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國際科技合作不能僅滿足於“躋身” 《光明日報》2006-02-09

來源♨️🧙🏻‍♀️:   時間:2006-02-13  瀏覽🪲:

    我是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的,結合黨和國家關於大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要求,聯系我國地球科學的現狀😹,深感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必須取得共識。

  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我國的地球科學向何處去🚴🏼?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我們是滿足於充當“資料提供者”,還是也要成為新觀念的提出者?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科技實力的提高🧖🏽‍♂️,我國科技界參與各種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數量、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都不斷有所上升。這當然是好事🫶🏼🏌🏼,但透過這些表象🔡,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在拉大,有變成科學“原料”(數據)輸出國的可能。我們的不少論文都還主要是支持外國人的觀點;我們參加了國際大科學計劃,“躋身”進去了,但只是配角而已,進入不了核心層。以地球科學為例🏒,國際討論的許多重大問題不見於國內🏊🏿‍♀️;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學術總結,往往不見我國參與🕜;一些國際合作計劃➖,在實測和數據采集中我國曾積極參加,大力投入,但是到了進行學術總結時,我國學者的參與程度卻大幅度下降。

  我認為,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躋身國際合作行列,而是要努力占據科學的“高地”。對於國際科技合作,我們的習慣是“重在參與”⬜️,往往以“躋身”為目標👳🏽‍♀️🧑🏼‍🔧,至於合作研究最後究竟要解決什麽問題🙋🏽‍♂️,其實並不很清楚,似乎也不大在乎。結果是,開始投入很大,最後總結無份🤵🏼‍♀️。對於這種先例,我們應引為教訓。在大型💇‍♀️、長期的國際科技合作研究中🦶🏿,播種者並不等於收獲者,關鍵在於我們自己能不能抓住關鍵環節🛅,瞄準核心問題,避免“為人作嫁”或者“種瓜得豆”🏃🏻‍♂️。

地球科學原本主要是為找礦而生的一門局部性學科,現在已成為面向全球🚵🏽‍♀️,涉及環境、生態👨🏽‍⚕️、全球變化預測👩🏻‍✈️、跨越生物圈和巖石圈的系統科學。學科的調整和快速發展無疑給學術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平心而論🧨,我國在科研上的投入已經不低,硬件條件也相當不錯🤶👱,但能否作出真正有意義的創新成果🧑🏻‍🎤,關鍵在人🤣。我想我們地學界應該有這樣的雄心壯誌——由我們中國人率先提出並領銜幾個大的科學計劃,我們應該對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汪品先 海洋地質學家。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恒达平台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