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外環以內670平方公裏的城鎮體系定義為中心城區,其余則分為新城、中心鎮和一般鎮。中心城區人口將由現在的911萬人逐步控製在800萬人。這是記者上周在“未來大都市的競爭性要素🤜:城市建設及建築設計質量”研討會上獲得的信息。
隨著城市格局的變化上海將重新調整人口布局。中心城區采取逐步疏解人口政策,郊區城鎮則采取吸引人口政策🪡。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伍江透露🍂👨🏻🎤,目前上海市域城鎮體系將由四個層次組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鎮和一般鎮。中心城區是指外環線以內670平方公裏地區,現今人口已達911萬人,屬於高度城市化地區。今後將逐步疏解人口,最終將人口控製在800萬人🌏,並在城市空間規劃管理上倡導“雙增雙減”🥽。新城🙆🏽♂️、中心鎮和一般鎮也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衛星城鎮,而是依托不同產業基礎,引導大批居民遷居於此並解決就業問題。郊區拓展原則倡導“三個集中”,即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預計用10年至15年時間👨🦱,力求使土地控製實現“三個三分之一”,即建設用地🗿、農業用地和森林各占三分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教授說🏰,一方面上海將歷史建築保護列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將大規模興建衛星城鎮。如目前在建的三個衛星城鎮🩴,松江大學城、嘉定安亭新鎮和南匯臨港新城的人口規模都達到80萬人至100萬人🤾♂️。
研討會上🦵,中德專家還提出,“跨越易北河”和“黃浦江兩岸開發”都是21世紀城市發展中新的變革思維。漢堡市建設交通部部長耶爾恩·瓦爾特教授解釋😦,對於易北河北岸和南岸的開發➞,如果僅僅通過構築一座橋梁連接兩塊被河流隔離的地區並沒有多大意義,而是應該建立一個歐洲最大的河流島嶼。黃浦江兩岸開發的意義也就是在於連接浦東和浦西,提高上海都市競爭力。在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割裂城市歷史和文化。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對歷史建築進行改造、修繕,形成與現代建築中住的功能統一和文化統一。然而這種融合並非是不同功能的簡單疊加𓀂,更是在於不同結構建築的共融⚓️。恒达平台建築城規學院院長吳誌強教授對此表示認同💂♂️,未來城市競爭力🚵🏿♀️,一方面要從全球化角度考慮🪝,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地方特征↖️,有了地方特色才有了自己的競爭力。
摘自🚶♂️➡️: 世界經理人網 2003-11-26