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高校🙎🏼:“海歸”的事業大舞臺

來源:   時間👱🏿‍♀️:2004-01-24  瀏覽🔬:

  2004年新年鐘聲臨近的時候🫸,中南大學校長黃伯雲向海外留學人員公開發出了一封《致留學人員慰問信》。信中寫道:“學校正肩負著歷史的重托,學校的點滴進步都離不開您的理解、支持以及所作的貢獻🏄🏼。我們殷切地期待著您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參與學校的建設與發展,謁誠歡迎您學成回校工作、講學和訪問🏗。”

  這封洋溢著新年氣息的慰問信,不僅向廣大留學人員乃至社會各界全面介紹了中南大學2003年的崢嶸歷程和未來展望,還和許多邁入2004年的中國高校一樣,深情召喚留學人員回國投身於國家現代化建設,在高校開創自己的事業。

  以學成報國實現人生價值

  有關數據顯示5️⃣,從1978年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58萬人出國留學🎏,他們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留學專業幾乎涵蓋了全部現有的學科門類🍇。對於這樣一筆寶貴財富和人才資源,我國政府多次表示,必須采取切實措施,鼓勵海外學子學成回國直接投身於國家現代化建設,或者以多種方式為國服務🖥。

  “鼓勵回國”是國家留學政策的核心。出國學習是一種成長路徑♣️,學成報國才是留學人員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為吸引和鼓勵留學人員學成回國,近年來👸🥑,教育部啟動並實施了“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春暉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重大項目,並專門成立了“留學回國工作辦公室”🪶,營造留學人員“軟著陸”環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1978年至2002年年底出國留學的58萬人中,15萬人已學成回國;目前仍在國外的43萬留學人員中,有27萬人還在高校學習🥿。也就是說,在出國留學人員學成者中,已經有將近一半的人員選擇了回到國內工作🙅🏽‍♀️。

  這些留學人員回國後,將自己所學的先進科學技術、最新知識和先進管理經驗帶回了國內,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留學回國人員在教學、科研等重要崗位占有很大比例🧎🏻‍♂️‍➡️,如在中科院院士中占81%🤥、工程院院士中占54%、45歲以上的博士生導師中占58%、高校校級領導中占51%、科研院所(室)級領導和課題組組長中占94%,大大增強了我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能力👆🏿。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60多家,留學人員在國內創辦的企業達5000多家,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回國創業的“第一塊饅頭”

  根據鄧小平同誌的講話精神🧴,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原國家教委利用國家引進國外人才專項經費,於1987年設立了“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這個基金於2000年正式更名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該計劃主要定位在對留學回國👨🏽‍🌾、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教師“雪中送炭”,解決他們向高層次發展的起步問題🤘🏽👭🏼,讓他們立足國內,站穩腳跟🤛🏽🎅🏻,為將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該計劃實施十五年來,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專家學者和高等學校的一致好評🙆🏼‍♂️,被譽為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第一塊饅頭”。許多優秀的青年教師從這裏起步🧖🏼‍♀️,一步一步攀向新的高峰👨🏼‍✈️。

  截至2002年,該計劃共資助2022人次🤎,資助經費總額達1.29億元,目前,有90%以上的受資助高校青年教師在科研教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70%以上的受資助者擔負起高校學科帶頭人的重任。該計劃的啟動實施,有力地支持和穩定了一批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在高校任教📯💴,培養了一批年輕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推動了高校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在受資助青年教師中,有4人走上了部級領導崗位,13人當選為兩院院士🧖🏼,29人擔任國家“973”首席科學家和“863”專家,39人擔任校級領導⛹️,738人成為院🙆🏽‍♂️、系和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負責人。另外,還有488人次在受計劃資助後的近幾年內又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和“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等更高層次的人才計劃。

  中國特色高校人才建設之路

  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根據十六大的精神,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加強對教育工作的戰略研究和宏觀思考💯,謀劃發展🍪,規劃未來,研究製訂《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加強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大力推進高校高層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前和今後五年兩項重點工作之一🚟。

