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鄭和七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前夕
2002年3月👩🏻🎨,英國海軍退休潛艇艇長加文·孟席斯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讀論文,提出美洲是鄭和下西洋時發現的。孟席斯的報告立即向全球轉播,他的專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也一版再版🦵,熱銷各大洲💁🏻。正在籌備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的國人,對此當然備加關註;但是首先產生的問題是✏️:這是真的嗎🖐🏼?
孟席斯艇長本人不通中文、也不從事歷史專業,並沒有掌握任何直接證據;然而他認為鄭和船隊不僅抵達非洲東岸🧛🏼,而且還繞過好望角、橫渡大西洋👩🏿🦰、發現過美洲新大陸。如他自己所說,他的思路來自幾十年航海家的感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的一張15世紀老地圖給了他啟發🥅。落款1424年由威尼斯人編製的海圖👇,準確地表示出歐洲的岸線,海中幾個島嶼名稱古怪,孟席斯判斷這正是美洲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瓜德羅普島👧;而在1424年之前✈️,無論歐洲或者阿拉伯國家都沒有能力遠航美洲,世界上能做這件事的只有明朝的鄭和船隊🔯🏌️♀️。
古代中國的航海優勢
試請想象一下,600年前,鄭和2萬多人、300多艘船組成的巨型船隊👩🏼🍳,領隊的又是長逾百米的“寶船”——至今仍保持著最大木質船的世界紀錄——一旦出現在大洋島國🕵️♂️,怎不令人目瞪口呆👩🍼?
其實,“中國人發現美洲”之說,並非孟席斯首創✊。據報道,兩個半世紀以前,法國一位漢學家就曾提出🙍,元朝文獻中的“扶桑國”就是現在的墨西哥;據說距今十五個世紀以前,中國和尚慧深就到過加拿大👂🏻,這比鄭和早了近千年👗。但這還不算早⛷。從美洲海底發現的石錨和陸上發現的土墩文化🥐,到秘魯的虎神石雕和墨西哥出土文物上的象形文字,都曾經引發過“殷人東渡”的推論,說明3000年前就曾有中國人跨越太平洋到達了美洲大陸。當然😤,所有這種種說法還都只是推論。
為什麽總有這種來自海外的聲音說中國人早就到過美洲?其原因還在於歷史上中國文明發展的高度🚠。
中華民族有過悠久的航海史,海上技術曾長期領先世界。孟席斯的推想🤷🏼,不能說全無根據:十五世紀以前能夠在世界大洋作大規模航行的,確實只有中國😶。誠如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約瑟所說🥈:“約西元1420年👘,明代的水師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亞洲國家的任何時代都出色,甚至較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於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可說不是他的對手🖕🏼。”
明朝的航海優勢🧚🏿,是中國長期航海技術的繼承和發展。早在3世紀,孫吳的海上商船就長達60米,孫權曾派遣康泰🙊、朱應率強大船隊穿越南海出使扶南(柬埔寨),也曾派衛溫、諸葛直率萬余人的艦隊到達夷州(臺灣)。12與13世紀之交,南宋水師控製了福建到日本與高麗之間的東海,船只多達6000艘,曾在山東半島外海擊敗了金國的大艦隊。而13世紀元朝的海船比宋朝更加壯觀,馬可·波羅到泉州港時就看傻了眼。
但是,鄭和之後沒有鄭和🧙🏿♂️,鴉片戰爭從海上打來🏂🏻,這也都是事實🤏🏽。我們在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喜慶歡呼的同時,不可能也不應該回避一個關鍵問題:中國為什麽會從海上的強國,衰落成為海上的敗兵?為什麽中國會放著海上的優勢不用,結果從海洋上發展起來的是西方,從海上開始吃敗仗的是中國?
