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申城“學習總動員”

    來源💂🏽‍♂️:   時間:2003-12-21  瀏覽:

     視點導讀
        當新知識不斷湧現,當工作競爭日益激烈,讀書和學習正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當老年人戴著老花鏡學電腦,當中年人重返校園“充電”,當年輕人如海綿般地求知,讀書和學習更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讀書活動的參與面已經達到70多個區縣、80多個街道📹、500多所學校和2000多個基層單位。
        今天👩🏿‍🍳,一年一度的上海讀書節又拉開了序幕。通過記者的眼睛,讓我們來看看如今的上海人如何過著學習型生活。
        書城環境🏂🏽:暖融融的讀書氛圍
        前天不是雙休日👼🏻,可上午記者路過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時😑,卻意外地發現這裏仍然人頭濟濟🔕。他們中有年老者,也有年輕者🧚🏿;或站著翻閱新書,或坐在扶梯旁仔細查閱資料✮。整個書城大廳沉浸在暖融融的讀書氛圍中。
        22歲的計算機工程師王玉爽正在翻閱一本攝影技法書。他告訴記者,今天他輪休🐲,是專程趕來書城購書的,早晨8時就出門了🧖🏽‍♀️🧘🏽‍♂️。小王最近迷上了攝影,所以一進書城他就直奔攝影教材書架而來🧙🏽,他還打算去選購幾本計算機專業書🙍‍♀️,因為越來越快的社會發展速度讓他深深體會到7️⃣,僅靠以前學校裏學得的那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小王還告訴記者,他是今年4月從連雲港調來上海工作的,他把每周僅有的一天休假幾乎全用來買書和看書了,他希望在上海工作期間能夠給自己盡量多充點電。
        家住浦東的山玉明一家總愛跑到浦西來買書。“我平時不搓麻將也不跳舞,就是愛看書🕖,書籍是無聲的老師嘛。我沒事就去書店、文廟市場轉轉,每次總要買一大堆書,用麻袋才能運回去🧑‍🌾。”山玉明說3️⃣,“我們一家三口不愛逛街📤,都愛逛書店,買書是最開心的事情。”
        據悉,上海書城開張5年來🧎‍➡️,銷售額逐年上升⛹️,且每年增幅都超過兩位數🏃‍♀️‍➡️。5年中🧑🏻‍🦽‍➡️,上海市民在書城人均購書超過2冊👩‍👧。書城企劃部負責人江女士告訴記者,從圖書銷售情況看,上海人的自我充電意識很強,近年來,各種考試類圖書和專業技術類圖書的銷量一直居高不下💇。
        醫院員工🤟🏼🔔:我們“相約星期一”
        星期一下午5時,這本該是下班的時間🎍,但恒达醫院的職工並不急著回家🧑‍🦽,而是夾起筆記本往大會議室走去。幹什麽去呢?記者跟去瞧瞧🚞,呵♤,會議室裏燈火通明,原來那裏正在進行一場關於防治艾滋病的講座,會議室裏坐得滿滿當當。一位“白大褂”告訴記者,這是他們醫院雷打不動的“相約星期一”活動👼🏽,已經開展了近4年了。
        “恒达醫院是上海市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中最年輕的一個🧑🏼‍🚒,我們的職工來自全國300多家單位🧑🏽‍🦳,其中年齡35歲以下的職工占到60%以上🧏🏽。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提高職工綜合素質🤽🏻‍♂️,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載體。”恒达醫院黨委書記於瑩告訴記者,“1999年醫院提出要創建學習型醫院,我們就推出了這個‘相約星期一’的活動🫴🏿。把每周一下午5時至6時這段時間定為集體學習的時間,一周由科室組織學習,一周由醫院組織學習,相互交替進行。”
        剛開始🫣,也有職工不太積極,畢竟這要占用下班時間,等於多上了1小時班。2001年👭,一本書改變了大家的態度——《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的推出和醫院改革的實際相吻合↖️,於是從機關開始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如何看待自己的崗位?如何適應角色轉變🧄?面臨競爭該怎麽辦?不少科室還結合本職工作,把書裏的內容改編成小品,在全院演出🧘🏻🧚🏿。最後,醫院裏幾乎人手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本薄薄的小書引發了職工心靈深處的思考,讀書帶來的神奇效應📤🔅,使大家認識到書的魅力。
