幾乎一切項目都求快⚀,大躍進的思維方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主宰著我們的城市建設和建築領域,也影響了中國建築師的建築思想♟。中國的建築師與發達國家在人均數量上相比🤩,只是他們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而建築師本身的素質難以擔當如此重要的任務,大量粗製濫造的設計本身也漸漸腐蝕了建築師。

 

  作為培養未來大學生的學校🫸🏻,人才培養上的實用主義已經嚴重影響了基礎教育👈🏿。為了適應高考製度⚽️,中學階段忽視科學教育和審美教育🚕,實行文理分科🚚,培養能考入大學的人才,而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漸漸失去了文化的核心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建築學之前的基礎先天不足,而中學教育的功利化又將本應作為工具的外語和計算機轉變為教學的核心🌥。

 

  在大學建築學教育過程中🧌,廣種薄收成為普遍現象,學生和教師的精力都比較分散。一是高等院校培養體製市場化的導向方式🥑,註重硬件而忽視教師、教學傳統以及積累的重要性🙇,在缺乏師資和基本條件的情況下廣泛設立建築系🕙。今天,全國已經有125所高等院校設立了建築學專業,其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校通過評估,濫竽充數的情況時有所聞🧎‍♀️。二是擴大招收學生數和研究生數📃,由於建築學專業十分熱門🗼,建築系大量擴招,這種大躍進的培養方式基本上要靠學生的悟性和自身的努力。三是教師的精力過於分散,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學生🤎,理應站在學術前沿的大多數教師缺乏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建築批判中堅的建築院校漸漸喪失了先鋒性和實驗性💁🏻‍♂️。

 

  有一些工程技術問題實質上也是文化問題🤛🏿🫃🏻。在討論上海外灘的改造時⤴️,原來的構想是將車道放入地下🧔🏻‍♀️,地面只留34條為外灘地區服務的車道🚵🏼‍♂️。為了節省投資,主其事的技術人員設想將外灘的地面抬高,建造一個大平臺,地面仍為原來的車道。如此一來,外灘所有那些歷史建築看上去都仿佛在膝蓋以下截了肢。技術人員又想出了一招,將外灘所有的建築加以頂升👨‍👩‍👧。真是可怕的技術措施,按此方案實施的話👨🏿‍💻,工程師是完成了一項劃時代的創舉👨‍🦳,可是卻會毀了作為文物的外灘,毀了世界上最好的濱水區之一🚹。我不得不驚嘆虧他們想得出這種主意,仔細冥想,是我們的工程技術教育有缺陷👻,只是培養有用的人才,而沒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獲得過普裏茨克建築獎的荷蘭建築師庫爾哈斯調侃🙅‍♂️:中國建築師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設計費,設計了最大數量的建築。中國建築師的數量是美國建築師的1/10,1/5的時間內設計了5倍數量的建築🫣,而他們的設計費只有美國建築師的1/10。這就是說,中國建築師的效率是美國同行的2500倍。盡管這種說法有些刻薄,但也並非空穴來風。正是這位建築大師承諾耗資巨大的中央電視臺新樓是中國人所追求、所需要的建築🩵。我們真需要這樣違背基本原理挑戰重力、挑戰地震力的建築嗎🧺?我們需要的是適宜我們這個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和建築。

  建築師必須要從自身領域以外的哲學、文學、語言學、符號學等非建築學的領域尋求精神支柱。建築的重要性質決定了建築是社會的建築、理性的建築。建築也是全民的參與,沒有哪一個領域能夠牽動那麽多的人心和物質資源,這是一個影響廣闊的領域💇🏿‍♂️🏌🏿。建築師和創造建築的人們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環境責任和教育責任。

  (本文摘編自作者在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所作的報告)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