兩類不同的航海
百年前梁啟超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麽“哥倫布之後🥥,有無數量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後🙇🏿🧘🏿♂️,有無數量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
鄭和下西洋,本來是盛極一時🫀、彪炳千古的歷史壯舉🚣🏼♂️,不料1424年明成祖朱棣一死,其繼任者仁宗就下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盡管在又一個新皇帝宣宗手裏✍️,鄭和還組織了第七次、也就是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遠航,但接著就是徹底的海禁🚵🏼♂️。盛極而衰🚶🏻,戛然而止8️⃣,這是一場叫人看不懂的突然變化。究其原因🙇🏿,至今見仁見智。如果說,下西洋的原始動機在於朱棣要尋找政治對手👩🏽🔬、侄子朱允的下落,那確實早就到了應該結束的時候;如果說👨🏼🦳🛏,當時朝中對於下西洋的爭議,反映了明朝宦官集團與儒家朝臣之間的矛盾🙋🏽♂️,那歷次下西洋確實都是在宦官領導下進行的。但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客觀原因🙋🏽♂️,則是國家的財政狀況。
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揚眉吐氣的豐功偉業。鄭和傳播了華夏文化,促進了海上交流,提高了航海技術,推行了和平外交👰🏻♂️。然而,本質上這是從皇帝的政治需求著眼、缺乏經濟考慮,因而不具有可持續性質的政府行為🙅🏼♂️。朱棣不惜一擲千金🏋🏼,換取大明皇朝的國威🏋️🕵️,正如梁啟超所說的那樣:以“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𓀅。這種“賚賜”航海,最後導致“庫藏空匱”,難以為繼。固然🛒,下西洋的確具有經濟貿易的一面,它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引進的藥物也豐富了中國的藥典🤌🏽;但是這種“朝貢貿易”的特點在於“厚往薄來”,無論采用“貢品”與“賞賜”形式的商品交換🏺,或者用高價購入“番貨”👨🏿🚒,這類“隨貢互市”並不要求等價交換🙎🏿♀️,因為目的在於顯示中國的富強,算的是政治賬🔗,不是經濟賬。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從伊比裏亞半島出發的海洋探險。就在鄭和之後,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派出了多次航海探險隊🧖🏽♂️,為後來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麥哲倫實現環球航行準備了條件。他們探險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為直接與印度通商尋找航路,結果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與西班牙國王訂有合同:新發現的領土歸國王和王後,所得金銀財寶10%歸哥倫布並且免稅👷🏻♂️。結果,“地理大發現”引來的是財富與奴隸的掠奪,為歐洲贏得了發展的新紀元👯。
縱觀歐洲歷史,國王、海盜和海外商人本來就是三位一體,探險的航海本來就預期著暴利。海盜式的航海探險或者“發現”,包含著太多的罪惡與殘忍🌕,籠統地贊揚是不公正的;但是另一方面🎮🦹🏽♂️,沒有經濟基礎的突出政治也是不可持續的🙆,不加分析的歌頌恐怕也是不適當的🤐。而這後者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多發症,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今天,我們無疑應當譴責“地理大發現”家們的貪婪殘忍👩🦼,也完全有理由頌揚鄭和遠航的和平性質。但是在大尺度的視野裏,必須承認是歐洲人的“大發現”
導致了美洲的開發,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鄭和的壯舉雖然在東南亞、印度洋一帶留下了深刻的蹤跡,但是很難說對全球有多麽重大的影響🧑🏫,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說不上新時期的開創✋🏼,以致需要今天再來大聲疾呼,加以弘揚🍺。
歷史的反思
東西文化差異,是中國知識界的百年話題🦸🏻♂️🧗🏻♂️。當我們將兩者進行比較時,驚人地發現海洋文化是其中最大的差異之一。
兩種不同的航海👨🏿🎤📀,從根子上講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文明。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和發源於愛琴海的古希臘文明🫸,分別代表了大陸與海洋兩種古文明🧑🏼💻。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本來各具特色,並無優劣之分。問題是人類文明的歷史趨勢🧛🏽,卻是海洋的作用越來越大😕:海洋從提供“魚鹽之利,舟楫之便”🧜🏼♀️,發展到今天的“海洋世紀”,海洋成為未來能源與資源的寶庫,和各國權益之爭的焦點;世界各國也從“自給自足”發展到“全球經濟”,海洋是進入全球經濟的必由之路🕴。說到底,人類雖然在陸地上生活,而現代地球上的幾片大陸相互間遠隔重洋,人類社會越是全球化,海洋的作用也就越大。這與二三億年前✶,全球只有一個“聯合大陸(Pangaea)”的時期大不相同:如果那時候產生人類文明👧🏿,顯然大陸文明會比海洋文明更具優勢👩🏻🍼👊🏽。
應當承認,中國長期以來對海洋的忽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古代史的根源,因為起源在河域而不是海岸和海島;近代史的根源,在於幾百年的主動“海禁”;現代史的根源🪕,則是上世紀中以來遭受封鎖🙎,幾十年的被動“海禁”。我國歷史上長期忽視海洋,直到洋炮從海上把我們轟醒⛹️🧖🏻♂️,仍然沒有改變“以農立國”的大陸性內向性質。由於長期重陸輕海的習慣,導致我們缺乏對海上權益的敏感🦡,總以為“讓他三尺又何妨”;我們至今缺乏國家層面的海上定位💁🙋🏿♀️,總以為說到海洋也無非是近岸——“家門口還弄不好,跑老遠去幹嗎🚁?”——習慣性地把大洋留給別人🫵🏿。