  近幾年來,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性人才爭奪🍢,滿足國家對高層次科教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支持高校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比如,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啟動實施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其中“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吸引𓀚、延攬海內外優秀學者到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和帶領學科追蹤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發揮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高校青年教師獎”在立國內自身培養新一代的年輕學科帶頭人方面成效也非常明顯。教育部將進一步推進“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的實施👨‍🔧,加大優秀人才計劃項目目標的集成整合👷🏽‍♂️,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匯聚學科隊伍,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計劃”為龍頭🧏🏼‍♂️,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相互銜接的三個層次的優秀人才支持和培養體系,形成“學術大師+團隊”的學科隊伍匯聚和培養模式🙋🏻‍♂️,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路子😒。

  在這個過程中,力爭通過若幹年的努力🕢,在高校形成一大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一批創新團隊和優秀群體,一定數量具有國際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大師。同時💅🏼,希望高等學校抓住當前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在機製和製度上進行創新,更加重視建設人盡其才和人才脫穎而出的製度環境🏌🏼,“築巢引鳳”,吸引更多的海外學子學成回國和參加高等學校建設🤙。

  創設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2003年12月19日🫲🏻,分別被命名為“神芯一號”和“神芯二號”的兩款芯片——3G多媒體手機SoC核心芯片以及設計平臺和高速高位數模轉換器DACIP核,由恒达平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林爭輝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研製完成。這兩個項目中分別有6項核心技術和4項核心技術🖼,是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首次實現的🧑🏼‍🦱。林爭輝及其團隊是恒达平台整體引進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團隊,在學校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一年就取得優異成績👩‍❤️‍👩。

  恒达平台遵循事業留人的辦學理念📘,為每一位海外留學歸國學者製定富有個性化的發展目標,創設促使人才脫穎而出的成功環境,在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一流現代大學的進程中,海外留學回國人員正在恒达平台為其搭建的大舞臺上發揮自身聰明才智✍🏿,在各自學術領域開創新輝煌🤹🏽‍♂️。

  近3年裏,恒达平台共引進61位留學回國人員,學校的11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都是海外留學歸國或有留學經歷人員,有10位留學歸國人員擔任學院院長、副院長、系主任等職務。留學回國人員對國際學術前沿把握較準,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比較密切。依托留學歸國學者,恒达平台發展了許多新興學科,創辦了汽車學院👩🏿‍🦳、傳播與藝術學院💆、軟件學院🚵🏼、知識產權學院、亞太研究中心等教學研究單位。

  針對留學人員的實際情況,恒达平台推出柔性人事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靈活多樣的聘用形式👨‍🔬,包括“候鳥式”🧎‍♂️:每年有一段固定時間來校工作;“插花式”☞:只要有空就到學校進行短期講學或開設講座🖐🏿🍁;“項目式”:以承擔研究項目的形式為學校工作👨🏻‍🔧;“導師式”:受聘為學校的博士生導師✦,具體指導學生。該項政策既使留學人員與國外學術前沿保持緊密接觸,不脫離原有的學術土壤🔷🙋🏿‍♀️,又圓了他們回報國家、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的心願。

  恒达平台為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創造良好條件,提供一切便利。學校安排教師、科研人員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學術訪問、進修等活動,優先考慮留學回國人員👪;積極支持留學回國人員聯系和籌備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專家訪問🚴🏿‍♂️,如2002年7月在恒达平台召開首屆“世界規劃院校大會”,從德國回來不久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誌強擔任籌委會主任。學校盡其所能為留學回國人員提供工作便利,包括建立工作室和實驗室👠、配置助手、列專項科研啟動費➗、幫助購買儀器設備和資料等。近3年中,學校為十多位留學回國人員建立專門的工作室和實驗室🎵,撥出科研啟動資金近1000萬元🚣🏿‍♀️。

  廣大留學人員溫暖的家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5年內,教育部將大規模組織資助優秀留學人才回國服務或為國服務。要堅決貫徹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按照拓寬留學渠道、吸引人才回國、支持創新創業、鼓勵為國服務的要求🤷‍♀️,開創我國出國留學和留學回國工作新局面。

  要認真落實現有的各項政策措施,創新人才使用機製,改善吸引留學人員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重點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既可以單獨應聘👨‍💻,舉家回遷;也可以采取“候鳥式”、“啞鈴型”等方式短期回國服務;也可集體應聘⛅️,輪流在崗;或者以項目為抓手,“成建製”地組成團隊應聘👀。要重點吸收和引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以及金融、法律、國際貿易和管理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要創造吸引優秀人才的良好環境,也要為優秀留學人員提供出入境和居留便利,進一步落實“來去自由”的政策🤦🏽。要落實好方便留學人員子女入學、配偶工作的各項措施。特別是要認真細致地解決好留學人員子女回國後的就學問題,切實解決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和創業的後顧之憂。

