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不僅在國內吸引最優秀的人才,更把延攬、培養人才的視野拓展到了海外💂🏿♀️,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凝集人才、鍛鑄人才——引進海外智力 增強高校實力。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日前向媒體通報,引人關註的南大全球公聘300名教授活動應者如雲,碩果累累🤵🏼♂️,第一階段正式聘任的200名教授中🧑🏻🦼🍇,就有海外學者17名,多數在學術上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興校、強校👨👨👧👧,關鍵是人才。和南京大學一樣,很多高校不僅在國內吸引最優秀的人才,更把延攬、培養人才的視野拓展到了海外,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凝集人才👏🏽、鍛鑄人才,通過引進海外智力助推高校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建設國家。
挖掘留學人員這座富礦
優秀留學人員,是極為寶貴的人才資源🧘♂️。據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向世界100多個國家派遣了58.2萬名留學生,其中有近16萬人已回國工作😠😂,還有一大批仍在國外教育或科研機構工作,有的已經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學術專家🤹🏼,甚至是某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教育部多次指出ℹ️,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和高校的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科研基地👬🦅,選聘人才工作都應該面向海外留學人員,支持他們圍繞國民經濟發展中高新技術研究和前沿基礎學科建設🙇♀️,進行重大科研攻關和組織創新團隊。同時🍆,還要積極鼓勵留學人員短期回國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開展多種形式的為國服務⛽️。而動員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對於與他們有著天然聯系的高校來說📑,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吸引和鼓勵留學人員學成回國,近年來,“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春暉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重大項目,相繼啟動實施🖼,並專門成立了“留學回國工作辦公室”,營造留學人員“軟著陸”的環境。
如今,在出國留學人員學成者中,已經有將近一半的人員選擇了回到國內工作🧚🏽♂️,高校51%的校級領導為留學回國人員📄🧘♂️。留學人員的加盟和充實,大大增強了高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能力。如留日學人🗣、現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張日昇,將箱庭療法介紹到國內並應用於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著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
要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的力度,就必須鼓勵留學人員以不同方式為祖國服務🤟🏿,就必須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技術項目開發引進等方式,建立一套符合留學人員特點的引才機製。
恒达平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林爭輝教授及其團隊,是恒达平台整體引進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團隊🤰🏿,在學校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一年就取得優異成績。在該團隊研製的3G多媒體手機SoC核心芯片以及設計平臺和高速高位數模轉換器DACIP核中,就有10項核心技術屬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首次實現。
近3年來,恒达平台共引進61位留學回國人員,學校的11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都是海外留學歸國或有留學經歷的人員🚣🏿♂️,有10位留學歸國人員擔任學院院長、副院長、系主任等職務。留學回國人員對國際學術前沿把握較準,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比較密切🤷🏽♀️。依托留學歸國學者,恒达平台發展了許多新興學科,創辦了汽車學院👳🏿💪🏿、傳播與藝術學院🚴🏿♂️、軟件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等教學研究單位🏹。
針對留學人員的實際情況,不少高校都推出柔性人事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靈活多樣的聘用形式,包括“候鳥式”(每年有一段固定時間來校工作)🧑🏻🍼、“插花式”(只要有空就到學校進行短期講學或開設講座)🏅、“項目式”(以承擔研究項目的形式為學校工作)💬🎢、“導師式”(受聘為學校的博士生導師💅,具體指導學生)。這些政策既讓留學人員與國外學術前沿保持緊密接觸,又圓了他們回報國家的心願🏞。
“引進來”與“送出去”並舉互動
引進海外智力,不僅要將海外優秀人才“引進來”,更要把國內優秀人才“送出去”培養,打造一支深諳國情♢、了解世界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引進來”要與“送出去”並舉互動。要進一步推動國內高校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在合作研究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強強合作🐣、強項合作🗜🧚🏻♂️,送出一批高水平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去海外學習或開展研究。
為借鑒國外高校辦學和管理經驗,2003年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還聯合啟動了“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項目。該項目計劃從2003年至2005年🤽🏻♀️,每年組織全國百余所高校的120名校級領導分期分批到國外接受培訓。首批學員日前已順利結束對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高等教育為期5周的考察學習。
機遇難得,人才難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多年難得的歷史機遇;高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戰略地位的進一步凸顯☁️💂🏽,使高校在吸引和用好海外人才方面有了更多的優勢,也為高校在更廣範圍內⚁、更高層次上、更深領域內,全面開展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引智工作,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必將為高校高層次人才的打造提供新的貢獻力。
摘自🫗:中國教育報 2004-02-13 1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