海洋觀念的薄弱🤽🏼♀️,同樣影響著文教戰線🥙,在地球科學的“海(海洋科學)陸(固體地球科學)空(大氣科學)”三軍中🧑🏻,我國以“海軍”為最弱🤹♂️👨💼。連中學地理教材🙂𓀄,近年來也出現海洋部分越來越弱的偏向👃。
海上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甘心落後,或者不承認落後⛹🏼♂️,能夠發展的時候也不去發展。由於對海洋的漠視,500多年前我們曾自毀水師🛌🏿,將海上優勢拱手讓人,直到今天還在嘗其苦果;今天,如果我們諱疾忌醫、依然故我🪪,會不會重蹈覆轍,再一次喪失歷史的良機?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國家“973計劃”深海項目首席科學家)
鄭和七下西洋概覽
(1405-1433)
第一次(1405-1407年)
1405年7月🏌️♂️,由317艘船只、近2.8萬人組成的龐大船隊,滿載著絲綢、瓷器和香料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啟程,駛向東南亞🦹、南亞。這支當時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遠洋船隊,在馬六甲海峽擊敗了為害一方的海盜後,最終抵達蘇門答臘🕦🐭、斯裏蘭卡和印度。
第二次(1407-1409年)
第一次遠航時搭乘來華的蘇門答臘、印度等地的外交使臣隨船回國🪿。這次航行確立了明朝與印度洋諸國之間的貿易聯系🏄🏻♀️。
第三次(1409-1411年)
此行雖然遭遇了惟一一次重要海戰,但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依然為沿途一些佛教寺廟帶去了禮物⛈,表現了中華民族睦鄰友好的情懷💆🏽♀️。
第四次(1413-1415年)
這次航行首次繞過印度半島👨🦯➡️,穿越阿拉伯海🤸🏻,到達霍爾木茲,並且產生了極大反響🗄🍃。估計有18個國家派遣使臣來華朝貢,進一步擴大了明朝在海外的影響🥍。
第五次(1417-1419年)
鄭和寶船造訪阿拉伯半島,並首次抵達非洲大陸。在亞丁,蘇丹向他贈送了斑馬🙎🏼♀️、獅子和鴕鳥等珍貴禮物。
第六次(1421-1422年)
鄭和繼續執行明成祖的穿梭外交政策,一方面將已在中國待了多年的外國使臣送回他們的祖國,另一方面又接來一批新的外國要員。
第七次(1431-1433年)
這是最後一次遠航🈯️🤸🏻♀️,最遠到達東非斯瓦希裏海岸,還有一小支船隊前往麥加朝覲。此行標誌著明朝航海黃金時代和鄭和生命的終結——據推測,鄭和卒於返航途中𓀂,並被葬於大海🧑🏼🤝🧑🏼。
相關鏈接
紀念圖書
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精心策劃了一部謳歌我國海洋科考輝煌成就和先進人物的紀實性文學傳記——《未知海洋上的鄭和傳人》。該書由上廣文藝頻率高級編輯達世新創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從今天起,上廣文藝頻率將於每天上午10時30分在AM1197和FM92.4同步播出同名配樂長篇連播節目,演播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播音與主持系主任宋懷強和“金話筒”張培👩🏽🏭。
紀念郵票
早在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𓀏,中國郵政曾發行過一套4枚紀念郵票📮,畫面分別表現了鄭和下西洋時到達占城、古裏等國受到當地人民歡迎的場面。
今年6月28日,中國郵政又攜手中國香港郵政👏🏿、中國澳門郵政同時發行各自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套3枚主題郵票和1枚小型張🧑🏼🍳。三家郵政機構的主題郵票都遵循三個共同的元素,即鄭和的肖像,探索、貿易及外交🦵,航海技術及導航科學🙋🏿♀️;小型張則都描繪鄭和船隊浩蕩壯觀的景象。
紀念飛機
6月28日,目前世界上航程最遠的波音777-200LR飛抵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它被命名為“鄭和號”🫙,以紀念偉大的中國航海家🤽🏽♀️、探險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這架飛機的環球之旅於5月從加拿大開始,預計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經停全球20多個城市。投入運營之後,波音777-200LR可滿載301名乘客及行李,航程可達17445公裏。
世界航海大事記
(1000-1600)
1000年挪威航海探險家裏夫·埃裏克松(Leif Ericsson)首次發現紐芬蘭島👬🏻;
1050年中國航海家開始使用浮式羅盤;
1070年中國發明幹船塢🦾;
1100年前後中國帆船停靠波斯灣和紅海沿岸港口𓀜;
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到達元世祖忽必烈統治下的中國;
1405-1433年我國明朝偉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
1450年前後明朝海洋貿易逐漸衰弱;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裏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美洲大陸🤾;
1495年英國在樸次茅斯建造幹船塢;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的船隊抵達印度卡利卡特港;
1514年葡萄牙艦隊竄至中國海域;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費迪南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率領船隊首次實現環球航行。
2005.07.10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