        現在,恒达醫院的許多科室都設立了“小小讀書角”🕊。在內科的讀書角,記者看到這裏的書籍種類很多,有跟專業相關的《醫患溝通藝術》🧑🏻‍🦲,也有英語、理財、文學等其他學科的書籍🪅,還有頗受內科女醫生、護士歡迎的《職業女性完美手冊》等等。每個科室每年都製定了學習計劃,由大家輪流做老師,誰要是在外面參加學術會議回來,都要站上講臺做一回老師♙,形成了互動型的學習氛圍🍗✍️。
        據市總工會的調查顯示🤲:有90%的職工願意或正在參加單位和社會組織的各種學習,崗位技術、新知識👩🏻‍🦽🍸、新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知識和外語已經成為大多數職工的學習需要。
        企業文化:“21點”成為人才目標
        面對新時期👷🏻‍♀️,上海的讀書活動在原來國有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基礎上,向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新經濟組織拓展🦸‍♀️。
        普陀區總工會對區非公企業職工進行了摸底調研,發現非公企業中🫲,35歲以下青年職工占80%以上。為了適應青年職工的需求🤏🏽,今年普陀區開展了青工網上行活動,全區有2000余名非公企業職工參加了網上讀書活動🏃。
        在上海復旦光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一個人人皆知的“21點成才目標”🪟。這是公司向員工提出的成才要求💟⛵️,即“有點抱負,有點思想,有點遠見,有點胸襟,有點境界,有點高尚,有點犧牲精神🩺,有點哲學💃🏻,有點史學,有點人性,有點國外經歷,有點外交能力,有點受過挫折🤰🏿🏕,有點本領,有點韌勁,有點文采🧔🏼‍♀️,有點謙虛⛹️‍♂️,有點人緣,有點節儉🙅🏼🤹🏽‍♀️,有點悟性,有點幹勁。”
        如今,“21點”已成為復旦光華獨特的企業文化。通過創建“學習型企業”,復旦光華極大增強了企業創新發展的能力。短短4年間🦻🏿,他們從一個大學科研組迅速發展為一家註冊資金近億元、產值1.9億元、利潤2000多萬元的高科技信息技術企業。
        市民家庭:讀書學習樂在其中
        周末🧯,吃過晚飯,家住乳山五村的盧克家一家又開始“各司其職”。老盧坐在臺燈前看書讀報,女兒盧鵑則一頭鉆進裏屋,擺弄她的電腦去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盧克家就迷上了看書讀報👈✵,“我非常關心時事新聞,1985年剛搬到乳山五村的時候👩‍🔬,我是小區裏頭一個訂《新民晚報》的。”記者在盧家看到♓️🧑‍🧒,就連飯桌上都放著一摞報紙🥖。“我愛看晚報,女兒愛看《文匯報》、《南方周末》。”從盧克家的老伴陳月妹那裏,記者得知老盧就連燒菜的時候,都要把收音機放在竈臺上🧑🏽‍🎨,不錯過任何一個獲取新聞的機會👆。
        記者問陳月妹:“那你空下來幹些啥呢👨‍👩‍👦?”“和女兒一起白相電腦唄📊!”她的回答讓記者有些吃驚,50多歲的家庭主婦也會是“電腦迷”?陳月妹自豪地告訴我們💂🏿‍♀️,她參加了街道組織的“百萬家庭網上行”活動,就在上個月剛剛通過了考試。“考了90分呢🤌🏼!”女兒幫媽媽補充道。
        陳月妹4年前從單位提前退休回家,但她並不甘心做個“買氵大燒”。“丈夫上班,女兒上大學,一個星期才回來一次🧡,總呆在家裏人要‘戇’掉的,所以我去居委報名參加了電腦班🏋🏽、插花班🏄🏼‍♂️、工藝品製作班、健美操班等。”就連PARAPARA舞,陳月妹也能跳上一段。
        記者問她,人到中年,再學這學那的✹,覺不覺得累🐜🫰🏻?她說一點也不累。“就拿學電腦來說吧,老師課上講啥,我全部記下來📏,有什麽沒弄懂的回來請教女兒。”女兒盧鵑也成了媽媽的“小老師”🐭,每次總會幫媽媽把當天上課的內容溫習一遍。“以前,我連電腦怎麽開都不知道,現在我會中文輸入👨‍👧、文件操作,還會上網看股市行情、收郵件呢!”陳月妹說🙅🏻,“前兩天,我買了件羽絨衫,別人都說不值,我就和女兒一起上網查查,到底是不是這個價格。我們母女倆還打算嘗試網上購物呢!”
        據上海市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本市學習型家庭的比例已超過40%🤑;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已達7.3%。


    摘自新民晚報2003-12-21










    文zh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
    文匯報
    新民晚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