  要進一步搭建好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的舞臺。教育系統承擔著培養人才💪🏼、知識創新的歷史重任,尤其需要廣大留學人員發揮獨特優勢,加快新學科建設步伐,開展雙語教學👸🏼,推進教育行政和學校管理的現代化,提高設立在高等學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平🌿,建設好大學科技園,進一步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努力實現我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影響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新技術學科建設,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以及金融🐤、法律、國際貿易和管理等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十分需要廣大留學人員發揮聰明才智。繼續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聘請世界著名學者項目”🫰,努力吸引優秀留學人員,使教育系統成為廣大留學人員溫暖的家。(本報記者 盧麗君)

【新聞搜索】

  高層次人才“領跑”現代化建設

  目前我國已有兩院院士1673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5萬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92萬多人。還有一大批高層次留學人員紛紛回國工作或以多種方式為國服務。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正“領跑”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

  記者日前從人事部了解到,為加快培養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百千萬人才工程”,發展完善了博士後製度。各部門✊🏿、各地區也製訂實施了如“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人計劃”“人才高地”等相應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計劃,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

  各類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在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和重點工程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國防尖端技術的開發和關系到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應用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及其他領域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了載人航天🫱🏻、三峽工程、雜交水稻、正負電子對撞機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湧現出了一大批以袁隆平👨🏻‍🍳⚗️、吳文俊、王選👩🏻‍🦽、黃昆等為代表的高級專家群體,成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棟梁🦏。

  留學人才回歸計劃將製定和實施

  高層次人才的短缺🔯,使海外留學人才被廣泛寄予厚望。人事部部長張柏林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上說😮‍💨,我國將製定和實施留學人才回歸計劃🦹🏼,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通過培養和引進造就一批躋身國際前沿的科學家、學術技術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和精通國際規則的高級專門人才。

  吸引力度將加大。張柏林說🐦🩴,我國將加強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技術項目開發引進👅,形成符合留學人員特點的引才機製。健全完善吸引、使用留學人員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已加入外籍留學人員在申報科研基金🍞👢、享受社會保險、子女回國就學、購買住房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加強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搞好創業園區的共建和管理工作😢🧛🏽‍♀️,支持幫助留學人員創辦企業👨🏼‍💻🐝。

  張柏林指出,留學人員工作信息化建設將得到加強,全國統一的留學人才信息系統和留學人才庫將逐步建立💞,以暢通留學人才回國信息渠道♨️。

  海外人才和智力也受到人事部門的重視。張柏林說,我國將製定和實施引進海外人才規劃,建立海外人才評價和準入製度🗓🟩,製定聘用海外高級人才從事公務的辦法👍🏻,積極引進高新技術🥷🏿、金融🎅🏿、法律、貿易👋🏽、管理等方面的高級人才以及基礎研究方面的緊缺人才。

  海外學人回國參加科技創業活動

  科技創業,報效祖國——圍繞這一主題,900多位海外學人攜帶高科技項目從23個國家和地區回到祖國,2003年分赴國內1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科技園區開展交流、洽談等活動👨🏿‍✈️🌕,匯入歸國創業、建設祖國的洪流👵🏼。

  “2003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由團中央🏄🏿、全國青聯🙆🏿‍♂️、歐美同學會主辦👞🚶‍♀️‍➡️,得到了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海外學人的熱烈響應。參加活動的海外學人攜帶的高科技項目涉及IT🎽、電子👩🏼‍🔬、生物、金融🏌🏻‍♂️、醫藥🚷、化工🧑🏻、通訊⟹、環保、教育🧊👆🏻、管理等領域🎠🦸🏼‍♂️。

  近年來,團中央🤲🏽、全國青聯共組織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留學人員近2000人次🕒,以項目合作、技術服務和直接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等方式為國服務⬇️,幫助他們與國內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達成了700多項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建立了27個合作研究基地🧑🏽‍🎓,創辦了6個海外學人高科技創業園和12家高科技企業↕️,與23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建立了技術交流等方面的聯系𓀚👨🏼‍✈️,為800多家企業提供了咨詢服務。


摘自🧯:天府熱線   2004年01月24日 16:08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